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中原大地(四)😊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b>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隋炀帝(569年-618年)登基后,为进一步维系中原地区的政权稳定,于大业元年(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并以东都为中心,向东南、东北方向开凿运河。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洛阳成为维系南北东西水上交通的转运核心,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成为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在东都洛阳开凿通济渠,又开永济渠和江南河,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成为当时粮食等战略原材料和大宗物资运输的支柱。</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古代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部分河段仍发挥着交通运输、灌溉排涝、生态调节等综合功能。</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的贯通,沟通了五大自然水系,跨越了不同的地理与气候区域,形成了长约2700公里的连续水道,反映出古代中国地形测量、水文勘察、规划设计、水工技术、工程组织、航运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成就。</p> <p class="ql-block">运河上往来的各色舟船是隋唐大运河的缩影。舟船作为中国古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随着大运河的贯通,隋唐时期有组织地大规模制造船舶,在淮南、江南等地形成了全国造船基地,舟船从类型、大小、技艺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沉船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向我们描绘了历史上那些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p> <p class="ql-block">“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象征中华文化滥觞的河图、洛书,孕育于洛阳附近的黄河、洛河。洛阳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被誉为“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b>参观古墓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帝都洛阳,城北有山,山曰邙山,又称北邙。北邙黄土层深厚,底部是一层天然形成的钙质石岩,挖穴容易且不易坍塌,自然成为历代人们心中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不仅洛阳籍人安葬于此,就是客居洛阳乃至慕名邙山者也纷纷迁葬于此,故在民间盛传“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p><p class="ql-block">邙山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累计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因此邙山也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建国以来,洛阳发掘的历代墓葬数以万计,为了既能保护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墓葬,同时又能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文物见证历史、弘扬传统的独特功能,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的,洛阳市委、市政府依托具有深厚墓葬文化底蕴的邙山,将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墓葬进行搬迁、复原、集中保护并对公众展示。</p> <p class="ql-block">古墓博物馆,按照展陈内容可以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和《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三部分,其中《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分为《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展览。</p> <p class="ql-block">《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利用图片、文物、模型、多媒体检索四位一体的展陈方式,通过解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洛阳重大考古发现向游客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通过古人对墓葬营建的执着和重视,去解读不同时期墓葬中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铭文背后产生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p> <p class="ql-block">墓葬是沟通生死空间的桥梁。古代葬制也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和信仰的不同而演变,我们的祖先会在墓室中再现一个彼岸理想世界,将祖先、孝道、追思相交融,将墓葬演化为一个建立在生死之间,时空交错、无限延伸的文化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中国传统中,丧葬,是一种制度,亦是一种文化。从制度性的丧葬礼仪、墓圹等级和明器制度等到形式展现的墓室建筑、壁画、雕塑、随葬品等,它们都以物化的形式集中于墓葬之中,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丧葬制度,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墓葬文化。</p><p class="ql-block">这里既以多种形式展示了中国历代墓葬文化发展演变历史,又呈现了洛阳地区发现的上自两汉,下迄宋金的25座典型墓葬,使我们可以全深入理解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又可以跨越时空,去探究逝去社会的制度典章、体味主人曾经的思维学养、品评丰富多彩的衣食住行、感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月宫图</p><p class="ql-block">月宫图像是以神话传说为基础,能反映出古代人对天象的理解,也是重要的装饰图案。考古发现的月宫图像主要见于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帛画、瓦当、铜镜等。这些发现以汉代时期为主,不同时期的图像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月宫图像的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人们对月宫神话理解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陵寝制度之始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从战国中期开始,君王坟墓开始称为陵。人们以山陵象征帝王的崇高地位,这是皇权至上的表现。因此帝王的去世比作"崩",即山崩。历代帝王为死后所营建奢华的陵墓,即是期望继续生前的权势与享乐。</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不仅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之地,更是他们钟情的长眠之所。洛阳邙山陵墓区主要有万安山帝陵南兆域,东周周山陵区,东周王城陵区,偃师景山唐陵区,伊川、宜阳战国五代陵区六大帝陵兆域,分布密集,数量众多,延续年代长久,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群。</p> <p class="ql-block">洛阳北魏帝王陵-景陵</p><p class="ql-block">集中展示北魏洛阳时期帝陵的陵寝制度以及景陵背后精彩的北魏故事。景陵是北魏宣武帝的陵寝,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可以穿过幽长的墓道进入地宫参观。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比《敦煌星图》早约400年</p> <p class="ql-block"><b>D13、渑池县→栾川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宿栾川县富源酒店。</b></p> <p class="ql-block"><b>到虢(guó)国博物馆,看西周时期虢国的变迁及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建立<b>东虢国</b>;虢叔‌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建立<b>西虢国</b>。两国作为周王室的东西屏障,国君世代担任周天子卿士,统领六师,参与征伐诸侯和蛮夷。</p><p class="ql-block">虢国作为西周重要封国,历时约391年(前1046-前655),其兴衰贯穿西周至春秋初期,对周王室的政治军事具有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成语故事“假虞伐虢”,“唇亡齿寒”就出自晋献公灭虢国虞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虢国博物馆里的出自西周的青铜器、玉石都来自虢仲与虢叔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虢国,一个2800年前的诸侯邦国,曾经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肱股心腹,在周朝的兴起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历史上先后出现五个虢国,与之相关的始封、世系、发展演变等问题迷雾重重,给后世造成了诸多困扰。所幸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遗迹丰富的城址、端庄厚重的青铜器、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使得虢国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旨在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发掘文物背后蕴藏的内涵和故事,从而体现虢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借此陈列展览,让公众在领略虢国风采的同时,感受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熔经铸史 王侯政治-﹣虢系器铭</p><p class="ql-block">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或钟鼎文,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铭文内容,我们可以得知青铜器的名称、使用方式、年代、作器者等诸多信息。重要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早已湮没的史实,能起到证经补史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留存不少与虢国相关的铸铭青铜器,加之虢国墓地出土的带铭青铜器,使学者从中解读出虢国的历史文化,从而揭开了虢国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西周的礼制,以血缘宗法为核心来区别贵贱等级。在礼制的严格规定下,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在祭祀、礼聘、宴享等礼仪场合,使用不同数量和品类的青铜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违者即受惩处。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不仅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礼制规范,而且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礼乐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鼎是古代青铜礼器中的重器,是奴隶主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所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表现在埋葬制度上,就是不同等级的贵族,随葬数量不同的铜鼎。这是当时宗法等级制度最直接的反映。至春秋中晚期,僭越礼制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社会变革,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p> <p class="ql-block">虢仲铜尊</p><p class="ql-block">西 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美玉灼灼 </p><p class="ql-block">"玉,石之美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尚玉传统。玉器是我国古代与巫术信仰、审美观念、等级礼制、伦理道德紧密相关的宝物,也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载体。当时的贵族在礼聘、佩饰、殓葬时广泛使用玉器。虢国玉器的丰富类别和美质良工,谱写出中国古代玉器史的华美篇章。</p> <p class="ql-block">人龙纹玉璜</p><p class="ql-block">西 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在新石器时早期造址中就有了玉璜。璜一开始是被人们作为佩带于胸前的装饰,后在商周礼仪用玉多有出现。这件玉璜饰两组对称的人龙纹,在人龙纹间饰透雕技艺,工艺高超、系虢国玉器中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六璜联珠组玉佩</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该组玉佩由六件玉璜和玉管、玉佩、玛瑙珠及料珠等联缀而成,纹样连接相合成一玉璧,推测是先制成璧形,后施纹样于壁上,最后对剖成两璜,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半璧为璜"之说。</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玉饰</p> <p class="ql-block">车马是两周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与战争工具,也是等级、身份的标志之一。不同地位的人,生前使用和死后随葬车、马的数量也不相同。这里有三个车马坑,分别是为虢国国君虢季随葬的一号车马坑、为虢季夫人随葬的二号车马坑、为虢国太子随葬的三号车马坑。气势恢宏的车马坑群,充分显示了虢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周王朝中的显赫地位,也反映了虢国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p> <p class="ql-block">连续两天,我们流连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古墓博物馆、虢国博物馆,从大运河的贯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再看西周时期虢国的变迁及历史文化,收获满满,各种文物承载着历史存在与艺术美学,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惊艳,大开眼界,大涨知识,可惜旅途时间有限,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一个个博物馆,下午我们将去往陕州地坑院。</p><p class="ql-block">关于地坑院,2021年9月,我们山西大环,豫见晋山晋美时,曾去过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庙上村地坑窑院,应该说对地坑院并不陌生了。🤭</p> <p class="ql-block"><b>陕州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地平线下的千古村落,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地坑院,以奇特朴真享誉中外。</p><p class="ql-block">地坑院因形而名,<b>“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b>,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古人“天地相融,方圆共存,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p><p class="ql-block">4000多年前,陕塬先民道法自然,遵循八卦,融天地人和水土命为一体,在黄土塬上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世代繁衍,薪火相传,形成了“地平线下古村落”,造就了“人类穴居活化石”。</p><p class="ql-block">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地坑院被评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景区所在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p><p class="ql-block">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黄河明珠、天鹅之城三门峡市陕州区,主要由民俗文化园、百味巷、百艺苑、易苑窑洞宾馆、生态观光园等组成,规模宏大,景观奇特。</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概念</p><p class="ql-block">地坑窑院又称“地窖院”,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居民样式之一。是古代人类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传约有四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渊源</p><p class="ql-block">陕县地坑院起源于中国穴居时代,从庙底沟发掘的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地坑院的雏形,秦汉唐时期持续发展,宋元时期达到成熟,明清时期已达到全盛。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穿山灶 </p><p class="ql-block">穿山灶,又叫火龙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作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当地气候干燥,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以炖菜、烩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在承办宴席时,需要多个锅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锅灶的火势,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灶台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做成饭菜的速度,因而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穿山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成为陕州一奇。</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南宋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是对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成因</p><p class="ql-block">气候原因: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p><p class="ql-block">地质原因:豫西地区的陕县塬上一带,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p><p class="ql-block">社会经济原因: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先民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动力于农闲之时挥镢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俯瞰地坑院</p> <p class="ql-block"><b>D14、栾川县→西峡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重渡沟、鸡冠洞,宿南阳市西峡县汇友悦漫酒店。</b></p> <p class="ql-block"><b>大美重渡沟</b></p><p class="ql-block">重渡沟在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的熊耳山,国家4A景区,因东汉光武帝二渡伊水至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重渡沟属熊耳东段支脉,领伊水上游绝胜。景区内大小景点200余个,“高峡飞瀑藏幽径,绿水秀竹怀古情;竖看山水横看竹,上听鸟语下听泉”。</p><p class="ql-block">以“竹、水、宿”重渡三绝为主,声震北国,汲日月精华,得天地蕴厚,势北方山峨巍巍,具江南水碧悠悠,为中原豫西最具活力的自然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云海大观千变万化,远峰近岭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峰峦染黛。大瀑奇观,一泻千里,陆浑浩渺,天际垂垂,粉墙黛瓦,错落山麓。</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满目苍翠铺天盖地。清凌溪水在重峦叠嶂间穿绕,两侧山峰峭拔,林木苍翠,交相辉映,依次分布。</p> <p class="ql-block">重渡之秀,秀之于竹,竹迎竹接滴翠河。竹林千亩,遍布沟沟岔岔,遮天蔽日。小径曲径蜿蜒,竹叶沙沙作响,如闻天籁。站在深处望,竹子叠如碧波,绿浪起伏,“竹海苍茫映碧天”。</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上山</p> <p class="ql-block">沿阶而上,水流哗哗,游人行于山岭间,望绿色,听水声,闻鲜香,享受山风吹拂的凉爽快意。正边走边看,突见一挂飞瀑自崖壁倾泻而下,飞入涧底。潭中游鱼戏水,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引颈高歌,“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p> <p class="ql-block">上山阶,走步道,盘旋而上,忽闻水声轰隆响彻山谷,人声鼎沸中,一架瀑布临崖而下,如一条银色巨龙,左冲右突,撞石击壁,喧嚣着直跌而下,甚是壮观。崖上赫然凸现三个红色大字:泄愤崖。相传虬龙得知其兄蛟龙被压锁,蛟崖下,怒火万丈,一路狂奔,至此一头栽下,故得名。</p> <p class="ql-block">泄愤崖之后就是双叠瀑布,全长200米左右,如巨龙怒吼,穿崖越壑,若白龙跳潭,飞珠溅玉;又若双龙戏珠,吞云吐雾。身临近境,水雾扑面,寒气袭人。</p><p class="ql-block">至山半,悬崖阻路,又有水窜出,瀑宽十米许,与悬壁间散成丝丝水线,串串玉珠,若玉帘。悬壁经累年水雾滋润,生出片片苔藓,罩满岩壁,与水帘互为映衬,各呈异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瀑布下方水满外溢,流入五彩莲池,若椭圆,层层叠叠,延至山麓。上田水盈溢其下,块块梯田平若镜,蜿蜒于山清水秀之间。远山近树,天然趣成,美不胜收,游者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沿崖根处有一斗折小径,直通瀑布顶端。穿梭于水石之间,耳听水声湍流,乐哉快哉!</p><p class="ql-block">重渡沟山水相益,成就了这片土地的丰美景色,更加让人领略大自然的壮美,领悟生命力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在菩提树前回望山水,云雾缭绕间,朵朵白云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不用刻意去寻,每一处都是美景,让你自在徜徉于山水间,一路溪水相伴,一路蜂鸣鸟唱,一路邂逅重渡沟的山山水水……</p> <p class="ql-block"><b>鸡冠洞</b></p><p class="ql-block">鸡冠洞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西3公里处的一座大型石灰岩溶洞,属喀斯特岩溶地貌,被誉为“北国第一洞”,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p> <p class="ql-block">一进洞,就像开启了一场梦幻穿越,“八亿年前的约定,地下的星辰大海”,这标语绝不是夸张!</p><p class="ql-block">洞内恒温18℃ ,冬暖夏凉,完全是大自然的空调房。五彩灯光打在形态各异的钟乳石上,什么“千年一吻”、“众仙迎客”,每一处都像在诉说着神秘故事。还有那“满目星辰皆是你”的区域,蓝色灯光营造出梦幻星空,星星点点,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宇宙星河,</p> <p class="ql-block">石花﹣﹣非重力水沉积代表性景观</p><p class="ql-block">鸡冠洞内的石花,地质学上称它为“方解石晶花”,是毛细水、薄膜水等非重力水向四周扩散结晶形成的次生碳酸盐岩沉积。在晶花沉积过程中,水运动的驱动力是其自身的表面张力,故相对粗糙或多空隙的洞壁是其有利的沉积场所。由于非重力水活动非常缓慢,水中的碳酸钙就有充分的时间结晶并排列形成不同形态的晶体:晶霜、晶毛、晶针。当毛细水聚集形成水滴时,便转化为重力水易形成鹅管,故石花常与鹅管共生。</p> <p class="ql-block">石盾是由岩溶洞穴的毛细渗透水沿某一裂缝以一定角度渗出沉积成盾状的奇特景观。鸡冠洞里的这个由裂隙水、毛细渗透水形成的站立式石盾,成因独特,属溶洞之中的珍宝。经溶岩专家测定这面石盾形成时间为280万年左右,直径达两米左右,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站立式石盾,并在结构成因上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p> <p class="ql-block">洞中布满石柱、石塔、石瀑、石川、石花等,琼林玉树,千姿百态。整个溶洞就像是晶莹剔透的海底龙宫,畅游其间,犹如置身于美丽优雅的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情侣石 </p><p class="ql-block">亿万年滴水造出世间经典之作,一对情侣,紧紧拥抱,向世人见证着爱情的忠贞不渝,景观又名“一吻千年”。“相约鸡冠洞,爱在亿万年”,据说情侣在此留念,便能相爱终身,永不分离。</p> <p class="ql-block">总有人间一两风,填我十万八千梦。一不小心走进了人间仙境,养了眼,醉了心。人间鸡冠洞,天上瑶池景,藏在地底的星辰大海,一定要去看看。</p><p class="ql-block">北国第一溶洞,洛阳栾川鸡冠洞。这里是等了八亿年的约定,藏在地下的星辰大海,</p> <p class="ql-block"><b>D15、西峡县→南阳市</b></p><p class="ql-block"><b>打卡:荆紫关-三省界碑、荆紫关镇,宿南阳市欧凯印象酒店。</b></p> <p class="ql-block">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平川而得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p><p class="ql-block">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是楚文化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b>走进贾平凹笔下的白浪街,一脚踏三省的荆紫关古镇。</b></p><p class="ql-block">在豫西南、鄂西北、陕东南三省接壤处,有一古老的小村镇,名叫白浪街。这里鸡鸣听三省,犬吠三省闻。是中国跨省份最多的一条村镇街道。</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历史成语典故“朝秦暮楚”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交汇处,与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和湖北郧县白浪镇紧邻,素有“鸡鸣三省”之称。</p><p class="ql-block">在荆紫关镇西部的白浪街,矗立着三省交界碑,该碑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它是豫、鄂、陕三省人民合资修建的。碑的三面依次为河南、陕西、湖北三省所书的碑文。三省以碑下的三棱石为界,西北归陕西白浪镇;东北归河南荆紫关白浪村;南归湖北白浪镇。此石也就被称为“三省石”,也称“一脚踏三省”石。三个村都以白浪为名,著名作家贾平凹曾到过这里,并写散文白浪街纪念。</p> <p class="ql-block">逛逛荆紫关镇</p><p class="ql-block">古镇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平浪宫、禹王庙、山陕会馆、花城门等)。一条丹江水,连接豫鄂陕三省及南方各省的漕运,曾经是商铺林立,人声鼎沸的大码头。</p> <p class="ql-block">荆紫关明清一条街有着丰富的古建筑文化遗存,形成于公元1772年前后,是明清时代丹江漕运发达时帮会、商行的落脚之地。</p><p class="ql-block">繁华的商业造就了古建筑群,古街道南北走向,依山傍水,全长2.5公里,分南中北三段,每段都是直街,街于街之间有斜弯相连,如一副弯弓,也似一艘航船。一街两行房连房,现存2200余间明清建筑。其中沿街古铺700余间,基本维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两到三重小院,小院多以过厅相连,南北多为对称的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斜坡面,使狭窄的空间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这些民居往往可以容纳一家三代、四代居住,真正迎合了古人祈求的"四世同堂"、"门丁兴旺"等美好愿望。每一个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1米多长的封火山高叠,俗称"防火墙",主要作用是在邻居家发生火灾时用以隔绝蔓延的火势,同时也增添了房舍的美观。</p> <p class="ql-block">聚德轩(陈家大院) </p><p class="ql-block">聚德轩旅游示范酒店,位于荆紫关五里长街北段,主要经营闻名遐迩的传统美食荆紫关“八大件”,前身是明末清初名江埠的二十四家大商行的“德盛利”。</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时期,丹江航运的发达带来了商贸的繁荣,湖北丹江口知名乡绅陈明璋来到荆紫关创办了“德盛利”商号,引领荆紫关商贸繁荣。其子陈子翘受维新思想影响,倡议引进西学,1903年与父商议捐款创办荆紫关高等完全小学堂(现河大附中淅川县第四高级中学)并任职一年前期堂长。后又创办淅川县第一个商业组织﹣﹣荆紫关商会,出任首任会长。期间在此地结婚生子,夫妇二人教子有方,子女均学有所成,出类拔萃。其长子陈光旭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因此此地也被称为“陈家大院”。2007年为响应荆紫关镇政府号召,设立“聚德轩”旅游示范酒店,旨在传承南北相融、独具特色的“八大件”美食文化。聚德轩八大件多次被央视媒体报道,现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建于清朝道光13年。</p><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即明清时代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中国各地所建会馆的名称。由于多数会馆都供奉神灵并定期祭祀,且布局与神庙类似,许多会馆会被命名为“某某庙”或“某某宫”;而几乎所有的会馆都供奉关羽,故而有相当数量的“山陕会馆”别名为“关羽庙”。</p><p class="ql-block">明中期之后,徽商逐渐崛起,为了与之抗衡,晋陕商人联手合作,建造“山陕会馆”来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利益;至清朝,山陕会馆的发展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位于古街北段东侧,原淅川民团副司令任泰升宅院。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淅川地下党组织在这里英勇奋战,留下许多珍贵的战争遗物和革命遗迹。</p> <p class="ql-block">平浪宫 </p><p class="ql-block">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面。始建于清代。当荆紫关码头进极盛时期,船商们组建帮会,取“风平浪静”之意,筹建了平浪宫,成为船工娱乐、集会之地。该宫坐东向西,面对丹江,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等房舍22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均为硬山式建筑,面积4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3字。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浪静”各2字。大门楼两侧面各开一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中国古镇(一)”一套,其中一枚<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此地为素材。</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古镇(一)•河南淅川荆紫关镇</p><p class="ql-block">T(8-4)👍</p> <p class="ql-block">河南会馆</p><p class="ql-block">位于荆紫关北街与中街的交汇处,坐西向东,临街而建,是由河南本土商人共同集资修建的商业会馆。确切建馆时间不详,辉煌时期馆房多达几十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花园、水池、假山、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河南会馆在门楼设计上采取了当时在汉口比较流行的西洋风格,线条优美流畅,简单大方,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p><p class="ql-block">面对丹江,坐落在街道东侧,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湖广会馆),建于嘉庆十年。</p> <p class="ql-block">古关门</p><p class="ql-block">在古街最南端,古为守城之用。相传建城始有,只是屡建屡废,多废于战乱年间。现在的关门建于民国三年(1914),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称“花城门”。由青砖砌成,跨街而立,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为拱誊门。两边的抬肩上各雕塑着一只大象,顶部中间是一对狮子抱着宝瓶,根据谐音,蕴含着“吉祥如意、事事平安”的寓意。抬肩和顶部重重叠叠的砖砌斗拱,使关门平添许多古朴雄浑的气度,显得威武雄壮,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门楣上的魏碑体“荆紫关”三字,苍劲有力。门洞两边的青石抱柱础,使关门更加稳固。进入关门,雄伟的建筑群便映入眼帘,令人神怡,实感穿越。</p> <p class="ql-block"><b>D16、南阳市→汝州市</b></p><p class="ql-block"><b>打卡:赊店古镇、平顶山中原大佛,宿汝州市仟那美宿酒店。</b></p> <p class="ql-block"><b>打卡“中原第一古镇”——南阳社旗赊店古镇,这里有雕刻精美的山陕会馆、中原最大的火神庙、清代镖局…..</b></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被称为“中国第一会馆”,由清代晋陕商帮建造,以精美的琉璃照壁、悬鉴楼戏台和铁旗杆著称。其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社旗县城中心,是山陕富商在此“通商情,敬关爷”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历时136年,会馆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布局采用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集皇宫、庙宇、商馆、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既雄伟壮丽、又典秀大方。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会馆前院,琉璃照壁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悬褴楼</span>相对,东西两边是钟楼和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坐落于悬褴楼的西侧重檐歇山顶,用16根大柱支撑,楼内挂更鼓一个;钟楼坐落于悬褴楼的东侧,重檐歇山顶,用16根大柱支撑,楼内悬铁钟一口,重五千余斤。晨敲钟,暮击鼓,至今仍有“钟鸣闻全镇,鼓响震十里”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悬褴楼 ,又名“八卦楼”,是会馆的戏楼。兴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二十五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层戏楼。</p> <p class="ql-block">悬褴楼的对面是大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走近大拜殿,首先看到的是“九龙口”。</p><p class="ql-block">“九龙口”,长、宽各2米,诸龙之间,相互交错,藏头露尾,层层迭压,今日之所以保存的如此完整,得益文革时,时任馆长用锯末铺底,上铺水泥白灰,大书一红色“忠”字,得以保全,今日四边亦有痕迹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拜殿 </p><p class="ql-block">大拜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由大殿和拜殿两部分组成。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内塑“关帝圣君像”,是商人议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大拜殿外的石雕栩栩如生,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梁柱的下面也有石雕,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惊艳无比。</p> <p class="ql-block">大拜殿后面是春秋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离开会馆,逛逛赊旗古镇,打卡: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福建会馆。</p> <p class="ql-block">广盛镖局‌</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中国十大镖局之首”或“华北唯一清代镖局”,展示了镖师文化、兵器及押镖文物,被誉为江湖文化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厘金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税务衙门。厘金是旧中国的一种商业税,在清咸丰三年开始实行,值百抽一为厘,也就是1%的税率。前院为办公区,有巡士室、开票监印室、稽查室、帐房,中厅为明德堂,后院为内部办公辅助机构,有文案室、书办室、会计室、提调室,后堂为正堂秉忠堂。结构紧凑,布局合理。</p> <p class="ql-block">蔚盛长票号 </p><p class="ql-block">蔚盛长票号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家票号“蔚字五联号”的第二个分号,也是在中原设立的第一家分号。赊旗蔚盛长票号创办于1826年,1916年歇业,历时90年,最初资本是12万两,歇业时数额达到24万两。足见其商业之繁荣,利润之可观。</p> <p class="ql-block">福建会馆 </p><p class="ql-block">会馆始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与其他会馆不同之处是集茶楼、饭庄、旅馆为一体的商馆,整个建筑布局呈“日”字型,寓示着“蒸蒸日上,日日高升,生意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赊旗古镇,地处中原。因其水旱码头,四面环水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她成为清代中国“南﹣中﹣北”极其重要的一个货物中转、集散中心,是驰名中外的“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赊旗古镇历史上商贸极其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并相继修建会馆。福建人很少在北方建会馆,但在赊店却是最早建会馆者。</p> <p class="ql-block">一座牌坊上的石狮子顽皮又可爱。</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继续参观赊店古镇火神庙‌,这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火神庙,建筑风格独特,香火旺盛,主殿供奉火神和王灵官塑像。</p> <p class="ql-block">河南仅存商丘与赊店两处火神庙,据记载赊店镇内当时制造烟花爆竹的“炮房”较多,加上镇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并有不少草房,易发火灾,为了祈求平安,由镇内“炮房”行业牵头,集资兴建了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南阳赊店火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5年),历时四年竣工。早于赊店山陕会馆(始于公元1756年),火神庙的庙会兴盛期当数清乾隆年间,历代不衰。每年阴历正月初七,就会举办三天盛大庙会,大放鞭炮,香烟弥漫,大戏三天,人山人海,甚是隆重。</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 年),冯玉祥治豫,在此办起了学堂。逐步拆掉了部分建筑,仅存山门、戏楼、木牌楼、卷棚拜殿。建国后1988年1999年分别进行两次维护翻修。</p> <p class="ql-block">虽历经近三百年的风雨战火,如今仍不失古代建筑艺术之丽姿风采。特别是木牌楼,建筑风格独特,气势磅礴,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去看看平顶山鲁山县208米中原大佛</b></p><p class="ql-block">平顶山市中原大佛景区内的大佛由两岸四地108位高僧大德共同开光面世,历经12年,投资12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佛教造像,大佛于1997年开始建设,于2008年9月1日正式开光。</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天瑞吉祥金钟净重116吨,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世界最大外击青铜铸钟”,世界佛光总会会长、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为大佛题写“世界第一中原大佛”。</p> <p class="ql-block">大佛总高208米,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中原大佛整体佛像铸造用铜3300吨,黄金108公斤,特殊钢15000余吨,表面面积为11300平方米,通过焊接13300块铜板而成。</p> <p class="ql-block">佛教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中原大佛所在的佛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寺庙历经兴衰,如今与中原大佛共同组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朝圣。</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抱佛脚”为佛事仪式之一。据佛经记载:佛祖圆寂,弟子迦叶赶到时佛祖显灵,金棺露出双脚,师徒额足相面后,佛祖方升天而去。</p><p class="ql-block">“抱佛脚”一词最早见于康代孟郊《读经》中:“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意思录年老信佛,以求保佑。</p><p class="ql-block">后人把“抱佛脚”作为顶礼佛祖增长功德的最高礼仪。因“佛”与“福”音同,民间有“抱佛脚,五福全”吉祥之意。抱佛脚、进福窝,据说能不断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p> <p class="ql-block">壮美的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大佛背靠玉枕山,面朝沙河,周围九层山峰环绕,左有青龙盘绕,右有白虎伏卧,前有朱雀展翅,后有玄武镇守,风水宝地,景色秀美。登临大佛,可俯瞰群山环抱的壮丽景色,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p> <p class="ql-block"><b>D17、汝州→禹州市</b></p><p class="ql-block"><b>打卡:风穴寺、汝州文庙、汝瓷博物馆、神垕老街,宿禹州市云缦酒店。</b></p> <p class="ql-block"><b>中原四大名寺之千年汝州风穴寺</b></p><p class="ql-block">风穴寺是中原四大名刹之一,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p><p class="ql-block">风穴寺保存了东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建筑140余间,被誉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也是“少林寺”、“少林寺俗家弟子”拍摄地之一。</p><p class="ql-block">最核心的三大国宝级建筑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分别代表了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与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宝大寺 •汝州风穴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山藏古构,汝上有宗风。</p><p class="ql-block">风穴寺在中岳嵩山少室南麓风穴山,亦为天台、临济两宗祖庭。北魏时寺名香积,因风穴山山花烂漫,芳香凝集,有如香积如来之众香世界,故名。</p><p class="ql-block">唐王维有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隋为千峰寺,唐扩建名白云禅院,后汉《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已有"风穴"、"七祖"、"千峰"、"白云"数名。</p><p class="ql-block">唐开元,有贞禅师在风穴寺弘扬天台止观法门,唐玄宗谥为七祖。唐末,临济宗三祖南院慧颢,四祖风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此弘法。</p> <p class="ql-block">入风穴山,苍山溪壑,翠柏夹道。古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山林气象不类其他。不愧中原名寺!</p> <p class="ql-block">唐代七祖塔</p><p class="ql-block">唐塔,唐玄宗赐名七祖塔,即天台宗七祖贞禅师舍利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外轮廓呈抛物线,形体挺拔俊秀,每层四角置有铃铎,风中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塔刹的覆钵、相轮、刹杆、宝珠都保存完整,极为难得,据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一百多座唐塔中,保存完整的只有6座,而这座七祖塔就是其中之一,是风穴寺第一大国宝。</p> <p class="ql-block">宋代悬钟阁</p><p class="ql-block">悬钟阁,景区介绍是宋构,实际应为明代重修,不过仿的非常好,重檐三滴水,飞檐挑角,高台耸立,古朴典雅,甚至色彩都选的非常好。</p><p class="ql-block">悬钟阁内挂一口宋代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为河南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古钟。</p> <p class="ql-block">悬钟阁北廊,东窗外是山门殿与中佛殿之间加建的院门与客堂。</p> <p class="ql-block">悬钟阁内望七祖塔。</p><p class="ql-block">悬钟阁后有清初伽蓝殿,殿门木雕尤佳。</p> <p class="ql-block">金代中佛殿</p><p class="ql-block">中佛殿始建于金,是河南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单檐歇山顶,出檐高远,梁架结构科学严谨,似展翅欲飞,古风扑面。</p><p class="ql-block">殿堂门楣上方悬挂着据说是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千古香烟”匾额,内部彩绘和壁画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其他殿宇</p><p class="ql-block">罗汉殿,小巧玲珑,样式独特;其它尚有多处明清殿宇,如天王殿、藏经阁、大雄宝殿、毗卢殿等,保存都很完整。 </p> <p class="ql-block">登上望州阁俯瞰整个寺庙全景</p><p class="ql-block">远眺风穴寺,宋悬钟阁、唐七祖塔及明琉璃毗卢殿……</p> <p class="ql-block">风穴寺外有上下塔林,有元至现代僧人墓塔一百余座,国内仅次于少林寺塔林与灵岩寺塔林,寺外山上还有奎光塔一座,可惜我们时间太紧张,来不及去看看,希望有机会再去。🤭</p> <p class="ql-block">风穴寺的保存与修缮做的真不错,修旧如旧,1988年风穴寺及塔林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河南的完整古建筑群不像山西那么多,风穴寺应该是顶级的。</p> <p class="ql-block">篇幅有限,第17天行程未完,打卡汝州文庙、汝瓷博物馆、神垕老街的记录下篇分享,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