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丰天宝古村·牛头岭梯田

邓立强

<p class="ql-block">  周末,朋友相邀去三百公里外的宜丰看牛头岭梯田。</p><p class="ql-block"> 三个小时后,一行五人到达宜丰县潭山镇。潭山镇很大,各种门店齐全,只是街上少见年轻人。潭山镇距宜春市约90公里,距宜丰县约60公里,镇里有著名的天宝古村。</p> <p class="ql-block">  途遇龙风村的登云塔。登云塔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塔高33米,共五层,塔身用大青砖实砌,以糯米粉、石灰浆和桐油混合封砖。</p><p class="ql-block"> 历经时代风雨,塔内楼梯和楼层均已被毁消失,塔身也已长满青树绿藤,但登云塔整体结构仍然完整,与青黛远山遥遥相望,俯瞰苍生。</p> <p class="ql-block">  天宝古村始于三国,盛于唐,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曾四次为县治,明清建筑保存较多也较完整。</p><p class="ql-block"> 幽深小巷,青石板路,鸡鸣犬吠,古朴建筑,这是古村留给人最深的印象。若是雨天前来,定会有不同的感想。</p><p class="ql-block"> 在刘氏宗祠门前散坐着些村民,他们说这里的人大都姓刘,耕读世家,书香门第,曾经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几位老人见了我们也都很热情。一位老人坐在椅子上看电视,门外艳阳高照,巷里清风习习,偌大的房屋,只有电视的声音,嘈杂却又冷清。</p><p class="ql-block"> 走出门来,远远看见一位老人背着双手独自走在石板路上,身子佝偻,头发花白。</p><p class="ql-block"> 仿佛看见我们未来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潭山镇石桥村车行二十钟左右,过一高速桥,至兰棚下,就可以居高俯瞰牛头岭梯田了。</p><p class="ql-block"> 高速名叫大广高速,编号G45,连接了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广东省广州市,纵跨九省,全长3473公里。</p><p class="ql-block"> 大广高速穿越青翠牛头岭群山,跨越崇山峻岭,伸向遥远的远方。它的身旁便是几百年前的梯田和人去屋空的古老村庄。</p><p class="ql-block"> 新与旧、远与近、喧嚣与宁静、故园与他乡、工业与农业都在这狭小的地方碰撞着,矛盾着,让人沉思,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牛头岭梯田位于宜春市宜丰县古阳寨,处黄岗山垦殖场古阳寨分场与潭山镇石桥村之间,九岭山脉之中,是宜川县最北端,海拨1183米。</p><p class="ql-block"> 兰棚下遇一位老人,虽已84岁高龄,仍红光满面,砍柴喂鸡。他说他老家是江苏南通,上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号召来黄岗山垦殖场开荒拓野奉献青春,便安身于此。一儿两女均回江苏,唯有一个儿子在牛头岭一边种田,一边陪同老父。</p><p class="ql-block"> 他家门前的楠草花开得鲜艳。</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长途跋涉,我们抵达牛头岭已是7点半,朝阳升起已经多时,远山的雾气也渐渐消散。但看层层梯田,色彩各异,水面平镜一般,荡漾着朝阳的影姿。 初夏,有农人翻田,为半个月后插秧做准备,白鹭时起时落。</p><p class="ql-block"> 牛头山梯田最早开垦于清末明初,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在这高山上开荒种粮。黄岗山垦殖场曾有八个分场几万人,气势恢宏,如今风起叶落,各奔东西。站在兰棚下,能够感受到那一份时代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远处眺望,梯田尤如大自然的五线谱,书写下一道一道美丽的线条。</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直守到黄昏,只为梯田上宁静的夕阳。缓缓西沉的落日,从山顶上折射下道道金光,一望无际的梯田,梯田间散落的村庄,便也散放出金色的光芒,象是谁的手,在大地之琴上轻轻抚过,悠远、悠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