屈子河畔,古今情深的端午对话 初三、一班 何徐浩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暮色漫过屈子河畔的芦苇荡时,青石板上的苔痕泛起微光。我将艾草系在垂柳枝头,忽见涟漪深处浮起一袭广袖,那人腰间的兰草香囊沾着两千年前的露水,与我手中的粽子在风中轻轻晃动,恍若跨越时空的呼应。 “先生可还记得这条河?”我抚过河岸的断碑,残字里“正则”二字被月光洗得发亮。屈子指尖划过斑驳的石壁,溅起的水珠竟凝成细小的《离骚》残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当年我在此投下竹简,原以为会沉入岁月深处。”他望着河面漂浮的河灯,烛火映得面容忽明忽暗,“却不想如今化作千万盏明灯,照亮后人的求索之路。” 我展开带来的《楚辞》抄本,墨迹未干的批注在风中沙沙作响。屈子俯身凝视,眼中泛起泪光:“原来千年后,仍有人读我的诗,解我的愁。”他拾起一片飘落的粽叶,叶脉间流淌着楚地歌谣,“端午裹粽投江,原是楚人护我尸身的心意,却不想成了传承千年的习俗。”河面突然翻涌,无数竹简破水而出,每一片都刻着不同时代的字迹,“你看,这滔滔江水冲不毁的,是人们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暮色渐浓,河畔响起此起彼伏的锣鼓声。龙舟劈开浪花疾驰而来,船头的少年高举旌旗,恰似当年持戈的楚军勇士。屈子望着竞渡的人群,衣袂与鼓点同频飞扬:“当年我叹‘举世皆浊我独清’,如今方知,这世上始终有坚守正道的人。”他将香囊系在我腕间,兰草香气混着艾草的辛香,“端午不仅是纪念,更是对‘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的延续。” 当最后一盏河灯漂向远方,屈子的身影逐渐消散在薄雾中。我握紧手中的香囊,忽然明白:屈子河畔的这场对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每个系在门楣的艾草,每颗包裹着赤子之心的粽子,每次龙舟竞渡时迸发的呐喊,都是后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约定——让正直与理想,永远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