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甪里新闾——古村大汴地采访记

佩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瓯市龙村乡擎天岩村大汴地自然村,坐落在武夷山东南擎天岩山脉的群山之中,一条清澈的溪流,裹挟着海拔600多米的山风倚村而过,这里山峦起伏,茂林修竹,云雾缭绕,鸟语花香。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由周姓聚族而居的古村。2017年被评为福建省传统村落,全村现有人口近500人,周姓约占四成。 </p><p class="ql-block"> 就在不久前,笔者曾陪同雕塑师林靖、吴其平二人来过此地。林、吴二人所以来大汴地,是因为他们听说这里是宋大儒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大汴地,一座隐匿在闽北偏僻山区的小村落,一则拥有官方公布的省级传统村落名号,二则传闻该村周姓为理学开山周敦颐后裔。这座小村无疑具备了历史和文化的无限魅力。 </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3日,笔者邀请古建专家姚良杯老师及其助手陆工,南平朱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赖学贵等人,在龙村乡党委副书记刘思航陪同下,又一次来到大汴地村实地采访。 </p><p class="ql-block"> 大汴地其实不大。村民的房屋几乎分布在溪流的北侧,沿山坡分层级而建,纵横错落,鳞次栉比,远望极具建筑之美。小溪就在村子最下层的民房外,是一条看得见流入,见不着流出的山溪。姚良杯老师对我说,村中之水有入无出,是聚财之势,可见该村先民的卜居颇有讲究。沿村中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沿途可见许多保存至今的古民居或是残墙空坪,大致走到村子的次高层处,只见一道坐西朝东的圆拱入村大门赫然眼前,门楣上清晰的写着四个大字“甪里新闾”。正当大家探讨着门额“甪里新闾”的含义时,姚良杯老师却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向了拱门的建材,他告诉大家说,这道拱门的用材及工艺在如此偏僻的山村出现十分罕见,从时间上看,拱门的建构砖大部分是明代的,也有少量是清代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甪里新闾”门,门内六栋宅第坐北朝南从东至西依次排列。给我们带路的村民张盛灼介绍说,这排六栋高级宅第,有的至今保存较好,有的因旧时火患已经残缺。我对古建知之甚少,于是让姚良杯老师来解释有关古建的所见所问。姚老师先是否认了第一栋门口先前被认作是栓马石的石块,两片一体,共两处,他说是旗杆石。据姚解读,旗杆石是有功名人家的象征,甪里新闾入门第一户的旗杆石对应的至少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府邸。接下来我们还问了诸如有的宅子为何门当破损,屋内石板断裂?大厅进入后阁的左右两门门楣上雕刻八卦卦象和太极双鱼图是何用意等等。姚老师不愧为福建古民居的专家,他分析说,门当破损和石板断裂,是因为宅子曾遭受过大火焚烧。他的见解马上得到了村民张盛灼的肯定,张说清末民初,村子周遭匪患猖獗,村里的宅子曾经多次被土匪抢掠焚烧。关于八卦图象和太极双鱼图,姚老师则说是传统匠人根据鲁班技艺传承下来的一种镇宅技法,没有特殊深意。针对姚老师此解,我之前颇有点不以为然。都说此村周姓是理学开山周敦颐的后裔,其屋中大厅双门的八卦图象难道不是承继其祖周敦颐先生的太极图说之意吗?直到我想起了在吉阳巧溪村、东游党城村、徐墩伍石村等地的古民居中也同样发现了相同位置的相同图案,并在此次的采访中问及当地村民是否知道八卦象与双鱼图的某些深意,而他们都一无所知后,我终于认可了姚良杯老师的论断。姚以其丰富的实践知识启发了我,闽北人素来崇尚风水之说,旧时的他们会在新建住宅中借助木工的鲁班技艺,为每栋新建住宅配以八卦及太极双鱼图象,目的在于应对外来之气时,可“善则纳入,邪则驱赶”。这种以太极八卦应对自然界无穷变化的朴素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有钱人家的房屋大厅左右两门的门楣,一般都雕刻有“八卦”和“双鱼”图案,它们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思想并无必然关联,它不过是鲁班师傅(木工)按照他们的技法,给予雇主新建房屋塑造的一种趋利避害的“太极”符号罢了。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沿着石阶和巷道走遍了整个村子。放眼所见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房子体量不少,但除了门石、墙砖、厅井条石、巷道保持良好外,大量精美的木质结构建筑几乎都破损严重。传闻中的周氏祠堂其实是一户人家的房子,水尾过桥处的书院(私塾)已了无踪迹,临近溪边处有一座简易的关公庙,是村里人表达他们精神信仰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参与编写《大汴地周氏家谱》的村民周德康家中。周家人真诚而热情,他们端出自家制作的茶点,泡好他们自己精制的高山茶,请出《大汴地周氏家谱》,一行人围茶而坐,继续探讨大汴地村的村情村史。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是关于村名“大汴地”的由来。</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据《大汴地周氏家谱》记载,大汴地的周姓祖先是从河南省汝南郡(今河南东南部和安徽西北部)迁入的,因来自河南,故祖先以河南的北宋故都“汴京”的“汴”为地名,取名“大汴地”,有思念故土之意。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是周氏何时入主大汴地村。</b>《大汴地周氏家谱》有一段叙述,说在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因藩镇之乱,河南汝南郡光州固始县人周枢入闽,居建阳马伏。大汴地周氏公认周枢为其入闽始祖。又据《大汴地周氏家谱》之《宗派序》说“根据老族谱和横坑族谱,均以聪公为一世始祖”,大汴地周氏认为周聪是建宁府瓯宁县西乡里(含今建瓯市龙村乡一带)的开基始祖。村民周德康和张盛灼补充说,聪公开基立业于擎天岩村的坪绡村,至聪公派下十三世孙周贞五,始迁至大汴地村。但家谱在这里有一点没有明确,即聪公十三世孙贞五公迁至大汴地村的具体时间。不过,村民周德康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贞五公入主大汴地村是在明洪武初年。这条入主大汴地村的时间信息很重要,尽管他说的话没有更多力证,但从其家谱记载的十三世名字“干一、元二、亨三、利四、贞五”和十四世名字“男一、效二、才三、良四”的取名特点来看,特别符合元代及明初南人的取名规律。元蒙统治时期,全国最下等的南人(原南宋区域的人民)普通百姓子女几乎没有正规的名字,多采用数字来为子女取名,典型的例证是安徽人朱重八(朱元璋)。所以,周德康所说周氏洪武初年入主大汴地村,可谓是周氏口口相传与历史特征相吻合的互证,在没有其他鉴证情况下,可认为周氏是洪武初年或是元末入主的大汴地村。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三是关于周聪与入闽始祖周枢的世系关系。</b>《大汴地周氏家谱》之《祖先简历》中,明确该村周姓是河南汝南郡光州固始县人周枢的后裔。家谱还记载了周枢开支散叶的情况,如北宋淳化二年(991),周枢的后裔周祐迁居崇安县的仙店,成为周氏仙店支派的一世祖。而在《大汴地周氏家谱》之《世系图》中,可以看到他们尊周聪为其支派的一世祖,但却没有明晰周聪与入闽始祖周枢的世系关系。问及当地村民,他们也无法说清个中关联。既无明晰的世系,那么问题来了,周聪从何而来?是旧谱残缺找不到可以连接的世系呢,还是周聪并非周枢后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四是周聪与理学开山周敦颐的世系关系。</b>上文已叙周聪与周枢并无明晰的世系关系,于是,《大汴地周氏家谱》之《宗派序》中有突然冒出“……颐生焘,焘生聪,聪公入闽后,在西乡里为始祖开基立业……”的记录,言下之意是周敦颐的儿子周焘生子周聪,周聪入闽来到西乡里(擎天岩坪绡村)开基立业。此记一出,大汴地周氏是理学开山周敦颐的后裔不仅成了民间美谈,还解决了西乡里一世祖周聪的世系来历。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经查《濂溪周氏总系图》(湖南道县周敦颐世系)可知,濂溪先生周敦颐生子周寿、周焘,周寿载无后嗣,周焘生子周縯、周絪、周缊,周縯生子周政卿、周直卿、周良卿、周贤卿……并无“焘生聪”的记载,亦即周聪并非周敦颐裔孙。为了慎重起见,笔者还认真询问了村民周德康是否是周敦颐的后裔,周三缄其口,没有给予肯定答复。其实要查证周敦颐的谱系不难,因为他的后裔在明代获得了世袭五经博士殊荣,周敦颐本人木主还被恩准进入孔庙两庑奉祀,周敦颐派下谱系由是成了世家谱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关于“焘生聪”的是否问题很容易得到准确答案。还有,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是著名的理学开山,被称为“北宋五子”之首,除了学术造诣外,其一生历职湖南郴县、四川合州、湖南永州、湖南邵州、广南东路,也在江西庐山的濂溪之畔筑室讲学,就是与河南没有多大关联,假设大汴地周氏是其后裔,那么用“汴”字命名其地又该如何解说?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五是入村圆拱门额“甪里新闾”的含义。</b>通过以上梳理至少有几点可以清晰:大汴地的周姓来自河南汝南郡,约在明洪武初年或元末入主该村,取其村名为“大汴地”。 </p><p class="ql-block"> 据参与编制家谱的村民周德康介绍,甪里新闾大门进去的那一排六栋豪门宅第,是聪公三十一世孙周梦元、周梦花、周梦羽、周梦尼、周梦尧、周梦舜六位堂兄弟建构的房子,家族称为“梦六房”。梦字辈六兄弟按推算是始迁大汴地村的贞五公派下第十九代,他们生活的时代约在清乾隆时期。从《大汴地周氏家谱》提供的祖先墓碑刻字来看,梦字辈的上一代关字辈就有五品级别的功名,而“梦六房”的主人除了老二周梦花是处士外,其他人都有功名在身,如周梦元是贡生,周梦舜是奉政大夫,周梦尧是职佐郞等等,而梦字辈的下一代忠字辈,又有一批人获取功名,如周梦元的儿子、正五品候选同知周忠彦等。村民周德康自称是聪公第三十七世孙,他说大汴地周氏最辉煌的年代当属关字、梦字、忠字辈三代,时间为清乾隆至清道光年间。 </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再回到“甪里新闾”的语境中来。这是一个联合式词组,“新闾”之意容易理解,意为新的家乡;而“甪里”是个生僻词,但其意大有讲究。搜索国内有“甪里”之名的,一是河南汝阳县城的一条街道叫甪里街,一是江苏吴中县的甪里村。据两地民政局资料介绍,之所以以甪里为名,都因为两地曾是汉初著名隐士甪里先生周术的隐居之地。周术,世称甪里先生,秦末汉初著名隐士,也是“商山四皓”之一,他因避秦末战乱,隐于深山,以品行高洁留名于世。甪里先生因曾来过汝阳和吴中隐居,两地才有了延续至今的甪里之名。第三个以甪里为名的恐怕就是建瓯市龙村乡大汴地村的甪里新闾了。分析可见“甪里”这个词既不常用,其用途也显单一。所以,大汴地村所用的“甪里”,可以推断是引用秦末汉初著名隐士周术的“甪里”之号。理由有三点:其一,大汴地聚居者姓周,甪里先生也姓周;其二,甪里先生周术绝无可能在汉初来到大汴地隐居,故甪里新闾的甪里是引用周术的名号;其三,周贞五于明洪武初年或元末入主大汴地,当时正处战乱时期,周家人为避战乱,学习其周姓本家甪里先生避世深山的隐逸生活,将聚居地称为“甪里新闾”,意为:大汴地是“甪里先生们” 新的避世之地。当然,也有可能是大汴地周氏经过“梦六房”的鼎盛后,随着清咸丰之后的战乱迭起,民变不断,在咸丰或者同治时期,他们集体收心,深藏不露,从而给自己的村庄加了一个雅号叫“甪里新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分析还综合了我的一位前辈叶穗山先生的采访信息。叶先生曾在1974年以知识青年身份驻点大汴地村,近日,他给我提供了几点重要回忆:1、当年老人们讲村里周姓来源时,有说是从河南汴京迁徙而来,没有说祖先是周敦颐;2、水尾过桥处有私塾和书院遗址,叶先生有进去看过,很小很破旧;3、当地村民有种植技艺,有经营头脑,村民讲话开口就是成语警句,带有哲理性;4、老人们说,“甪里新闾”四个字在宗祠里很早就有,每次火灾重建都会在更显眼处刻上这四个字。老人们说是“隐居、隐忍,重建立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至于姚良杯老师说甪里新闾的圆拱门里为何有明清两代的不同砖块,推断或是两种可能:一是元末明初开基大汴地时,贞五公等先辈因战乱隐匿生活,因陋就简建构了“甪里新闾”村门,而到了清乾隆时期的“梦六房”时代,彼时国泰民安,家族兴旺,于是重修了“甪里新闾”圆拱大门,而又特别地续用了明代留下的部分砖料,以示怀古思亲之意。二是如叶穗山先生所说的在每次火灾之后,村里都会更加重视刻有“甪里新闾”的四字招牌,于是他们在清代的某次火灾后,对建于明代的拱门实施修复,补上了清代的制砖。</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向村中耆老访问了该村的发迹史。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祖先们在大汴地开荒务农,以种植茶和杉木起家,勤劳致富,转而对读书极为重视,在村中兴起私塾和书院教育,培养了众多获取功名的优秀子弟,造就了建瓯朝天门外富甲一方的大汴地豪门。 不凡的是,他们还在与历史的博弈中养成了“乱则隐,治则显”的处世哲学,形成了诗书传家的村风民风,至今仍然像门前的溪水,流淌在甪里新闾的族人心中。 </p><p class="ql-block"> 大汴地,闽北山区的一座名叫甪里新闾的隐逸古村,无论其外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探索、追寻。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佩韦于近思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 2025年5月26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建瓯市大汴地周氏家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建瓯县志》(民国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元学案·濂溪学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濂溪周氏总系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宋史·周敦颐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