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上生命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我们所需的食物、木材、纤维、油料和橡胶等重要工业原料,还蕴含着丰富的遗传资源,这些资源在生物医药、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又称生物多样性国际日)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更是对人类自身未来的关怀。 一、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由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公约的制定。1988年,联合国环境署召开了生物多样性特设专家工作组会议,探讨制定生物多样性国际公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1989年5月成立了技术和法律特设专家工作组,负责拟订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法律文书。1991年2月,该特设工作组转变为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并于1992年5月在内罗毕会议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签字,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作为对《公约》生效的纪念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1994年11月在巴哈马召开的缔约国第一次会议建议,将《公约》生效的日子——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然而,为了更广泛地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的重要时刻,2000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5/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的5月22日,即《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议文本通过之日。 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它涵盖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体现在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丰富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物种多样性则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繁多,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蓝鲸,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多样性图谱;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指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过程的多样性,它们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人类食物和工业原料的来源,还是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生物控制等,都是生物多样性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此外,生物多样性还在美学、艺术、文学及宗教等方面具有多种潜在价值,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三、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尽管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大面积森林采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引进或侵入,无控制的旅游,污染以及全球变暖等因素,都在不断侵蚀着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这些干扰的累加效应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许多珍稀物种正濒临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约150万种已知动物中,已有700万种生物在历史长河中灭绝。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均每一个小时,就有一种物种濒临灭绝。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这不仅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可能通过生物链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进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意义与行动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通过这一节日的庆祝和宣传活动,可以增进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 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中国成立了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组,协调国内的履约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建立各级各类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等措施,中国有效保护了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使大熊猫、朱鹮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的完善。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中国提出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倡议,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五、结语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纪念和珍视,更是对我们每个人行动的呼唤。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