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名 严隽圻<br>美篇号 1833478<br>美篇图 严隽圻 杨栢昌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7日早上起床后,我和杨柏昌老师一起走出海友酒店,来到古北口镇上。古北口镇,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距密云城区55千米,东邻新城子乡,南接太师屯镇,西连高岭镇,北与河北滦平县相望。</p> <p class="ql-block"> 我和杨柏昌老师首先来到古北口镇上的好再来饭庄用早餐。古北口村的特色小吃有古北口烧饼、北口面茶、白黏高粱米元宵、豆面年糕、驴打滚、大小黄米粽子、爽口凉粉、砂锅红薯、甜面酱、油糕、黏火烧、老豆腐、羊杂碎;切糕、小锅饽饽、炸薄荷等。</p> 早餐后我们来到古北口镇上的古御道,古御道是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重要景点之一。古御道位于杨令公庙东侧一个很窄的通道,是历史上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 ;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壁靠大道”形象的表述了古御道生态旅游景区独有的景观特色。 古御道的旁边就是 G101国道的古北口隧道,这是一条通往关外的隧道。据说古北口隧道,由锦古铁路隧道改造而成,是通往辽宁省锦州市的隧道。 凡是皇帝经常走的道路或专为其修的道路,都被称为御道。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朝代,当他们入主中原后,统治者由于本民族的游牧、射猎习俗,加之清初边疆战事频繁,致使清皇频频北巡,这样促成了北巡御道修筑。 古御道是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重要景点之一,地处具有“京师锁钥”之称的密云县古北口镇境内。古御道距北京市区近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古御道景区内文化古迹众多,故事传奇,不仅有明长城,更有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北齐长城和建于1860年的古御道,1025年的杨令公庙,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充满神奇传说色彩的七郎坟,1934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为纪念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古北口民俗展室等大小景观30余处。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热河兴建大型行宫,初名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年)题额“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最后完成全部工程。自建承德避暑山庄起,清代皇帝差不多每年夏天都要前去避暑,并到围场秋狝。 为了北京与承德间来回的方便,清朝政府修建了600多华里的京热御道,并在御道中筑行宫多处。传说当年慈禧太后逃难就是走的这条京热御道。 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间,这条御道和众多行宫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往返于京师、热河与木兰围场之间。 可以说,这条御道和途中的行宫是清朝统治者使用时间最长、修筑最好、风景最优美的,而御道古北口段则是整个京热御道途中的靓点。 这条御道从京师出发,到密云一般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东直门出京城向东北,经当时顺义县三家店、牛栏山、怀柔到密云,康熙时期多走此路线。 第二条是出圆明园往北经汤山,再往东北经南石槽至密云行宫的路线,乾、嘉两帝主要走这条路,接着从密云起程经罗家桥、石匣城、遥亭、南天门至古北口。 南天门御书房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于古北口西南,正在御道之上。南天门建在两山崖间,门呈拱形,上有链式矩形木栏杆圈围樵楼,门旁依山垒筑平台,上建南海大士、真武大帝殿各三间。 关圣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间,山门外建有禅房六间,团围群墙长三百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工程告竣后,康熙皇帝手书“横翠”匾额,题联曰:“书阁山云起,琴斋涧月流。” 新建成的南天门,“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口,崇山罗列,峻岭迢遥,地虽无雁门之险,景亦有剑阁之形”,是清帝北巡热河避暑山庄的御道息饮之地(停歇站,不留宿)。 南天门最终还是毁于1933年日军的炮火,眼前只有这古御道上无语的残迹。 正因为古北口交通位置的重要,特别是清代御道的开辟,这里便成为沟通关内外的通道,南北物资的集散中心。南方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多种工业品多运到这里销售;北方的粮食、牲畜、皮毛等畜产品、药材等也运到这里集散。 2008年,古北口镇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6年10月14日,古北口镇被住建部评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古北口村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古北口历史悠久,有近4500年的建置史。据《通献通考》《密云县志》载:唐属冀州,虞属幽州,称冀州。夏属冀州,据《密云县志》载:“夏省幽并为冀州”。 商属冀州,据《密云县志》载:“商周仍之”。西周属燕之冀州。东周,燕国在古北口筑墩设防以阻止东胡进犯,俗称北口。古北口村秦划三十六郡,古北口属幽州渔阳郡。 汉代,据《史记》载:“渔阳郡领燕乐、要阳、白檀三县,古北口属渔阳郡要阳县。”三国,曹魏统一北方时期仍属渔阳郡。戚继光西晋,据《史记》载:“惠帝之后,后赵、前燕、前秦三国相继之时,属幽州渔阳郡。” 南北朝,属渔阳郡燕落县,在古北口筑有石砌长城,有铁门关之称。隋朝,开皇初年修造燕冀段长城防御契丹,古北口成为长城三十一个军镇之一,属安乐郡燕落县。唐初,属燕落县并入密云县属檀州,据《唐书》载,古北口曾设守捉之职。 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五代,后晋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古北口随檀州密云县归辽。北宋,金将燕山前的涿、易、檀、顺、景、冀六州归宋,古北口随檀州密云县归宋后又被金夺回。 金泰和五年(1025年),设北口城,属密云县,称留斡岭。元代,设古北口驿。仍属檀州密云县。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设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年(1397年),古北口关城升为密云后卫,下辖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清代,属顺天府密云县。 1996年,古北口镇辖古北口、河西、潮关、北甸子、汤河、北台、司马台、杨庄子、龙洋9个行政村和古北口、北头、南菜园、河西4个居委会。 古北口镇属燕山山脉,地处燕山山脉,蟠龙、卧虎两山南面的浅山丘陵区。海拔为200~400米,坡度为5°~50°。 东有蟠龙山,低山丘陵;西有卧虎山,为高山丘陵,坡度较陡,山体变化较大;南接青峰、叠翠二岭,潮河南北流向,沿潮河为河漫滩,阶地,形成“四面环山,一水中流”的布局。 潮河流经古北口镇和上甸子乡与太师屯镇交界地区,入密云水库,常年有基流。古北口村域内有小清河,为季节性小河,常年有水,汇入潮河。 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 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因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这里就是风景最优美的古北口古御道,古北口镇上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过了"醉侯亭”就是古北口长城了。醉侯亭民俗客栈座落于古御道西队主街59号,是一家集乡村特色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精品古风农家院客栈(密云五星旅游星级户)。 请欣赏古北口长城的视频: 古北口长城在北京东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位居山海关和居庸关之间,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关塞之一。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 这里是古北口镇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长城——司马台段(含古北口镇城和古北口瓮城)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北口镇城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古北口后,将北门拆毁,2012年修复了镇城北门。 古北口镇城随山而建,呈不规则形,周长3245.1米,设东、南、北三门,现仅存北门和水关一座。墙体用条石、毛石及城砖垒砌,中间为毛石夯土填芯。 我看见城楼下的石碑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古北口镇城的建筑布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 古北口镇城,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称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坐落在燕山山脉的古北口,正是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之一。 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侵华日军占领古北口后,残忍地拆毁了北门,但幸运的是,2012年北门得以修复,重新向世人敞开。 镇城依山势而建,形态不规则,周长达到3245.1米,并设有东、南、北三门。 如今,虽然仅存北门和水关一座,但其墙体依然用条石、毛石及城砖巧妙地垒砌,中间填充毛石夯土,展现出古朴而坚固的建筑风格。 古北口镇城的城楼下面就是古北口村的药王庙,是一组以药王庙为主的庙宇群,包括关帝庙、药王庙、菩萨阁,统健在一高台上,俗称“两步三座庙”。 药王庙,虽不是重檐但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进院通道,面积83平方米,上层为戏台。现前檐及脊已坏需修复。药王庙、观音菩萨庙,已修葺完善,戏楼也修复好,但其壁画已不存在。关帝庙与龙王庙尚未修复。建筑格局与寺庙布局,十分独特少见。与当地民居相协调,墙是石砌,砖瓦为青色,沿山体而建。 药王庙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庙会日。自四月二十五日开始,会期一般为5天,有时延长至7天。因药王庙外面积比较狭窄,故此庙会只唱戏,不上花会。 药王庙,密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朝初年。药王庙是一组以药王庙为主的庙宇群,主要包括包括药王庙、关帝庙、观音阁、龙王庙、戏楼、抱厦牌楼等建筑。 西边是关帝庙,右前方是龙王庙,右后角是关帝阁,说是两步三座庙,实际是三庙加一阁,外加一明初的古戏楼。药王庙这种庙中套庙的建筑格局,在建筑学史上是特殊的,在庙宇群里堪称之首。 这里除了药王庙,还有财神庙等,都是密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9月27日财神庙被密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 财神庙会:每年正月十七,是财神的生日。火神庙会之后,戏班子马上挪到财神庙,唱戏4天,接着在土地祠唱戏2天至3天。 从这块路牌上看,左边是令公庙、三眼井和古石桥;右边是财神庙,药王庙和戏楼,都是密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令公庙,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是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建。辽人在战胜北宋后,出于对杨业忠勇精神的敬仰,特在其管辖地古北口修建祠庙,以此激励将士。杨令公庙分前殿、后殿。<br><br> 该令公庙在1992年由当地政府重建,现存建筑包括山门、前后殿及东西配房,内有杨业及杨门女将塑像,并有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楹联匾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令公庙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业而建的祠庙,始建于辽代(约公元1005年),是历史最悠久的杨家将祠庙之一。作为辽宋双方共同推崇的军事典范,杨令公庙体现了古代战争文化中对“武德”的尊崇,是民族融合的特殊见证。 令公庙会:每年农历九月十四为庙会日,唱戏5天以示隆重。届时将令公塑像前一尊一尺多高的小令公塑像抬到关帝庙的神龛上,面对戏楼接受膜拜。 火神庙会:每年正月十五是火神庙会。届时就要在潮河东岸搭“火神棚”3间,将火神庙里火神架上的火神小型塑像抬到“火神棚”,对面搭台唱戏,唱戏3天。白日唱戏,晚上耍龙灯、踩高跷。 在古北口村的北侧,隐匿着一口承载着六百年风雨的历史古井——三眼井。这口井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边关的沧桑巨变,更以其独特的建造智慧与神秘的传说,吸引着每一位造访者驻足凝视,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回响。 据《密云县志》记载,三眼井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彼时正值明朝初定,边关驻军频繁,古北口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节点,军民混居,生活用水日益紧张。为解决打水不便的问题,智者们巧妙地在井盖上开凿三个井眼,既保证了同时多人取水的安全,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这口井,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讲述者,以其独特的结构,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而关于这口井,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乾隆帝的“一步三味”传说。据传,清乾隆帝微服私访至古北口时,偶遇这口古井,依当地习惯从三个井眼中依次打水品尝,竟品出三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初尝微涩,中品甘冽,再尝已带几分回甘。乾隆帝大感兴趣,亲封此井为“一步三眼井”,并赐下“井水不许干,井帮不能陷”的御旨,寓意边关安宁,民安物阜。这一传说,不仅为三眼井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边关民生的重视。 三眼井,这口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奇的古井,正是古北口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历史见证。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探索历史真相、感受文化韵味旅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片宁静与致远。 这是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始建的古石桥,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这座石桥的桥面,是由厚达30厘米的石条精心铺就,每一块石条都仿佛是历史的刻度尺,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风雨的洗礼。石条之间,那些精巧的“8”形铁扣,如同时间的锁链,将每一块石条紧密连接,构成了桥面坚固的骨架。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技艺的展现,更是古代工匠智慧与匠心的结晶。 这座古石桥,不仅仅是交通的要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用自己的身躯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每一次踏步,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六百年前的回响,仿佛能听见马蹄声、桨橹声,以及那些匆匆过往的故事。 过了古石桥就来到了村口,我和杨老师继续前往古北水镇的“光之城”。 在古北口历史上传颂最多的就是明朝大将戚继光。戚继光从福建调到北方担任蓟镇总兵后,在徐达修的长城基础上,加固重修了蓟镇长城,除对长城包砖还修筑了大批空心敌楼。 此外,他加强军事训练,写出多部实效兵书,深受军民爱戴。任总兵期间,戚继光多次到边关大道古北口巡视、演练,做了很多有利军防、便民的事,那些美好的故事仍流传至今。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明代抗倭民族英雄。由于战略上的需要,戚继光于隆庆三年(1569年)春,组织将士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复以古北口长城为重心的蓟镇长城,长达16年。 在明隆庆六年(1572),蓟州镇迎来了一位威名赫赫的将领——戚继光。这一年,戚继光决定在古北口潮河川举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大演习,名为“对垒之练”。 这场盛大的练兵演习,不仅让蓟镇的将士们掌握了协同作战的要领,更让蓟州镇的防务固若金汤,成为了抵御外敌的坚强堡垒。戚继光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古北口瓮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北口村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古北口关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关隘的防守。 古北口瓮城依附于长城古北口关,与长城连为一体。当来军进入瓮城时,将主城门与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形成合围之势,现墙体也保存完好。 该瓮城建于明代,隶属蓟镇总督管辖,属于蓟镇西协古北口路,明代戚继光在此建督。瓮城平面呈三角形,周长238.2米,设在通往东北的重要关口“铁门关”上,也称“铁门关瓮城”。墙体用城砖和毛石混合建造,设有两门。 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长城(古北口瓮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古北口村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古北口”三个大字。 这块大石头上面有公路标牌“北京界”。 它的反面是公路标牌“河北界”。看来我们已经走出了北京界,应该往回走了。 同时我也发现,这里还有1956年9月7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万里长城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 我们往回走到柳林营,柳林营民俗村位于密云卧虎山长城风景区中心的边关古寨河西村,旧称柳林营,是个历代驻守边关的军队营盘所在地。 古北口河西村,有一座神秘的七郎墓,传说中是杨七郎的安息之地。故事流传,杨七郎不幸遇害后,他的残躯(一条大腿)被村民打捞起来,并安葬在万寿山脚下。令人惊奇的是,坟头在短短几天内竟然长成了一个几十丈高的土柱塔! 当地流传着一个预言:“七郎墓会把古北口河东、河西都长到坟墓上去才停止。”为了防止这个预言成真,当地财主决定在墓后修建一座宝塔。 宝塔的建成,终于让七郎墓不再长高,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如今七郎墓依旧屹立不倒。又在墓前修建一座碑亭,亭中碑大书“大宋杨七郎之墓”七个大字。 在古北口民俗村的古北口隧道旁有长城建造流程雕塑,雕塑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长城建造的宏大场景,将古老的长城文化与现代雕塑艺术完美结合,为游客呈现出一幅生动而深刻的历史画卷。 雕塑作品细致入微,不仅展现了长城砖石的结构特点,还通过人物、工具等元素的刻画,生动再现了古代劳动者修建长城的艰辛与智慧。 古北口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阵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阵法。 内有惑仙丹、闭仙诀,能失仙之神、消仙之魄、陷仙之形、损仙之气、丧神仙之原本、损神仙之肢体。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绝。由云霄、琼霄、碧霄所布。后被老子与元始天尊所破。 古北口东关二郎庙,建于明朝期间。二郎庙从右开始,第一间供奉的是杨戬杨二郎,中间是关羽关老爷,左边殿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 2007年12月14日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公布古北口东关二郎庙为密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勇士纪念碑,也是密云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日军进犯华北长城沿线,帽儿山七勇士为掩护后撤,牺牲在日军飞机重炮的轰炸下。 七勇士纪念碑基座高约1.2米,碑高约3米。现存纪念碑为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八周年时重修。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于古北口镇南关外国道西侧长城脚下,是一座用黄沙土堆积而成的高大墓丘,高6米,底部直径15米,墓的四周用青砖砌着2米多高的花墙,东南方向有一门,门楼高3米。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1995年10月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 2015年8月13日,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中午我们回到镇上的鑫鹏饭庄用午餐,餐后回海友酒店休息后就前往卧龙山长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