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黔山翠水 寻苗韵史踪(五)——日落而居的苗人

江南山人

<p class="ql-block">5月25日下午,驱车来到西江千户苗寨</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素有“苗都”之称。</p> <p class="ql-block">寨子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上千座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气势恢宏,完整保留了苗族传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被称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全寨有1468户,6000余人,其中原住居民99.5%都是苗族,</p> <p class="ql-block">也想试试</p> <p class="ql-block"><b>苗人农耕</b> 苗人把山地开垦出层层梯田,世代相守。</p> <p class="ql-block"><b>苗寨街巷</b> 商业氛围浓厚的苗寨街巷</p> <p class="ql-block"><b>美味的早餐 </b></p> <p class="ql-block">灯火阑珊的苗家夜色</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7日 于黄果树</p> <p class="ql-block"><b>附1:落日而居</b></p><p class="ql-block">苗人在南迁过程中选择居住地受一些文化观念和实际需求影响,与日落方向存在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 <b>- 文化与信仰因素:</b>在苗族的一些文化观念中,西方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太阳落山的西方被视为祖先灵魂回归的方向,与祖先崇拜有关。选择向太阳落山的方向迁徙并居住,可能蕴含着追寻祖先足迹、希望得到祖先庇佑的寓意。</p><p class="ql-block"><b>- 环境与生存因素:</b>苗人南迁多是为了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太阳落山方向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等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因素并非绝对,苗人的迁徙和定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地区和支系的苗族在选择居住地时也会有不同的考量。</p> <p class="ql-block"><b>附2:苗人五次大迁徙</b></p><p class="ql-block">苗族五次大迁徙是其民族历史的核心脉络,每次迁徙都伴随着政治压迫、战争冲突与生存空间的争夺,形成了如今广泛分布的格局。</p><p class="ql-block">一、第一次迁徙:涿鹿战败后的南撤</p><p class="ql-block">时间:约5000年前</p><p class="ql-block">背景:苗族先民为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在涿鹿之战中败于黄帝,九黎集团解体。</p><p class="ql-block">路线与驻地:</p><p class="ql-block"> - 路线:从黄河中下游(今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向西南迁徙,跨越黄河、淮河。</p><p class="ql-block">- 驻地:抵达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阳湖之间,建立“三苗国”,形成新的部落联盟。</p><p class="ql-block">-影响:苗族在长江流域发展出稻作文化,与华夏集团长期共存,部分文化元素(如刑法、兵器、宗教)被汉族吸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第二次迁徙:尧舜禹的持续征伐</p><p class="ql-block"> 时间:约4000年前</p><p class="ql-block">背景:三苗国势力壮大,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冲突不断,最终被瓦解。</p><p class="ql-block">路线与驻地:</p><p class="ql-block"> - 路线:从长江中游向南、向西迁移,进入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p><p class="ql-block">- 驻地:洞庭、彭蠡以南的“南蛮”“荆蛮”地区,部分被流放至甘肃敦煌(三危山)。</p><p class="ql-block">影响:苗族分化为多个支系,部分融入华夏,主体退居武陵山区,形成“五溪蛮”等族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第三次迁徙:秦汉时期的避乱求生</p><p class="ql-block"> 时间:秦汉至南北朝</p><p class="ql-block">背景:秦朝南征百越、汉朝“武陵蛮”起义失败,苗族被迫进一步南迁。</p><p class="ql-block">路线与驻地:</p><p class="ql-block"> - 路线:沿沅水、澧水西迁,进入武陵五溪(今湖南、贵州、重庆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驻地:武陵山区的溪谷地带,如湘西、黔东北,形成“武陵蛮”“五溪蛮”聚居区。</p><p class="ql-block">影响:苗族在山区发展出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保留了更多民族特色,部分支系进入广西、云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第四次迁徙:唐宋时期的纵深迁移</p><p class="ql-block"> 时间:唐宋至元明</p><p class="ql-block">背景:中央王朝加强对西南统治,苗族因赋税、兵役压迫再次迁徙。</p><p class="ql-block">路线与驻地:</p><p class="ql-block"> - 路线:从武陵山区向西南扩散,进入贵州、云南、四川、广西。</p><p class="ql-block">- 驻地:贵州苗岭、云南乌蒙山区、四川南部等地,形成“东苗”“西苗”等分支。</p><p class="ql-block">影响:苗族分布范围基本定型,部分支系迁入东南亚(如老挝、越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第五次迁徙:明清至近现代的全球扩散</p><p class="ql-block"> 时间:明清至今</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 -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政策引发苗民起义(如乾嘉起义、咸同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徙。</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战乱、贫困促使部分苗族移民欧美。</p><p class="ql-block">路线与驻地:</p><p class="ql-block">- 路线:从贵州、云南南迁东南亚,或经东南亚转至欧美。</p><p class="ql-block">- 驻地:</p><p class="ql-block">- 东南亚:老挝、越南、泰国的山地(赫蒙人)。</p><p class="ql-block">- 欧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形成新的苗族社区。</p><p class="ql-block">影响:苗族成为跨国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部分支系仍保留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苗族五次大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部民族生存史。从黄河到长江,从内陆到海外,苗族在逆境中保持文化韧性,其迁徙路径与驻地变迁深刻影响了中国西南及东南亚的民族格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