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山陵我们曾经去过三次,第一次是1997年7月在安徽芜湖开会,会后和同事一起到南京游览了中山陵;第二次是2004年在南京开会,陪同单位领导先去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然后又去了中山陵;第三次是2017年10月老伴退休后,因我们也算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工作了大半生,所以第一次外出旅游,选择去了曲阜,游览“孔庙、孔府、孔林”景区,参拜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老先生,而后乘车前往南京,拜谒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寝。</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游览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总占地面积达130平方千米,由中山陵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等六部分组成,是重要的公共建筑,具有时代特征性、文化经典性、丰厚内涵性、世界意义性;中山陵陵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南京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南京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一次和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随从骑马出朝阳门,去东郊狩猎,一行人从明孝陵转至紫金山南坡的半山寺,孙中山四面环顾,指着对面远处的方山和回环如带的秦淮河,对胡汉民等随行人说:“这里地势比明孝陵还要好,有山有水,气象雄伟,我真不懂当初明太祖为什么不葬在这里!”胡汉民马上奉承地说:“这里的确比明孝陵好,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沙环抱,加以秦淮河环绕,真是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接此话题继续说道:“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不曾想这句话竟然成了孙中山的遗嘱,十四年后,孙中山的灵柩真的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胆囊癌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逝世,遗体安放在北京碧云寺,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遵照孙中山生前遗愿,国民政府在南京紫金山建中山陵陵园,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陵园主体工程竣工,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碧云寺迁葬至中山陵陵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陵陵园全部竣工。</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园坐北朝南,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占地面积31平方千米,其中建筑面积80000余平方米,平面呈警钟形,取唤醒民众之意,陵寝建筑由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从牌坊开始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山势层层升高,每个建筑之间距离为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台阶,平台10个,另外还有其他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18日晨,7:00时我们乘坐的K174次列车缓缓驶进南京站,入住南京站广场西侧南京军人接待宾馆,条件很好,在宾馆吃早餐后乘坐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站,换乘地铁2号线下马坊站下车,步行沿博爱路约2.5千米到达中山陵;中山陵园南门前广场十分宽阔,正南方是一座祭坛,祭坛基座为八角形,高3米,分3层,每一层的四周围有苏州花岗石筑的石栏,基座上立有一尊双耳三足三叠鼎盖的紫铜孝经鼎,鼎高4.25米,腹径1.21米,重达1万斤,孝经鼎是1933年戴季陶先生捐赠,鼎内置有一个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母亲黄氏老夫人手书《孝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园门是一座冲天式石坊建筑,由方形石柱、方形横眉嵌制而成,石坊棱角分明,彰显出刚毅品质,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为民族大业不屈不挠的性格秉性,中间镶嵌金色“中山陵园”四个大字,园门左侧矗立一块巨石掩映在松柏丛中,上面镌刻“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两行大字,上下两行小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二年批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监制”。</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陵园门是一座凸起的半圆形广场,中轴线上建有十余级台阶,绿色植物围绕两旁,博爱坊位于广场以北,置于长方形石础之上,该牌坊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结构、三阙门花岗岩石坊,高约11-12米,宽17.3米,顶部覆盖蓝色琉璃瓦,柱脚有石鼓夹抱,坊身装饰中国传统图案,如莲瓣、云朵及彩绘纹样,整体风格庄重肃穆,牌坊正中镌刻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二字,文革时期“博爱”二字被凿除,牌坊无字状态持续13年,1979年,通过老照片复原字迹,由石匠张发松重新雕刻,恢复原貌;博爱坊作为中山陵的起点,是到中山陵谒陵者必经之处,现为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 经过博爱坊后是一条长480米、宽40米的墓道,这是通往孙中山先生陵寝的主要通道,墓道分为三道平行路面,中道为宽约12米的钢筋水泥路面,供游人行走,左右两道为宽约4.2米的柏油路面,可行驶车辆;中道和左右两道之间对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绿化带,绿化带各宽9米,里面栽植了两排雪松和四排桧柏及红枫、银杏等树木,雪松象征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比天还高”,桧柏代表民主革命精神“万古长青”,而红枫与银杏则寓意着革命烈士永远依附于孙中山先生周围;整条墓道呈直线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依山势缓坡上升,摒弃了历代帝王陵墓设置石兽的传统,而以常青树木替代,表达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精神,体现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强化瞻仰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 走过缓坡墓道,我们来到中山陵陵门,陵门位于墓道最北端,坐北朝南,为一座三拱形石门,宽27米,高16.5米,进深8.8米,由福建花岗岩建造,屋顶为歇山式,上铺宝蓝色琉璃瓦,三个拱门洞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平时紧闭,游人需从两侧门通过,中门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金色大字,陵门进口两侧石阶前坐卧一对高约3米的石狮,左雌右雄,雄狮脚踏绣球代表一统江山之豪气,雌狮脚踏幼狮代表母仪天下之慈爱。</p> <p class="ql-block"> 碑亭位于陵门以北的数十级石阶之上,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盖宝蓝色琉璃瓦的方形碑亭,碑亭边长约12米,高约17米,由花岗岩建造而成;碑亭四面各有一个拱门,北侧的拱门设有石栏,碑亭内竖立一座福建花岗岩石碑,高8.1米,宽4米,上刻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国民党内四大书法家之一谭延闿手书</span>“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24个颜体鎏金大字;在碑亭后的平台上,左右各矗立一尊青铜大鼎,据说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所赠。</p> <p class="ql-block"> 经过着碑亭沿石阶继续上行,就是中山陵陵园的主体建筑祭堂,祭堂位于山顶最高峰,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由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仿北京故宫崇楼设计建成,高28.7米,长30米,宽24.7米,外墙墙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屋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覆蓝色琉璃瓦,三座拱门檐分别刻有阳文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中门上嵌阴刻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鎏金匾额;祭堂两侧各建有一座石塔,塔高约10米以上,由须弥座、六边塔身、圆形塔帽构成。</p> <p class="ql-block"> 祭堂顶作穹隆状,藻井以瓷砖镶砌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图案,内墙墙壁均由横条大理石镶嵌,祭堂正中安放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国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的大理石孙中山坐像,坐像高4.6米,</span>石座四周刻有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祭堂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右前后有直径2尺6寸的青岛黑石柱12根,寓意四隐八现,</span>四周的黑色大理石护壁上,阴刻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蒋介石、胡汉民书《总理遗训》和《总理遗嘱》,及谭延闿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墓室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祭堂之后,设计为二重门结构,前门为铜质门,门框由黑色大理石砌成,上书“浩气长存”横额,后门为独扇铜门,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刻文;墓室内部为圆形,形如覆釜,直径18米,高约11米,圆顶成穹窿状,四壁为妃色人造石,地面为大理石,中央设有大理石圹,直径4.33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圹之中央设长方形墓穴,上面安放孙中山的大理石卧像,孙中山先生灵榇被安葬在方形墓穴中;因为当时对孙中山先生有仰慕者,也有敌视者,设计者十分巧妙地将墓穴设计成下沉式,当人们走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穴,</span>无论是仰慕者,还是敌视者,都会低头俯视,做出低头鞠躬状。</p> <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中山陵园最高处向南俯视,发现向上攀登时所经过的平台消失不见了,这是设计者奇妙的创意;中山陵石阶从下往上看有10个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其象征意义,第一层平台,象征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伟大功绩,以及他开创中国民主革命新纪元的决心和勇气,第二层至第七到九层平台,代表着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六大政策”,每一层平台都仿佛是一个历史的节点,记录着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第十层平台,作为最高处,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革命事业;而从上往下看原本存在的平台消失不见了,寓意民主革命成功后,革命事业会一帆风顺,民主之路将是一马平川。</p> <p class="ql-block"> 南京钟山又称紫金山,钟山风景区是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风景区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而中山陵景区只是其中一个区域,风景区中还包括明孝陵景区和灵谷景区,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灵谷寺和远东第一别墅美龄宫均在灵谷景区中;十分遗憾,我们三次到过南京,三次踏上钟山风景区的土地,但每次都只游览了中山陵陵区,而其他景点一直留给下一次,单凭这一点,南京我们还会再来,钟山风景区一定会去。</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8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