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我结束了忙碌的一周,去了一趟上海。这是我第二次光顾魔都。上一次到上海,是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整整十五年后,当年那个那个懵懂的小学生,如今已经踏上工作岗位,再次光顾世博园的旧址,十五年前观看世博会的场景,又一次在脑海中浮现。</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世博园旧址,外国的场馆早已被搬走,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写字楼和企业总部。在浦东园区,当年的中国馆,已经被改造成中华艺术宫,展示着各种各样精美的艺术作品,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岁月;当年的世博文化中心,被改造成了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倾诉着着对汽车鼻祖的敬仰;而在当年的浦西园区,建成了世博会博物馆,陈列着人类历史上历次世博会的情况,着重介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与举办历程。</p> <p class="ql-block"> 在世博会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世博会的主要内容,从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和1904年巴黎世博会上的工业和科技产品,到后来逐渐变成人道主义,等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记得当时的场馆陈设,很多都是在呼吁保护城市环境,践行低碳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p> <p class="ql-block"> 伦敦万国博览会和巴黎世博会,展示的分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的英国和法国,都曾引领工业革命的潮流。而当时的中国,由于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的时代潮流,造成了近代的贫穷落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列强铁蹄的蹂躏。而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抵抗侵略而奋斗和积极探索,力图摆脱贫穷落后,补上工业革命中落下的“课”,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这段历史,同样也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由于世博会的主题早已不再是展现单纯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成果,所以这一系列壮举,没能在世博会上展示。</p> <p class="ql-block"> 然而上海并没有忘记这段历史,世博之风散去之后,在曾经的中国馆——即今天的中华艺术宫内,一件件艺术作品,无不倾诉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上海开埠,洋务运动时期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再到见证中共一大的召开......而在世博会博物馆旁边,便是民国海军飞机制造厂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新中国做贡献。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四大件: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和红灯牌缝纫机,都是当时上海货的典型代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大龙头,开发了浦东新区,举办了2010年世博会。从2018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始在上海举办,上海,对连接祖国与世界的作用,进一步加强。</p> <p class="ql-block"> 上海的文化软实力,也同样不容小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草原英雄小姐妹》、《蝴蝶泉》等,是多少人童年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工人阶级,生活也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体会到了“当家做主”的幸福。1951年,上海首批工人搬进了曹杨新村,这是为解决劳动工人住房问题而建的。七十余年过去了,当年的曹杨新村的住宿条件,已经不能与现代化的住宅相比,但是走到这里的生活区,依旧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午后,大爷大妈们在这里打牌、休息,或许他们年轻时,也曾经是在厂房里或者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设者。这里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有公园、公共厕所,虽然建筑老旧却没有任何贫民窟的迹象。透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火红年代的上海。如今的上海,对于打工人来说,既有着开拓眼界,创业成功的希望,又要面临巨额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到曹杨新村走一走,或许也可以感受到上海温暖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上海是面向世界的,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同时上海也有温馨的一面。这座祖国最大城市之一,是多面性的,这种多面性,可以让不同类型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上海的趣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