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五月花神靓满园

快乐小崔

<p class="ql-block">影原创 :快乐小崔</p><p class="ql-block">文字原创:快乐小崔</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N0VA7手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399520</p><p class="ql-block">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芍药科芍药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野芍药、土白芍、芍药花。根粗壮、分支呈黑褐色;茎无毛,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花生于茎顶和叶腋;花期为5-6月;果期为8月。</p> <p class="ql-block">芍药分布在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及中国。芍药喜生于山坡及林下。芍药喜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适宜生长的土壤pH为中性或微酸性。</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芍药是爱情、友情和惜别等感情的象征。是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观赏花卉之一。从观赏性来讲,芍药之美在于其色、香、韵的浑然天成。其花色丰富,红如霞染,白若雪凝,粉似胭脂,紫若云锦,更有复色交织的奇姿。花型更是千变万化,单瓣如荷,重瓣若绣球,托桂型似莲台,台阁型如楼阁叠翠,每一朵都似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p> <p class="ql-block">芍药的根可药用,称“白芍”,具有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的作用;芍药种子的含油量约25%,可供制皂和涂料用;芍药的花,可以制作为芍药鲜切花销售创收。 芍药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郑风·溱洧》中便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古人以芍药为离别信物,赋予其“将离”之名,承载着依依惜别之情。因其花期在春末夏初,恰逢牡丹凋谢后绽放,故被称为“殿春”或“婪尾春”,又因独揽暮春芳华,被尊为“五月花神”。</p> <p class="ql-block">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有时仅顶端一朵开放,而近顶端叶腋处有发育不好的花芽,直径8-11.5厘米;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厘米,宽1-1.7厘米;花瓣9-13,倒卵形,长3.5-6厘米,宽1.5-4.5厘米,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花丝长0.7-1.2厘米,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裂片钝圆;心皮4-5(-2),无毛。</p> <p class="ql-block">芍药花色多种,有白、黄、粉、紫、绿及混合色。按花型分类各国虽有所不同,但主要依据则相似。芍药花型的变化主要因雌、雄蕊的瓣化程度,花瓣的数最以及重台花看生的状态而异。芍药花期虽短,但它的美,却绚烂如诗;正如宋代邵雍所言:“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春去夏来,芍药以一抹嫣红,续写人间诗篇。</p> <p class="ql-block">雄退化,由正常雄蕊初度瓣化,花药扩大,花丝加长加粗,进而药隔变宽,药室只留下金黄色的痕迹,进而花药形态消失,成为长形和宽大的花瓣。雄蕊的瓣化使花瓣数量增加,形成重瓣花的内层花瓣。当两朵花上下重叠着生时,雌、雄蕊瓣化后而出现芍药特殊的台阁花型。</p> <p class="ql-block">芍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其花朵硕大, 花容俏丽, 芳香馥郁,自古就有“花相”之誉。芍药鲜切花瓶插的时间较长,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市场。</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芍药作为文学形象,最早是出现于《诗经·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芍药)”。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其公认最为传统也最为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毛氏《传》曰:“勺药,香草也。”其别则送以芍药,结恩情也”。</p> <p class="ql-block">朱熹《诗经集传》亦解为香草,且以芍药为赠,而结思情之厚也”。屈原《离骚》则有“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句,此中“留夷”也是香草,或谓即芍药。所以,芍药在先秦乃至秦汉,芍药的主要意象是生于山野或植于药畦的“香草”,文学作品中对芍药的色、姿、韵之意象并未有描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