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儿童美术(泥塑)双年展:中国面孔世界容颜

一米月光

<h3>展览理念与目标:基于国家美育政策与儿童艺术教育思考,打造既含理念又具实践方法的展览,促进理念与实践对话。</h3> <h3>地点:南京四方湖区美术馆</h3> <h3>序——-</h3> <h3>一、第一展区:泥土的对话<br>·材料选择:以泥土为主要材料,具有文化内涵与高响应性、低结构性,能引发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br>·展区布置:800面镜子与800个孩子带来的泥土、上方悬挂的泥土碎片共构,旁边墙面800个格子对应镜子,扫码可了解孩子创作。<br>·教育意义:呼应国家幼教文件,强调亲近自然,调动孩子敏感性,促进其与自然对话。</h3> <h3>二、第二展区:游戏与创作:<br>·展区活动:以大鼓鼓点带动孩子与高响应性泥土互动,其行为痕迹被记录,形成作品。<br>·环境创设:类似扩大版美工桌、迷宫桌,是有准备、邀请性的环境,体现过程即结果。<br>·教育价值:展现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品质,体现游戏与艺术精神的共通。</h3> <h3>三、·第三展区:生成儿童:<br>·作品理解:44家幼儿园作品组成方阵,每件作品能引发独特审美经验,承载孩子个性、认知与情感。<br>·生成儿童理念:成人要唤醒内心孩子,与儿童形成共振,理解童年记忆在当下产生新意义。<br>·教师定位:教师应成为创造力激活要素,倾听孩子,尊重其主体性。</h3> <h3>四、第四展区:<br>经验与反思:44块木板展示44家幼儿园在泥创作过程中的记录、孩子声音及教师反思,体现泥土对孩子感性和理性生长的支持。<br>·美育理论:<br>·美育学科:由美学与教育学交叉形成,美学关注人的感性生命,美育旨在培养感性和精神整体和谐的人。<br>·美育目的:通过审美素养提升,陶冶性情、温润心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教育目标一致。<br>·游戏冲动:席勒提出以游戏冲动使人回归生命完整状态,游戏精神能调动人的感性和理性经验。</h3> <h3>五、第五展区</h3> <h3>作品体现儿童情节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有捉蚂蚁等行为,通过手、脚等身体部位施力,从个人行动发展到合作,不同年龄段孩子也有合作。<br>“天镜棱镜徒手创生”:台阶区有带镜面的大圆墩子,镜面提供不同观察视角。</h3> <h3>六、第六展区:泥塑作品的投影,展现不同角度的美</h3> <h3>七、第七展区:影像厅,视频记录各园幼儿探索泥土的过程</h3> <h3>八、第八展区:通过上方垂吊幼儿的手部在操作泥土的图像,下方展示幼儿作品。形成上下联动,视觉震撼</h3> <h3>九、体验区</h3> <h3>十、其他:文创、标志线、海报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