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浏阳河畔的红色史诗</p><p class="ql-block">金小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0年深秋,浏阳河畔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丁宝山站在双江口的渡口,望着一叶扁舟载着刚收割的新稻顺流而下,艄公哼唱的《浏阳河》调子裹着稻香扑面而来:“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这歌声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27年秋收起义的枪声还在丁宝山耳畔回响。那时他才十五岁,跟着韶山冲的乡亲们连夜赶制土炸弹。毛主席穿着灰布长衫,站在祠堂的石阶上对大家说:“乡亲们,我们要让天下的穷苦人都有田种,有饭吃!”那话语像浏阳河的激流,冲垮了他们心里的枷锁。后来,他们跟着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在黄洋界的炮声中,丁宝山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土地改革的春风吹遍湘潭大地时,丁宝山正在浏阳河上运送粮食。河岸边,农民们举着“耕者有其田”的木牌,眼睛里闪着比浏阳河还要明亮的光。丁宝山的老父亲颤抖着接过土地证,突然跪在地上亲吻那片黑土地:“毛主席啊,您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庄稼人挺直了腰杆!”那一刻,浏阳河的浪花似乎都在为这历史性的时刻鼓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湘江。丁宝山作为担架队员,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烈的战役。子弹在头顶呼啸,炮弹在身边炸开,他们抬着伤员在浏阳河畔的芦苇丛中穿行。一位伤员紧紧攥着他的手说:“老乡,等革命胜利了,你一定要去看看天安门!”伤员的血染红了丁宝山的衣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跟着毛主席走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浏阳河畔沸腾了。乡亲们敲锣打鼓,把毛主席的画像挂在祠堂最显眼的位置。丁宝山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新修的公路和厂房,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浏阳河》,泪水模糊了双眼。曾经弯弯曲曲的浏阳河,如今流淌的是幸福的甘泉;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生长着希望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年的春天,丁宝山带着孙子站在湘江边。望着对岸的橘子洲头,望着毛主席青年艺术雕塑那坚定的目光,孙子突然问他:“爷爷,毛主席真的像太阳一样吗?”丁宝山指着浏阳河上粼粼的波光说:“孩子,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他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浏阳河依然蜿蜒流淌,它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与崛起,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梦想与希望。而那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浏阳河》,将永远在中华大地上回响,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奋斗与幸福的故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主席的恩情比浏阳河水还要长,他的精神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人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