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红都延安(图文原创)

荒原的马蹄声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自幼喜琴棋诗书,长年沦落天南。业余文字涂鸦。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b>因为向往黄土高原而跑到了延安,因为到了,看了,感受了,喜欢上了延安。所以,延安,我前后去过三次,虽然是千里迢迢。</p><p class="ql-block"> 我毕竟只是个俗人。到延安,首先喜欢上的,竟是那里的大红枣,当地人称狗头枣。那狗头枣比平时别的地方看到的枣,个儿大得多,保存得好的话,颜色红润,看着就馋人。</p><p class="ql-block"> 大红枣补血养颜,是个好东西。在枣园旁边,有个专门卖狗头枣的批发市场。在那儿买狗头枣,比别的地方便宜很多。所以,每次去,我都会买几大箱,大部分送人,留下些自己吃。</p><p class="ql-block"> 当然,俗归俗,毕竟还读过几本书,延安的东西我还有更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延安火车站广场,每天一到傍晚,只要不下雨,都有很多人跳秧歌舞。那种舞,那种为舞而配的锣鼓唢呐,让我震撼,沉迷。</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一篇散文里这样描写:</p><p class="ql-block"> 广场大楼顶上两盏聚光灯的光瀑布一样,广场上明亮得很。那么多的人围成两个大圈。大圈的中间,那么多人在舞动。是秧歌舞。</p><p class="ql-block"> 看那些舞着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个个都痴醉的样子,是一种热烈的生命,是一种大的自在跟奔放。</p><p class="ql-block"> 大圈的一角,是两面大鼓。那些擂鼓的,鼓槌上抡动的,是火,是血。怪不得鼓声那么炽烈,狂野。</p><p class="ql-block"> 和着鼓声,旁边的唢呐声像是从地底里,撕裂了地面上的一切,奔涌出来。整个黄土大地一样的悲壮,高天上流动的太阳光一样的狂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b>跑到延安,自然不是为了看风景。  </p><p class="ql-block"> 宝塔山也好,清凉山也罢,其实都极平淡,极贫瘠。延河里几乎没有水。我从榆林返回的那天,下了雨,延河里浅浅地荡着的,是浑黄的泥浆。  </p><p class="ql-block"> 然而,延安也是神奇的;或者说,黄土高原是神奇的。那么贫瘠的土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竟养育了那么多了不想起的人——尽管现在有些人不承认,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在那个年代,那么一大群人,是极了不起的。  现在跑到延安来的人,我想大多是为了那群人吧。  </p><p class="ql-block"> 想起茅盾的《风景谈》来。茅盾说得对,有了人,对了,是有了了不起的人,再平淡的地方也成了风景。</p> <p class="ql-block">  3:在延安的时候,觉得窑洞是个好东西。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枣园和杨家岭的那天,天很热。但一走进那些了不起的人住过的窑洞,全身一下子就清凉起来。这既是自然的因素,也可能有心理的作用。我问过当地人,他们都说窑洞确实是冬暖夏凉。我又问,那为什么当地好多农家都放弃了以前的窑洞而改住平房或楼房?回答是平房或楼房干净、漂亮、洋气。</p><p class="ql-block"> 我想,干净在于人的习惯和手脚勤与不勤,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漂亮与洋气(也就是阔气)。我猜,在延安的农村,第一个放弃窑洞建楼房的人,应该是当地的有钱人吧。想到这儿,我笑了笑。我知道自己的笑内容很复杂,连自己也说不清里面包含些什么。  </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枣园还是杨家岭,那些了不起的人住过的窑洞,样子都极朴素,里面的陈设也极简陋,毛、刘、周、朱等大人物住的地方也是如此。我看过现在延安一些农村里新建的窑洞,其外观就挺漂亮,有些甚至透着几分豪华。  </p><p class="ql-block"> 那些极简陋的窑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很多日子里,几乎天天都在生产思想。不管那些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思想,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依然还是真理。  </p><p class="ql-block"> 想想现在,有那么一些住在大都市豪华办公室或书房里的“教授专家”或“人民公仆”们,他们一天到晚都在生产些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说,延安有幸,黄土地有幸,这里曾经住过一群了不起的人,生产过许多了不起的思想。  </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起码,那些位高权重者,传经布道者,应该经常自觉地生产实实在在的思想(不管是不是真理),才会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到延安,是在秋天。</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上,秋日里,大风一吹,黄沙卷地漫天。那样的日子,延安的游客也很少。</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诌了首七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来寻朝圣地,故城迎我可欣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窑开半壁听衰草,地卷黄沙障九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唢呐吹寒风愈急,秧歌舞热鼓惊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谁依宝塔共清影,独向斜阳觅枣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通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