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风光秀丽的濠河之滨,坐落着一座意义非凡的场馆——南通博物苑。它不仅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早在1988年,南通博物苑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苑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一手创办。建苑之初,博物苑内的藏品被细致地分为天产、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别陈列在南馆、北馆等展馆内,而一些大型的文物标本,则在室外进行展示,让参观者能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文物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通博物苑的室外景观中,最具中国园林特色的当属国秀坛及美人石。国秀坛始建于1907年,是假山、花圃和竹林完美结合的产物。穿过国秀坛中的国秀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由太湖石垒砌而成的婀娜假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远远望去,这座假山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而这便是著名的“美人石”。美人石的来历颇为曲折,它原本摆放在南通明代蓟辽总督、兵部尚书顾养谦的私家园林珠媚园里。后来珠媚园几经转手,到清代末年时已破败不堪。1893年,狼山总兵朱鸿章为讨好光绪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将美人石运到常熟,没想到翁同龢并未接受这份厚礼,石块便被遗弃在江边。1899年春,张謇渡江前往常熟看望因戊戌维新而被革职在家的恩师翁同龢,在常熟江边,他看到了那堆沦于尘沙的太湖石。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批石头竟是明代通州珠媚园的旧物。直到1905年张謇营建博物苑时,才由狼山总兵李祥椿将它们运回,其中最大且最著名的一块,就是“美人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自创办以来,获得了众多荣誉称号,如“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2011年更是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彰显了其在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顾南通博物苑的历史沿革,充满了曲折与变迁。1905年,张謇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公共植物园改建为“博物苑”,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当时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管理,张謇亲自担任苑总理,孙钺为苑主任。1912年,通州改建为南通县,博物苑脱离通师独立,改称“南通县博物苑”。1927年,博物苑附属于南通学院,1935年7月又回归通师代管。然而,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南通,博物苑遭到严重破坏和掠夺,苑址被日军占用为马厩,大量文物散失,仅有一部分在南通沦陷前夕得以转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直到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南通市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恢复南通博物苑,1950年成立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员会并启动修建工作。1951年,修建后的博物苑改称为“南通博物馆”,由钱啸秋副市长兼任馆长,同时将原博物苑园林部分划分为人民公园。此后,博物苑的名称和管理归属不断变化,1952年8月改称“苏北南通博物馆”,直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处;1953年苏南、苏北合并后,改称“江苏省南通博物馆”,直属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同年7月被委托给南通市人民政府文教科代管;1954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江苏省南通博物馆,馆藏文物、家具大部分移交江苏省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5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南通博物苑的重要地位,6月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南通博物馆,让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馆得以延续和发展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