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2025年春晚无锡分会场的彩排中,一个充满古色古香与江南韵味的古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就是惠山古镇。这座古镇古镇真够大,除了古镇,还包括惠山寺、锡惠公园景区。进古镇是不要门票的,但是惠山寺和锡惠公园要门票(70周岁以上免费)。它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春晚的舞台背景,更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为无锡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站在古镇入口的西神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锡山之巅的龙光塔。龙光塔的由来与无锡历史上的科举文化和风水信仰密切相关,其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古镇的古建筑群落静谧地伫立在薄雾中,游客们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白色牌坊耸立于绿树环绕之中,上面刻有“惠山古镇”字样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标志性殊荣。阴沉的天空下,这座牌坊更显历史的厚重与沉淀。</p> <p class="ql-block">广场正中,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6</p> <p class="ql-block">宝善坊是惠山古镇内的一座牌坊,其设计融合了传统牌坊艺术与江南文化元素。我站在牌坊前,欣赏着精美的雕刻,感受着它所散发出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站在传统墙面前合影留念,灰蓝色天空背景下显得格外温馨和谐。仿佛穿越了时空,将古镇的温暖与记忆定格在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我早年也曾来过,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这里既有水,又有山,更有众多文化名人的遗迹。</p><p class="ql-block">惠山不算高,却冠有“江南第一山”。源于乾隆游历江南山水,唯对惠山情有独钟,封赐“ 江南第一山 ,非惠山莫属”。</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乾隆两帝仰慕惠山之胜,分别六次南巡七次驻跸于此。乾隆对惠山更是推崇备至,评价江南诸地“惟惠山幽雅闲静”,欣然御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惠山的水不算深,却号称“天下第二泉”。</p> <p class="ql-block">更有百余座祠堂依山沿街、傍河临泉,鳞次栉比,摩肩接踵,誉为“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祠堂建筑群与山水林泉融为一体。惠山可望,岚色郁苍,绿意滴翠;老街两侧,黛瓦粉墙,飞檐翘角——乃地灵人杰也。</p> <p class="ql-block">古镇老街,大部分的宅子都是维修过的,修旧如旧,保持古宅古韵的味道。也有完全 新建 的,因为做旧做的好,一般人也不在意,大部分的游客心理不是看老宅看建筑,有吃有喝,有玩有乐,足矣。</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惠山古镇击破了我的印象。惠山镇也是个镇,其突出特点就是“古”,故曰惠山古镇;惠山街也是条街,其突出特点就是“老”,故曰惠山老街。</p> <p class="ql-block">惠山镇有过其血气方刚的黄金时代,但现在分明已成了“古镇”,“古镇”是文雅的说法,通俗讲就是老了。然而,它绝不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而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镇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惠山古镇最大的记忆载体就是祠堂。其实,我们愿意去古镇老街,并不是因为这块空间里新添的屋舍丛树、牌楼亭阁,而是走过这里和躺在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事。</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门口牌坊上的字是“人杰地灵”。这座牌坊也被称为“千人报德坊”,其背面题有“岩壑夔龙”。它不仅是惠山古镇的地标建筑,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寓意:这四个字赞美了惠山古镇这片土地人才辈出、灵秀异常。</p><p class="ql-block">“岩壑夔龙”的题字,寓意着隐者的高洁与辅弼良臣的贤能,为这座牌坊增添了几分文雅之气。</p> <p class="ql-block">由文化部和文物局联合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牌匾——无锡惠山老街。</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古镇的老街东段,一座古老的石牌坊巍然屹立。这座牌坊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正面悬挂着“九峰翠嶂”的匾额,背面则是“五里香塍”。</p> <p class="ql-block">“九峰翠嶂”其命名源于惠山的别称“九龙山”。惠山由九座山峰组成,锡山被视为“九龙山”之首,山顶的龙光塔形似龙角,是无锡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五里香塍”则系清咸丰六年(1856年),无锡贡生窦承焯重修原“绮塍街”后,在废弃牌坊上题写“五里香塍”四字,因此得名。灵感源于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描绘春日游人踏青时鞋底沾染花香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穿过“五里香塍”牌坊,沿绣嶂街前行。</p> <p class="ql-block">从古镇大照壁的入口向内走, 绣嶂街第一座即徐孺子祠,是属于三进的建筑,走进去可以看到中式的花雕门窗,在工艺上十分精湛,另外还有前后的走廊。在第一进的门厅,可以看到关于徐孺子的介绍:徐孺子,即徐稚,东汉时期南州高士。曾经多次被朝廷征召,但都没有出仕。此祠堂是无锡徐姓的祠堂,是专门为徐孺子所建立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二进,看到的就是惠山文化展示馆。惠山文化包含民俗文化、庙会文化以及园林文化等,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穿过二进院,即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院墙上 “惟惠山幽雅闲静”壁刻是乾隆皇帝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逝世于1799年2月7日,斯人已去,风范依存。</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也就是能看到古时候皇帝经常来参观的地方,还有居住的地方,整体的建筑也全部都是中式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熙以及乾隆两位皇帝数次南巡曾先后到惠山游历十四次,惠山因此被称为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示馆,看到的是介绍惠山的人文古迹,包括惠山寺、寄畅园等多个景点的资料,之后还可以看到关于惠山的民间传说其中包括徐孺子的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徐孺,名稚,字孺子,徐孺子的省称,东汉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的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p><p class="ql-block">东汉名臣陈蕃为豫章太守,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睡榻,惟有徐稚来时放下,走后又悬置起来。“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不仅被王勃写入《滕王阁序》而广为流传,还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竞相引用的佳话。它不仅是对陈蕃和徐孺子之间深厚情谊的颂扬,也是对古代社会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的很多传统文化,很多警句还是很有意义的。传统风格的房子外墙上,书法作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格外醒目。作者系唐朝宰相李绅(772—846,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考取进士)。其六岁丧父,九岁丧母,幸得惠山寺僧人接济十年,期间目睹农人生活疾苦,写下不朽之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p><p class="ql-block">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沿着警语接踵而过,仿佛去追寻古人的诗意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具有传统风格的店铺“新万豪银丝面”门口挂着红色灯笼,店内有人正在用餐或购物。行人走过店门前,背景中的建筑也带有古典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古镇的平静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按照预先商定,特来新万鑫银丝面馆早餐。店内顾客不多,店堂布置传统简洁。</p> <p class="ql-block">走到里面找到空桌,吃的就是始于清末民初,以银丝面为核心产品。新万鑫坚持小锅现炒浇头、原汁原味的锡帮菜传统,获评“江苏省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等荣誉,成为无锡美食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虽然此时蒙蒙细雨,春寒料峭,吃饱了出门,好似防冷涂的蜡,顿感精神抖擞。见斜对面一座古老的牌坊,连忙走了过去仔细观察。</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门额大书四个金字:“高山仰止”,两边的楹联镌刻:</p><p class="ql-block">注礼述经功在千秋华夏</p><p class="ql-block">敦亲睦郡泽庥万代子孙</p><p class="ql-block">注释:“戊戌年秋敬立”——对应当是清康熙戊戌年,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同门额一样,字体很新,看得出是在原有的石刻痕迹上描金、描蓝的。</p><p class="ql-block">走到门前,门楣匾额大书:“二戴夫子祠”。</p> <p class="ql-block">门内立着一块说明牌,上写:戴氏源流。介绍戴姓的由来,源远流长。屋内有关于大小戴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二戴夫子”也称“大小戴”,指的是距今二千多年前周朝时期宋国第十一任君主宋戴公之二十二代裔孙戴德和二十三代孙戴圣叔侄俩人。戴氏二人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今文经学学派,编纂《大戴礼记》85篇和《小戴礼记》49篇,而儒家经典《大学》、《礼记.中庸》均出自二戴礼记,为推动儒学发展起到奠定基础,故后世将叔侄二人合称大小戴建祠供奉。</p> <p class="ql-block">二进院摆放一尊祭祀用的青铜炉鼎。过去年代,终年香烟缭绕,每逢朔望之日,族人以三牲六礼前来献祭。</p> <p class="ql-block">二礼堂外有一幅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经以德圣传</p><p class="ql-block">名与日月齐</p><p class="ql-block">后世赞颂“二戴”圣贤创立的儒家思想与日月同辉。</p> <p class="ql-block">二礼堂中央悬挂“祖恩浩荡”牌匾,佛龛内供奉的四尊先祖圣像分别为:</p><p class="ql-block">戴撝公:戴氏得姓始祖,周朝宋国第十一任国君,谥号“戴”。</p><p class="ql-block">戴德公与戴圣公:周朝宋国第十三与二十二任国君,著名经学家,合称“二戴”,是《礼记》的主要编撰者(戴德编《大戴礼记》,戴圣编《小戴礼记》)。</p><p class="ql-block">戴安公:戴氏南迁始祖,唐代官员,官至容管经略使。</p> <p class="ql-block">戴德、戴圣整理并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使后代人能够了解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玉不琢不成器”为戴氏至理名言。</p><p class="ql-block">戴氏家族以“礼”文化著称,祠内牌匾多含“礼”字,如“礼绍千秋”“二礼永馨”等牌匾,乃颂扬戴氏叔侄。</p> <p class="ql-block">二礼堂装潢古色古香,木质结构搭配雕花窗棂,墙上挂着书法作品,“源远流长”、“四海同心”的字样的牌匾格外醒目。我抚摸着青花瓷瓶,仿佛触摸到了古镇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766年,周朝宋国11代国君去世,周平王特赐其谥号为“戴”,即历史上著名的宋戴公名撝。后裔以谥为姓,自此就有了戴姓,戴姓传承至今已有2791年。</p> <p class="ql-block">祠堂墙壁上展示“二戴夫子与《礼记》”全文讲述:</p><p class="ql-block">“二戴夫子”——西汉今文礼学的开创者戴德、戴圣叔侄也。戴德(字延君),世称“大戴”,任信都王太傅,官至石渠阁博士;戴圣(字次君),世称“小戴”,任九江太守,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参加未央宫“石渠阁”论坛。叔侄二人师从后苍钻研礼学,承先秦礼制,辑录《礼记》篇章,开后世礼学之宗。</p><p class="ql-block">大戴纂《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小戴辑《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即今本《礼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是《三字经》传颂戴德戴圣开创礼学的经典诗句。《礼记》集先秦礼仪制度、儒家思想之大成,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其《大学》《中庸》《礼运》诸篇,阐教化、述大同,为宋儒尊崇,朱熹取《学》《庸》入“四书”,作为“国学”的经典流芳百世,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名而享誉世界。闪耀着戴氏先贤智慧光芒到《礼记》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宋戴公七十三世裔孙、唐代戴安公,居安徽隆阜(现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隆阜镇),为戴氏隆阜始祖,无锡戴氏尊安公为迁锡世祖。</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范文正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名相范仲淹而建的祠堂,是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中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这位被誉为“范文正公”的历史人物,虽然祖籍在陕西彬县,但他的生命轨迹与江苏有着深厚的渊源。尽管他一生中并未踏足惠山古镇,但他的后人却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此修建了这座祠堂,以表达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然而祠堂毁于咸丰战乱,民国初年重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主祀范仲淹(谥号“文正”),祠堂为三进院落加后花园的庭院式布局,兼具宋代建筑风格与江南园林特色 。入口处立有六块石碑,刻有范仲淹生平、世系图及建祠历史 。</p> <p class="ql-block">步入范文正公祠门厅,即可看到六方石碑分立左右两侧。它们是祠堂历史与范仲淹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其中左为《无锡堰桥祠堂碑记》系乾隆岁次己已年(即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五迁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张泰开撰写。</p><p class="ql-block">右为范仲淹二十世、二十一世孙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合立的《范文正公祠堂记》。</p> <p class="ql-block">《惠麓范文正公祠堂记》,康熙南巡时清代散文家、大臣秦瀛撰写。</p> <p class="ql-block">(左)民国五年(1916年)范氏二十五世孙立的《重修惠麓文正公祠堂叙略》石碑,记载了修缮的经过。</p><p class="ql-block">(右)《堰桥宗祠图》,石碑为古制,清康熙二十九年(1680年)立。</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为敦叙堂,堂门两侧有抱柱联:</p><p class="ql-block">源从尧舜祖德流芳传世泽</p><p class="ql-block">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声</p><p class="ql-block">堂内正中悬挂范仲淹画像及匾额“德行传家”,两侧对联:</p><p class="ql-block">文章传赤县</p><p class="ql-block">忠爱数名流</p><p class="ql-block">概括其文学与德行成就 。</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少时贫困力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有敢言之名。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副相),提出建立严密任官制,重农桑,整武备,行法制,减徭役等治国新政,未成。卒谥“文正”。有《范文中公集》行世。其《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p> <p class="ql-block">“后乐堂”是主殿,堂内家具陈设简单古朴,这里是范氏后人读书的地方,也是修身养性之处。置身于厅堂内,心灵感受到与世隔绝的静谧和平静。堂柱上刻有一幅对联:</p><p class="ql-block">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p><p class="ql-block">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p> <p class="ql-block">后乐堂梁枋上悬挂“济时良相”匾额,是康熙南巡时御赐的墨宝,用于表彰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功绩 。</p><p class="ql-block">堂内同时陈列范仲淹撰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岳阳楼记》,明代文徵明手书的《岳阳楼记》及岳阳楼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两边亭柱有一对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源从尧舜祖德流芳传世泽</p><p class="ql-block">望出高平宗功浩瀚振家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康熙匾额共同凸显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与政治理想 。</p> <p class="ql-block">“后乐堂”西侧靠西墙并延伸到北的是风雨长廊,绕着池塘周边蜿蜒曲折通往后院。</p> <p class="ql-block">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亭左右两侧廊壁上镶嵌范仲淹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镌刻。</p> <p class="ql-block">曲廊转折处有一半亭,曰:先忧亭;亭柱上有联:</p><p class="ql-block">山立扬休川流敦化</p><p class="ql-block">天地交泰池塘生春</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后花园尽显江南园林的美好,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犹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清新自然,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祠堂甬道东墙壁上刻有范仲淹的著名诗句“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让人充分体会到范公的为国为民,廉洁奉公的民族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抱本堂是范氏后裔祭祖追思的场所,更是弘扬范仲淹“忧乐精神”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一生清廉奉公、兴学育才、赈灾济民,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抱本堂内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廉政教育等活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惠山祠堂分布密集,分开看每一座占地面积都不算大,外观也算不上宏伟,却种类多样,不仅有祭祀祖先的祠堂,也有神祠、墓祠、先贤祠、忠烈祠、书院祠等。</p><p class="ql-block">吕东莱先生祠堂的大门入口处,上方挂着一个蓝色底板上写着白色汉字的牌匾,“吕东莱先生祠”的字样清晰可见。门口两侧各有一盏灯笼悬挂在柱子上,我站在门前,仿佛在向这位先贤致敬。</p> <p class="ql-block">走进祠堂,即看到两层楼的徽派建筑,底楼悬挂“文光射斗”匾额,赞誉作为理学家、诗人吕祖谦系文学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在政治、哲学等领域有着卓越成就。二楼悬挂“尚书左臣”匾额,以此表彰。</p> <p class="ql-block">头上高挂一匾,书曰:“理学世家”。</p><p class="ql-block">吕东莱,吕祖谦,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卒于宋孝宗淳照八年(1181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家之一,与朱熹、张栻齐名,同被尊为“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他所创立的“婺学”,也是当时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除了个人著作,还曾和朱熹合著《近思录》,可谓才学卓绝。</p> <p class="ql-block">吕东莱先生祠对面是东岳行庙雄伟精美的石牌坊。牌坊门楣上用篆书方刻着“位尊五岳”四字。牌坊中门两旁石柱刻楹联一副:</p><p class="ql-block">位五岳尊,掌三界,察秋毫,日月两轮作眼;</p><p class="ql-block">延千年威,祐十方,行天道,祠堂百座为邻。</p><p class="ql-block">山门两侧翼墙上一边刻有“万恶淫为首”,一边刻有“百行孝当先”,字字警醒,让人很难忽略。</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东岳行庙(又称东岳报功祠、圣帝殿)是一座道观,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初(923年),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庆祝黄飞虎诞辰,无锡城内有“八庙朝东岳”之民间庙会,是惠山庙会址。此庙2010年重建,并恢复了神像大殿。是无锡惠山古镇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是无锡十大神庙之首,是道教与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风调雨顺”四大天王驻守两侧。更确切地说是黄飞虎手下的四位爱将:黄明、周纪、龙环、吴谦。</p> <p class="ql-block">东岳行庙俗称圣帝殿,是无锡十大神庙之首,里面供奉的是东岳泰山神黄飞虎,原为商朝镇国武成王,后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殿内供奉其神像,墙上彩绘其亲属与部将。</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黄飞虎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初登场于第一回“纣王女娲宫进香”,其家族是商朝七世忠良,本为商朝的镇国武成王,长得仪容异相,五柳长髯,飘扬脑后,丹凤眼,卧蚕眉,身穿金装盔甲,手提金錾提芦杵,坐五色神牛。</p> <p class="ql-block">黄飞虎忠心于商朝,哪怕纣王宠信妲己,终日荒淫,不理朝政,仍忠心守护。之后,因被妲己记恨,设计害死其夫人贾氏与妹妹黄妃,在黄明、周纪、龙环、吴谦四位友人的劝说下,率众反出朝歌,投奔西岐。到了西岐后,得武王姬发器重,被封为“开国武成王”随西岐大军讨伐纣王,最终在渑池县与崇黑虎、文聘等人合力对战张奎、高兰英夫妇时被杀,魂归封神榜,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两侧墙上有人像彩绘,都是黄飞虎的亲人与部将,分别是开路先锋方相(黄飞虎手下大将)、黄衮(黄飞虎父亲)、顾道神方弼(黄飞虎手下大将)、黄天化(黄飞虎长子)。</p> <p class="ql-block">黄飞彪(黄飞虎弟弟)、黄飞豹(黄飞虎弟弟)、黄天禄(黄飞虎次子)、黄天祥(黄飞虎幼子)、黄天爵(黄飞虎第三子)。</p> <p class="ql-block">悬挂“懿德长垂”匾额的是侧殿,殿内供奉者碧霞元君。</p> <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是道教中掌管泰山的主神,尊称泰山娘娘或泰山奶奶,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女神之一,她主司农耕、护国佑民、消灾赐福,尤其以送子职能闻名。其信仰以泰山为中心辐射全国,形成“北元君,南妈祖”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古镇十字路口,道教信奉的财神赵公明临街而坐,庙壁左右镌刻的对联在无声的告诫人们:</p><p class="ql-block">取利无德无利取</p><p class="ql-block">生财有道有财生</p> <p class="ql-block">一堵古色古香的照壁,赫然刻有四个大字:“精忠贯日”。是为了纪念 唐代名将 张巡 而建的。与对面的张中丞庙相呼应,象征着张巡的忠诚和英勇。</p><p class="ql-block">张巡在安史之乱期间,坚守睢阳,有效地遏制了叛军的攻势,保护了江淮地区的安全,为唐军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照壁上的“精忠贯日”四个大字,是对张巡忠诚和英勇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惠山张中丞庙位于惠山直街120号,是江南地区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保卫江淮的忠臣张巡和许远而建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即是张中丞庙。</p> <p class="ql-block">殿堂上方悬挂“和声鸣盛”、“锡麓胜境”匾额,两侧柱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国士无双双国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忠臣不二二忠臣</span></p><p class="ql-block">(因拍摄角度关系,上下联各有最后一字被石鼓遮住。笔者注。)</p> <p class="ql-block">民间俗称“大老爷殿”,祀唐“安史之乱”时为死守睢阳而献身的御史中丞张巡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睢阳太守许远。该庙</span>原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清徽观”。明成化九年( 1473年)无锡知县李恭改建,后屡有毁建。现建筑为清同治八年( 1869 )邑人集资重建。</p><p class="ql-block">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院中有一座戏台,祭祀张巡与许远时,连带着演戏酬神。两侧台柱刻楹联:</p><p class="ql-block"> 月近云深遥想孤城横笛</p><p class="ql-block"> 天心风色共听百世高歌</p><p class="ql-block">2003年该戏台被列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正殿主祀唐代御史中丞张巡,配祀睢阳太守许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巡(709—757年),唐朝“安史之乱”时力抗叛军,他在睢阳太守许远辅佐下,亲率乡兵3000人坚守睢阳孤城,在两年间大小战四百余次,累积斩杀叛军12余万人,使得安史叛军难以攻入丰饶富裕、维系唐朝中枢财赋的江淮地区,为平定“安史之乱”的最终胜利而捐躯。</span>因此被尊为忠烈典范,双忠圣王供奉,江南百姓为纪念张巡与许远的功绩,以“荫被南天”称颂其历史贡献,强调其“以一身之死,换万民之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惠山救火会,别看规模不大,两旁的惠山古镇消防工作站、惠山古镇消防警示教育点两个立牌却很容易吸引到游客的目光。墙上惠山救火会简介、古代救火工作介绍,还有地面上救火工具实物,现代灭火器展示,无不在提醒每一个人要时刻注意做好安全工作,让人对安全一票否决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马文肃公祠 又名马忠肃公祠, 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乾隆二年(1737)重修。</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马文肃公祠(又名马忠肃公祠)是为纪念明末忠臣马世奇而建的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主祀马世奇(1584-1644),无锡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左庶子。他以清廉刚正著称,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自缢,马世奇率两妾自尽殉国,成为明亡时首位殉节官员 。</p><p class="ql-block">南明政权赐谥“文忠”,清顺治十年(1653年)改谥“文肃”,建祠堂祭祀。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改“忠肃”,以彰其“文德”与“忠节” 。</p> <p class="ql-block">祠堂始建于顺治十年,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原祠于1958年被毁,现存建筑为近年修复 。</p><p class="ql-block">太虚阁,为祠堂主题建筑,高三层,底层三面无墙,上层四面雕花窗,原为马世奇停柩处,后改为祠堂。阁内藻井精美,楹联“留光辉于社稷,存正气于千秋”赞颂其气节 。</p> <p class="ql-block">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马氏宗亲联谊会于2018年撰立的《马文肃公世奇》碑文述:</p><p class="ql-block">马世奇(1584-1644),字君常,号素修,无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自幼颖异过人,好学有文名,历官至左庶子。为官清廉,有名节、声望。甲申年(1644),明都北京攻陷,崇祯帝自缢于煤山。马世奇悲痛欲绝,整肃衣冠,捧所署司经局印信,北拜辞主,南拜慈母,戒子善事祖母,与朱、李氏妾同时引帛自缢身亡。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忠”。清康熙十年,赐谥“文肃”。乾隆四十年,改谥“忠肃”。</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有水池、红莲井、桂花树等,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 。</p><p class="ql-block">澹宁榭匾额及对联:</p><p class="ql-block">长觉二泉清似蔚</p><p class="ql-block">群斋亦傍九龙山</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记忆馆,在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无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体验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记忆馆专门展示了无锡市民捐献的祖传老家具、老古董等大小旧物古董,共计56批200余件。这些展品承载着丰富的家族故事和历史记忆,每一件古董都讲述着一段过去的故事。惠山祠堂文化也因此锦上添花。</p> <p class="ql-block">惠山李忠定公祠是为纪念南宋抗金名相李纲(谥号“忠定”)而建的祠堂,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86年),历经明清重建,现为展示李纲生平与抗金事迹的重要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祠内主体包括门楼、享堂及文物陈列室,匾额“一世伟人”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朱熹题写。</p> <p class="ql-block">内殿门柱更有楹联显示:</p><p class="ql-block">进退一身关社稷</p><p class="ql-block">英灵千古镇湖山</p> <p class="ql-block">祀宋朝宰相、抗金名将李纲。</p><p class="ql-block">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号称“南渡第一宰相”。</p><p class="ql-block">望重三朝持亮节</p><p class="ql-block">书成十事秉丹心</p><p class="ql-block">概括李纲政治气节。</p> <p class="ql-block">古华山门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惠山寺的正门,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为迎接次年乾隆皇帝南巡临幸惠山而建。其名称源于传说中此地为古华山,山门是通往古华山的入口,现存建筑为200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两侧都有门神手持招财符保佑人们出入平安。</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即是惠山古镇的核心区域,首先看到绣嶂阁。绣嶂阁为二层阁式建筑,顶部飞檐翘角,悬挂“绣嶂阁”匾额;底层架空为戏台,中间有“戏”字匾,两侧对联为:</p><p class="ql-block">地灵人秀诞豪杰</p><p class="ql-block">鸟度云行阅古今</p><p class="ql-block">横批“天然神韵”(吴昌硕题匾)。</p><p class="ql-block">戏台保留“抛绣球招驸马”横幅,展现传统民俗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