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陵埋的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大帝朱棣,还有他的皇后徐氏。长陵可是明十三陵里建筑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陵!</p> <p class="ql-block">长陵,位于天寿山中峰之下,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是永乐皇帝于永乐七年(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陵是十三陵陵宫建筑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群。平面为长方形,前方后圆,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周围建有高大的红色陵寝园墙。主要建筑都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陵门前有无字碑,碑前建石桥与神道相接。长陵的神道是明十三陵里最大的神道!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一样不少。尤其是那石像生,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二坐二立,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长陵的历史。祾恩殿可是长陵的“重头戏”!殿内60根整材楠木大柱,承托着全部殿顶的重量,气势恢宏!最粗的一根底径达1.12米,两人合抱不得交手!殿内的金砖铺地,木件均为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古色古香,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以棱恩门为主要建筑,两侧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第二进院是祭祀区的主体所在,建筑规模和建筑等级都是最高的。主殿枝恩殿高大雄伟,两侧建有配殿相呼应。棱恩殿建成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供奉帝后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屋面,金碧辉煌,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上。台基前出三层月台,并有石雕护栏,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层台阶,正中为高浮雕御路石雕,雕刻内容为海水江崖和双龙戏珠等精美图案。</p> <p class="ql-block">殿内“金砖”铺地,殿宇梁、柱、枋、檩、斗拱等建筑构件全部用金丝楠木加工而成,因为金丝柚木具有材质细腻,有纯天然的香气和特别耐腐蚀的特性。支撑殿宇的60根整材楠木大柱,用材粗壮,特别是殿内的32根重梯金柱,高12.58米,柱径均在一米以上,可谓世间罕见之物。</p> <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南距昌平县城约12公里。海拔559米,属军都山。山麓一带黄土深厚,原名黄土山,明建十三陵后改名天寿山。地势险要,上陡下缓,南临十三陵盆地;东、西扼山口,古为军事要地。</p> <p class="ql-block">明长陵的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