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指出,“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传承断代”。当前,众多非遗项目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断档、断代的危机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让许多年轻人对传统非遗缺乏兴趣,导致大量非遗项目传承乏人。像彝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富怀就无奈表示,现在只有60后、70后这一代会唱,80后、90后能熟练演唱的人很少了,且彝族山歌一些独特音律只能口传心授,传承难度极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青年,一旦缺乏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恐将逐渐失传、消失。短视频如今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生动、直观的特点能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让非遗魅力得以广泛展现。不过,目前非遗视频创作也存在明显痛点。非遗传承人大多不具备视频创作和传播能力,而擅长视频传播的创作者又缺乏非遗素材来源和接触渠道,致使大量非遗项目难以得到有效传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发起“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培育行动”,联合六大平台,建立非遗传承人和视频创作者双向互动机制,期望借此激发青年力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b>县非遗申报通过后:同行业的运用与非遗传承体系</b></p> <p class="ql-block">当一项非遗项目成功通过县级非遗申报后,意味着其文化价值与技艺特色获得了官方认可。这不仅是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也为同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规范要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对于同行业而言,成功申报县级非遗的项目,可成为行业文化底蕴的重要标识。企业或从业者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能够将非遗项目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品牌宣传之中。例如传统手工艺品企业,可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县级非遗技艺传承”,在宣传中突出非遗工艺的独特性,以此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但需注意,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定,不得随意篡改非遗项目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确保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县级非遗传承人是技艺传承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更肩负着将技艺代代相传的使命。传承人需定期开展技艺培训、举办讲座,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才,确保非遗技艺不流失。同时,传承人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参与文化交流、展会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同行业从业者可与非遗传承人展开合作,通过联合开发产品、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等方式,借助传承人的专业技艺与影响力,实现非遗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融合。但合作必须以保护非遗本真性为前提,共同维护非遗项目的文化尊严与传承秩序,让县级非遗项目在同行业的合理运用与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b>附:关于第六批霞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示</b></p> <p class="ql-block">附图来源:文旅霞浦公众号</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杨银论(霞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