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点评

于潭(闫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随笔:</b><b style="font-size:20px;">平和的情绪很重要</b><b style="font-size:15px;">(原作)</b></p><p class="ql-block"> 凌晨,夜不能寐。不是遥指天边的纸船明烛而是楼下派出所门口,传来的酒后醉骂声在寂静深夜,翱翔空气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家的荣幸,尤其是夏天,隔三差五被吵骂声惊醒。有男人,更多的是女性,就是老娘们。现在,有些老娘们可不敢小觑,各个是姜子牙的小姨子管天管地管男人,走路摇头晃脑,说话粗声大嗓,正所谓乾坤颠倒也。</p><p class="ql-block"> 睡不着,看电脑。有百度头条新闻说:中国癌症病人居全球首位。究其原因:空气、饮食和吸烟是三大推手。不知什么原因,这条新闻在网上挂到清晨五点多钟,删了。相信只有像我这样早起的鸟儿,读到了它。</p><p class="ql-block"> 中国癌症患者多,不足奇怪。人多则什么都多:官多,贪官也多。百姓多,刁民也多。明星多,恶心的明星也多。有钱的人多,没钱的人也多。经典的传统文化多,丑陋的民俗也多。神多,鬼也多。您说对吗?</p><p class="ql-block"> 把癌症患者居世界首位的原因,归罪于空气、饮食和吸烟有些老生常谈。不止一本正经的专家知道,随便找个奶声奶气的孩子问一问,他们也知道。世间就是这样,只要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就不是什么秘密。天不变,人总在变。人是改变客观世界的英雄,也是遮掩主观世界的小人。比如已经有人怀疑秦二世是否始皇帝亲生?可能是赵高的私生子。</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块抹布,洗吧洗吧都可以重来。不是也有许多人为“那十年”注释新解吗?像社会流行的古代艺术品鉴定一样,越鉴定越分不出真假。</p><p class="ql-block"> 空气、食品和吸烟是诱发癌症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存在:情绪。浮躁的情绪,不安分的欲望和无端的怨恨。记得前些年,总有文章把中国比作东方神秘面纱下的一片土地,把中国人比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民族,安静、祥和、文明、宽容是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走出家门,走出国门,了社会,了解世界。同时社会和世界也了解了我们,凭心而论也曝露出不少家丑。</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的传统美德还保留多少?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不图为子孙后代延续文明香火,只为避免心淤气结患上癌症。尤其是新中国出生的五零六零后们,更不能终日里怨气十足。无论推车还是坐车,大家都是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情绪之疡:当平和的表象遮不住时代的病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这篇题为《平和的情绪很重要》的随笔,以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笔调,勾勒出当代社会的精神病灶。作者从深夜的醉骂声写起,经由癌症发病率的世界首位,最终落脚于"浮躁的情绪"这一病因诊断。这种看似散漫实则紧密的思维脉络,恰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伤口——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下,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文章开篇极具画面感的"派出所门口的醉骂声",不仅是扰人清梦的噪音,更是整个社会情绪失控的隐喻。作者刻意使用"翱翔空气中"这样诗意的表达来形容粗鄙的骂声,形成尖锐的反讽。而"姜子牙的小姨子"这类市井化的比喻,则生动展现了传统性别角色在现代社会的扭曲变形。这些夜间噪音构成了中国社会情绪底色的绝佳象征——在经济发展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在失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对癌症病因的讨论尤为深刻。他犀利地指出,将病因简单归结为"空气、饮食和吸烟"是避重就轻的官方说辞。这种看似叛逆的思考,实则触及了现代医学早已证实的"身心关联"理论——长期的情绪压力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文中"浮躁的情绪,不安分的欲望和无端的怨恨"三个短语,精准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这种困境在"五零六零后"一代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经历了从匮乏到过剩的剧烈转变,心灵却未能同步适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文章最富洞见之处在于对"传统美德"的解构。作者以"东方神秘面纱"的意象,讽刺了西方视角下对中国文化的浪漫化想象。而"曝露出不少家丑"的坦率承认,则显示出难得的自省精神。这种自省不是简单的文化否定,而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失落现象的清醒认知。当作者质问"传统美德还保留多少"时,他实际上是在叩问:在物质追求之外,我们是否遗忘了更重要的精神家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对同龄人的劝诫——"不能终日里怨气十足",表面看是呼吁情绪平和,深层却暗含无奈。将情绪管理降格为"避免心淤气结患上癌症"的生存策略,恰恰折射出现代人生存的荒诞性。这种从道德话语向健康话语的转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文化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这篇随笔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敏锐的社会观察,更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有意使用了一种"粗粝"的语言风格——市井俚语、反讽比喻、跳跃思维——这种形式本身就成为内容的一部分,生动再现了当下社会的精神躁动。当我们在深夜被醉汉的骂声惊醒,或者在新闻中看到癌症发病率的新高时,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透过这些表象,看到我们集体情绪的病征?在这个意义上,《平和的情绪很重要》不仅是一篇随笔,更是一面照见时代精神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物质丰裕时代难以安放的灵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