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药膳?

东方时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什么是药膳? </b></p><p class="ql-block">药膳,其实就是运用原料以及膳食的补泻关系,去调整人体和五脏之间,人体和季节之间,人体和地域之间平衡的一种健康的烹饪方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顺时而食,应季而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春生夏长,秋收冬藏。</b></p><p class="ql-block">中医药膳美食,中国药膳研究会,给世界一点中国美食震撼!</p> <p class="ql-block">郑州东济堂医馆食堂的药膳火了</p> <p class="ql-block">甘味,五行属土,五季长夏,五脏属脾</p> <p class="ql-block">补泻调药膳三要素,药膳泰斗翁维健教授的《补泻调》药膳三要素</p> <p class="ql-block">玫瑰酱烧排骨—中华饮膳,鲜花入饌!</p> <p class="ql-block">桃花山药糕 cctv清明特别节目,清明食花饌,桃花运 ,春日鲜味请上桌!</p> <p class="ql-block">药膳有多少烹饪方式 药膳,只要原料处理得当,中餐的爆炒,西餐的焗烤,多可以试一试!</p> <p class="ql-block">药膳离餐厅有多远—酱货卤水,街头美食,就是按君臣佐使制作的美味药膳!</p> <p class="ql-block">开药膳餐厅最重要的是什么?药膳餐厅也是餐厅,把饭做香,把菜做好,这是开餐厅的本份。</p> <p class="ql-block">2025年药膳餐饮5大模式大揭秘,小成本也能轻松赚钱!药膳创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药膳药茶“风起”,上市公司布局养生预制菜赛道,大健康消费市场找到“燃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财联社11月30日讯(记者 张良德 梁祥才 王平安)去中药房配中药奶茶、去药膳厨房打饭......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县城,新一届的年轻人也爱上养生。</p><p class="ql-block">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可以说是中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年份。财联社记者近期实地探访了多地药膳及中药茶饮企业,几乎所有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开拓新店,或已做好扩张计划。药企的联名、跨界也多了起来,产品形态也更加丰富,除了“阿胶奶茶”,还有药膳预制菜等。有企业创始人评价,中药大健康消费市场“风来了”。</p><p class="ql-block">药膳和中药茶饮市场“起风”</p><p class="ql-block">最近一年多,中药大健康饮食消费市场这股风一直没有停。</p><p class="ql-block">年初各地政府、医疗机构都纷纷向市民免费发放防疫代茶饮;五六月国药太极与光明集团跨界合作推出的“藿香味小雪糕”成功出圈;七月柳州市中医院的中药奶茶包、卤肉面引起一阵网友尝鲜潮;八月有北海月饼厂商推出“药膳月饼”;九月中药版酸梅汤的视频在网络爆火,郑州东济堂的药膳也排起了长队;十月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秋燥润肺饮、煲汤三宝方也带动了外地购买热情。今年以来,凭借在食品、茶饮领域的成功跨界融合,中药大健康消费市场相关话题频繁在网络平台热搜上榜。</p><p class="ql-block">中药健康饮食自带流量,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助推了这股风潮。中国药膳大师、北京岐黄小馆创始人王云璋告诉财联社记者:“从9月份东济堂的视频在抖音走红之后,明显感觉到店的客户和寻求合作的人多了起来,这也应该算是药膳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事件了。”</p> <p class="ql-block">东济堂(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郑州东济堂一位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东济堂在2021年正式开办了食养厨房,今年9月被网友带火,本地外地人都蜂拥而至,接待能力有限,一度限号。”</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位于保定的正心堂中医诊所,创始人王东昇在今年8月也在其诊所的隔壁开了一家正心堂粥铺,主打药食同源养生餐饮。粥铺开业伊始,排队现象就络绎不绝。王东昇大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这个店开业后没几天人就很多了,一直是(人流)暴涨,我们每天都是‘上火’状态。”</p> <p class="ql-block">正心堂部分餐品及店面装修(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对于粥铺的火爆,王东昇表现得欣慰而又无奈:“顾客确实很多,从第一个月就盈亏持平了,但我们菜价定价不高,另外粥铺现在没有早餐也没有开外卖,依然还不挣钱。”“基本每天都会有外地老板要来连锁,有时候我躲起来都不行。”</p><p class="ql-block">除新药膳品牌的发展,老药膳企业也在扩张。亳州市药膳养生协会秘书长田兵见告诉财联社记者,近两年亳州地区的药膳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如怀养堂药膳相继新开了神农谷、百草园两家店,并且也已在外地开设合作店铺。</p><p class="ql-block">对于药膳市场的突然“走红”,王云璋表示:“药膳如果只从烹饪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菜系,不过这个菜系的菜品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地域的不同,烹饪的手法和菜品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过去专业做这个的并不多,打开北京地图搜索一下,可能也就同仁堂和我们两三家,健康的菜系发展应该是高中低档的餐厅都有,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参与者越多越好。”</p> <p class="ql-block">岐黄小馆药膳(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p><p class="ql-block">不只是药膳,中药茶饮品牌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p><p class="ql-block">发源于云南红河州的青楠五味茶在今年开始了扩张,目前合作店铺已突破45家,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中。公司创始人理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我们从2020年在自家的中医诊所旁开了第一家店,经过了几年的打磨,现在迎来了小小的爆发。”</p><p class="ql-block">北京长春堂孵化的自有茶饮品牌顺时而饮则在茶饮之外开设了更多的零售区,将中药茶包的零售做成了茶饮产品的延伸,很多顾客在品尝过店内茶饮之后,也会选购部分店内茶包带回家。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财联社记者:“现在我们在北京两家店,旗舰店这边楼上基本每天都会满员,而五棵松店开业不久,现在仅外卖单一天都接不过来。”</p><p class="ql-block">过去一年,从首都到边陲小城,新涌现出的中药茶饮和药膳品牌众多,除了上文提及的品牌,南京、太原、淄博等地也出现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多个品牌在一年内连续开设新店。理婷表示:“其实(中药茶饮)前几年就有,但是没有像今年一样受到这么多的关注,不只是我们五味茶,其他品牌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了,行业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变化,我们认为今年应该是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年份。”</p> <p class="ql-block">青楠五味茶(图片来源:公司公众号)</p><p class="ql-block">跨界与破圈</p><p class="ql-block">中药大健康茶饮与药膳市场的爆发并非从传统的药膳餐厅和花草茶市场开始,而多是新生代中医跨界和中药老字号品牌破圈而来。</p><p class="ql-block">其实早在2019年左右,中药大健康茶饮就实现了第一次破圈,如童涵春堂推出的草本茶饮,同仁堂推出的知嘛健康中药咖啡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品牌的跨界场尝试并没有推动品牌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顺时而饮(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此次爆火的几家中药茶饮和药膳店也多带有跨界性质。如顺时而饮是由中医药品牌长春堂药业孵化,而创始人魏炜曾在茶叶老字号吴裕泰工作多年;青楠五味茶的第一杯茶也是从创始人自家的中医店铺中做出来的;郑州东济堂和保定正心堂的药膳店也是依托自家中医诊所而逐渐开立的。此外,还有开了个方子、茯苓记等品牌也都打出了“中医馆开的茶饮店”的口号。</p><p class="ql-block">今年中药茶饮和药膳市场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记者在采访多位品牌创始人后发现,多数品牌或产品都经历了数年的打磨,而疫情后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提高,也为这些品牌的发展打开了市场。</p> <p class="ql-block">顺时而饮部分零售茶包(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顺时而饮创始人魏炜告诉财联社记者:“从17年我开始出来创业,到19年底第一次把中国二十四节气茶送到《人民日报》大赛获得银奖,再到现在成立顺时而饮,其实我们产品已经迭代到2.0了。”</p><p class="ql-block">客户的年龄群体也出现了破圈。</p><p class="ql-block">在传统认知里,中药大健康市场的年龄群体通常为老年人。但现在这个客户群体的年龄上下线,都出现了明显的破圈。</p><p class="ql-block">在正心堂、东济堂的药膳馆中,有不少是父母和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前来就餐,客户群体年龄跨度从三岁到七八十岁。王东昇表示:“其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店里很多父母带着小朋友来就餐时能放心地让小朋友吃饭,我们健康的理念能让大家认可。”</p><p class="ql-block">在顺时而饮记者看到购买中药奶茶的用户有很多四五十岁的用户群体。魏炜告诉财联社记者:“由于老字号和中医药属性的加持,我们产品的客户群体会比传统的茶饮店更广,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店内客户年龄从二十岁到四五十岁都有。”</p><p class="ql-block">除了品牌和客户年龄群体的破圈,顾客对美味的需求和中药的口感也实现了融合。</p><p class="ql-block">作为中药茶饮的先行者,有消费者曾表示知嘛健康和童涵春堂部分早期产品在茶与药的融合度不高,网友在体验过后曾对于口感有一些负面评价。而今年的中药茶饮品牌几乎都将产品口感做到了顾客要求之上。记者在正心堂和顺时而饮采访了多位消费者,均表示饮品口感较好,其中重复消费者占比较高。</p><p class="ql-block">在产品定价上,药膳和中药茶饮开始向下破圈。</p> <p class="ql-block">东济堂价格表(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从东济堂和正心堂的菜单中,餐品价格从2元至30元左右,较传统的药膳价格有较大降幅,多数消费者的人均消费为30元左右。而青楠五味茶和顺时而饮的饮品定价也相对较低,据了解,青楠五味茶的平均客单价约15元,而顺时而饮的茶饮售价多集中在22-26元之间。</p><p class="ql-block">政策利好带动,大型药企瞄准养生赛道</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对中药大健康市场支持力度的增强,以及消费市场逐渐培育成熟。田兵见告诉财联社记者:“近两年,民众对养生,对药膳的兴趣在不断升高,群众基础不断夯实,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布局药膳养生产业,目前药膳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p><p class="ql-block">传统药企看到了市场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对于中药茶饮和药膳的跨界力度也在加大。</p><p class="ql-block">皖西制药旗下张仲景大药房围绕“药食同源、健康养生”打造的大健康连锁品牌仲景生活,在近一两年将店铺已扩展到13家,几乎全部紧邻张仲景大药房。目前已培养了一批忠实客户,有客户几乎每天下班来都要一杯“薏米轻身水”,还有外地客户要求邮寄。</p> <p class="ql-block">仲景生活(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摄)</p><p class="ql-block">东阿阿胶(000423)与“奈雪的茶”联名推出阿胶茶奶。温氏股份(300498.SZ)旗下温氏食品与昆药集团(600422.SH)旗下昆中药联合推出参苓鸡系列药膳预制菜;国药乐仁堂旗下的药膳餐厅在今年新开了药膳火锅店,浙江震元(000705.SZ)董事长吴海明在全国农优产品秋季采购节宣布将未来将重点打造药膳预制菜产品。</p> <p class="ql-block">浙江震元药膳展览(图片来源:公司网站)</p><p class="ql-block">此外,佛慈制药 (002644.SZ)董秘曾表示,未来公司将整合甘肃省中药材及食材资源,聚焦药食同源产品和药膳食品等领域进行探索开发,开辟新的市场和业绩增长点。得利斯 (002330.SZ)也曾表示未来,公司也将积极探索预制菜多元发展,将药膳与食材进行融合搭配,进一步打开对食物的想象空间,广泛拓展业务合作机会,持续做大食品和健康业务。</p><p class="ql-block">除上市公司看好市场发展下游外,中药大健康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引起了市场上游原料供需的变化。</p><p class="ql-block">南京中药从业人士袁经理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两年由于中药大健康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部分药材价格出现较大变化,以人参小规格产品为例,过去价格为40-50元/公斤,现在市场价格已经涨至160元/公斤,并且价格未随着近期药材市场整体降价而回落。</p><p class="ql-block">而下游产品业态的变化也引起了部分药材产品需求和价格的回落。新型中药茶饮的兴起,对传统中药花草茶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也出现了新的市场机会。</p><p class="ql-block">今年罗汉果、菊花价格都出现较大跌幅,部分产品跌幅超过60%。有亳州花茶经营商家表示:“今年以来花茶的销量较去年明显下滑。”</p><p class="ql-block">康美中药城工作人员汪琦告诉财联社记者:“这两年花茶市场在走下坡路,一方面是行业变化非常快,如果一些店家创新能力不够,很容易跟不上市场,另外消费者对于原料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店家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p><p class="ql-block">在本月早些时候,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黄芪、灵芝、天麻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王云璋认为,此次药食同源目录的增加,给药膳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是行业一个重大利好。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药食同源目录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药膳产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药膳快速发展的束缚,相关部门应加快药食同源目录的更新。</p> <p class="ql-block">国家最新106种药食同源目录。所谓药食同源,就是即是药材又是食材的东西,久吃无毒。</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对这些东西感到陌生,谈药色变,根深蒂固的认为“是药三分毒”,其实大可不必。这些东西搭配好,日常养生调理体质完全够用,就不用吃其它的保健品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药食同源目录大全(2024更新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截止目前,我国共发布3批药食同源名单,共计101种(或把槐花、槐米算2种,也可计为102种)。</p><p class="ql-block">第一批:2002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原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该名单中涉及的87种物品可用于普通食品生产。</p><p class="ql-block">87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2002〕51号</p><p class="ql-block">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酸枣、黑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p> <p class="ql-block">第二批:2020年</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6日,卫健委2019第8号公告,正式给予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6种物质作为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纳入药食两用目录。</p><p class="ql-block">当归等6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2019年第8号)</p> <p class="ql-block">备注: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物质,作为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p><p class="ql-block">第三批:2023年</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第9号公告,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p><p class="ql-block">大动作!党参等9种新增食药物质终纳目录</p><p class="ql-block">拟新增4种药食同源</p><p class="ql-block">除了已经获批的药食同源物质之外,在2024年4月23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向各省健康单位定向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的函件,征求将地黄、麦冬、化橘红和天冬这四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地黄、麦冬、化橘红和天冬这四种物质或许将很快加入药食同源目录当中。</p><p class="ql-block">麦冬、天冬、地黄、化橘红定向征求意见——药食同源将有新成员加入</p><p class="ql-block">101种药食同源名单(完整版)</p> <p class="ql-block">食养日记:健康管理成为新刚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药食同源中药(2025年最新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名单大全)</b></p><p class="ql-block">wzkgk 本文共2784字 阅读时长11分钟</p><p class="ql-block">802025-04-09 07:45:09</p><p class="ql-block">药食同源中药材也不能乱吃,随意服用当心影响健康</p><p class="ql-block">1、对于个人而言,无病无痛时应避免乱饮中药茶。即使懂得中药学的人在适量加入适合的药材时,也需谨慎。对于非专业人士,高教授建议避免自行服用,以防止因不匹配体质和健康状况而对健康造成损害。“药食同源”在中医药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要加入的是食品和药品兼备的物品,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2、首先,未成年人、孕妇及乳母,身体处于特殊阶段,不宜擅自服用此类滋补品。未成年人脏腑娇嫩,易受影响;孕妇则需小心避免任何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之物;乳母则需确保乳汁安全,以免所食之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对于适宜服用者,金樱子与芡实搭配,可发挥补肾壮阳、祛湿之功效。</p><p class="ql-block">3、消费者对于这些名称奇特的中药是否适合直接食用表示质疑。医院中医副主任井天河医生提醒,尽管药食同源,但乱买滥用中药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中草药作为药物,即使是常见的药材,如决明子,其功效明确,但如果当作茶饮,仍有可能产生副作用。</p><p class="ql-block">4、少量多次原则 吃枸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生吃,能最大程度保留其营养成分。也可以把枸杞子放在麦片或酸奶中混合吃;每天吃枸杞的量不能超过12克。枸杞并不是万能的食物 虽然枸杞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但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正处于感冒发热、脾胃虚弱以及高血压患者不能吃。</p><p class="ql-block">5、雄杞糖作为一款含有多种药食同源成分的产品,其滋补效果不容忽视。然而,正因为其成分复杂,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食用。首先,孕妇应谨慎食用雄杞糖。孕期是女性身体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和代谢也有所不同。雄杞糖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在食用前需咨询医生意见。</p><p class="ql-block">国家卫健委公布药食同源中药目录</p><p class="ql-block">清化热痰药:海藻(昆布)、罗汉果、桔梗。海藻(昆布)咸寒,归肝、胃、肾经,用于痰饮水肿等。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用于热病烦渴等。桔梗苦辛平,归肺经,用于咳嗽痰多等。 温化寒痰药:黄芥子。黄芥子辛温,归肺经,用于寒痰咳喘等。 止咳平喘药:白果、胖大海、紫苏子。</p><p class="ql-block">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2023年第9号),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简称食药物质)目录。</p><p class="ql-block">原卫生部曾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进行规定。卫健委公布了可作为食品与中药材的中药名单,包括丁香、八角、山药等86种。2014年新增人参、山银花等15种中药材。2018年新增党参、肉苁蓉等9种中药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包括人参、五加皮等数百种。</p><p class="ql-block">自2014年起,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15种中药材物质,被允许在限定使用范围内作为药食两用。2018年新增的9种中药材物质,如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等,也纳入了药食两用的行列。</p><p class="ql-block">同年,卫健委还印发通知,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试点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相关文件。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实施动态管理,保证目录的时效性和科学性。</p><p class="ql-block">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中草药目录表</p><p class="ql-block">1、辛温解表:白芷、生姜、香薷、紫苏。白芷辛温,入肺、胃、大肠经,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痛等。生姜辛温,入肺、脾、胃经,用于脾胃寒证、胃寒呕吐等。香薷辛微温,入肺、脾、胃经,用于外感风寒、腹痛吐泻等。紫苏辛温,入肺、脾经,用于风寒感冒、妊娠呕吐等。</p><p class="ql-block">2、燥湿利水:用治脾虚湿盛的腹胀泄泻、肢体浮肿、面色苍黄、神疲肢冷、水肿;脾肾虚寒显著者;水湿内停,结为痰饮,胸胁支满,头眩者;3肌表止汗:用治脾胃虚弱,肌表不司而自汗、小儿病后食欲不振,体弱自汗者;阳虚自汗,又易感冒者。4安胎:用治胎动不安证。 2甘草性味:甘,平。</p><p class="ql-block">3、药食同源的中药,按照卫生部的规定,被称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p><p class="ql-block">4、鲜白茅根、荷叶、桑叶、鸡内金、马齿苋、鲜芦根。第二次公布的名单则新增了8种药材,分别是蒲公英、淡竹叶、胖大海、金银花、余甘子、葛根、鱼腥草。这些药材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常被用于日常饮食中,既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求,也为餐桌增添了丰富的选择。</p><p class="ql-block">5、紫苏、紫苏籽、葛根。此目录为2024年最新版本,相较于之前,新增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九种药食两用物质。湖北康瑞生物专注于制作药食同源食品,提供特殊膳食,其物料来源皆遵循此目录规定,包含目录中所有许可使用的物料,提供代工、贴牌服务。</p><p class="ql-block">6、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材目录如下: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土人参(人参菜)、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p> <p class="ql-block">这六味中药食材滋润全身心,药食同源好材料</p><p class="ql-block">1、紫苏 紫苏叶能发表、散风寒,专治鼻塞咳嗽;梗能消除胸腹胀满,有安胎的作用。相传,华佗看到水獭吃了过多螃蟹后,吃一片紫色的草自救,从而悟到此草能解寒性食物的寒气,由此发现了紫苏暖胃、理气、助消化的功能。不过,紫苏味辛,会损耗体内阳气,因此身体虚弱、腹泻者不宜食用。</p><p class="ql-block">2、甘草+鸭梨 制法:鸭梨1个切片,甘草、竹叶各5克,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即可。 功效:甘草的功能和阿司匹林相似,有退烧、镇痛的作用,这款汤可以缓解呼吸系统引起的咳嗽、疼痛,润肺化痰。 熟地 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根,味甘微温质润,入肝肾二经,既可补血滋阴,又能补精益髓。</p><p class="ql-block">3、这里所指的六种药食主要包括陈皮茶、桂圆干、茯苓饼、阿胶大枣、凉茶和姜糖等,适当吃点可以达到养生目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有山药、山楂、马齿苋、甘草、白芷、百合、赤小豆、大枣、枸杞子、荷叶、莲子、菊花、黑芝麻、蒲公英、蜂蜜、薄荷等等。什么是药食同源呢?简单地说既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平时食用。</p><p class="ql-block">4、药食两用的物质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可口食品。通过了解中药和食物的来源、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药食同源”这一概念。</p><p class="ql-block">5、药食同源的中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橘子:性质:性温,味甘酸。功效:具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的功效。适量食用橘子,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缓解一些轻度的消化不良和咳嗽症状。粳米:性质:性平,味甘。功效:粳米是日常主食之一,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DeepSeek 整理的中国最具价值药食同源 TOP10 大公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华千年的养生智慧里,药食同源的理念源远流长。从《黄帝内经》的 “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到如今备受追捧的养生潮流,这些兼具营养与药用价值的食材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DeepSeek 凭借专业洞察与深度研究,为你独家揭秘中国最具价值药食同源 TOP10,带你深入了解这些日常食材背后的宝藏功效,开启健康生活新认知。</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年国家卫健委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公告和药食同源目录,结合当前市场需求、药用价值及食用普及度,以下是中国最具价值的药食同源TOP10及其核心价值分析:</p><p class="ql-block">1.人参 </p><p class="ql-block">价值:大补元气、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广泛用于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 人参堪称药食同源的瑰宝。无论是日常养生,还是辅助病症治疗,人参都凭借其独特价值,在中医药和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们青睐。</p><p class="ql-block">应用:人工种植人参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可入汤、茶、酒等,尤其在东北地区有长期食用历史。 在药用上,它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对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等有显著调理功效。在食用方面,可切片含服、泡茶、煲汤,如人参鸡汤,既美味又滋补。</p><p class="ql-block">2.山药</p><p class="ql-block">价值:补脾肺肾、调节血糖。山药是中国极具价值的药食同源食材。它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能促进消化,提升脾胃功能。从药用角度,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等功效。</p><p class="ql-block">应用:常见于药膳、糕点及糖尿病辅助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可煲汤,如山药排骨汤,营养滋补;可清蒸,保留原汁原味;还能做成甜品,像蓝莓山药,口感细腻,既满足味蕾,又带来健康益处 。</p><p class="ql-block">3.枸杞子</p><p class="ql-block">价值: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枸杞作为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的瑰宝,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它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p><p class="ql-block">应用:广泛用于茶饮、粥品、保健品(如枸杞原浆),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日常应用可直接嚼食、泡水、炖汤,还能制作甜品。但要注意,血糖高、腹泻、脾虚等人群不宜食用。</p><p class="ql-block">4.黄芪</p><p class="ql-block">价值:补气升阳、增强免疫力、保护心脑血管,被列为2023年新增药食同源物质。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其主要成分黄芪多糖和皂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能改善气虚乏力、中气下陷等症状。</p><p class="ql-block">应用:多用于炖汤、代茶饮,近年开发出黄芪精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 日常可用来煲汤、煮粥、泡水,像黄芪炖母鸡、黄芪粥就很受欢迎。但表邪、积滞、阳盛阴虚、肝火旺盛者及痈疽初起不宜食用。</p><p class="ql-block">5.茯苓</p><p class="ql-block">价值: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茯苓,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珍品,素有 “四时神药” 之称。它多寄生于松科植物根部,形如甘薯,外皮黑褐色,内部白色或粉红色。</p><p class="ql-block">应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可用于治疗水肿、痰饮、脾虚泄泻等症。同时,茯苓还可制成茯苓糕、茯苓粥等美食,既能养生保健,又能满足味蕾。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茯苓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价值 。传统用于茯苓饼、八珍糕,现代用于功能性饮料和面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山楂</p><p class="ql-block">价值:消食化积、降脂降压,兼具药效与零食属性。 山楂,作为药食同源的典型,价值颇高。它富含维生素 C、胡萝卜素、钙等营养成分,能增强免疫、抗氧化。</p><p class="ql-block">应用: 药用上,可消食化积,对肉食积滞效果显著;能活血化瘀,辅助治疗跌打损伤;还能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生活中,山楂常被制成糖葫芦、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糕等美食,酸甜可口,刺激食欲。也可泡水、煮粥,简单又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当归</p><p class="ql-block">价值: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被国际认可为香辛料。 当归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是中国传统医学里药食同源的典范。其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素有 “血中圣药” 之称。</p><p class="ql-block">应用:欧美国家允许其作为调味品,国内常用于药膳(如当归乌鸡汤)。 药用上,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还可抗血栓 ,对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有疗效。食用时,当归可用于药膳,如与排骨炖汤,滋味鲜美又滋补;也能制成当归蜂蜜饮,有润燥功效。但孕妇和过敏人群不宜服用,使用需遵医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金银花</p><p class="ql-block">价值: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抗病毒,在流感季节需求激增。 金银花,作为药食同源的典范,有着诸多价值。</p><p class="ql-block">应用:凉茶原料(如王老吉)、含片及抗病毒冲剂。 在药用上,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对风热感冒、痈肿疔疮等有疗效;还能抗菌消炎、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有益。食用时,可泡茶饮用,清热解毒又提神;与菊花等搭配,功效更多样;还能用于炖汤、凉拌,制成糕点,为饮食增添风味与健康。但脾胃虚寒者慎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葛根</p><p class="ql-block">价值:解肌退热、调节内分泌,含高活性异黄酮。 其性凉、气平、味甘,具清热、降火、排毒之效。葛根被国家卫生部认定为药食同源植物,素有 “亚洲人参” 美誉。</p><p class="ql-block">应用:葛根粉代餐、解酒产品及女性更年期保健品。 药用上,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等 ,可治外感发热、消渴等症。保健方面,能解酒保肝,调节血压、血脂,美容养颜 。日常可制成葛根粉食用,也可在中医师指导下与其他药材配伍,发挥更大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 灵芝</p><p class="ql-block">价值:抗肿瘤、增强免疫力,2023年新增为食药物质。 灵芝,素有 “仙草” 美誉,是药食同源的珍品。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 “延年神仙” 之效 。其富含多糖、三萜等成分,能补气安神,改善失眠心悸;止咳平喘,缓解肺虚咳喘;还能补虚劳,常用于虚劳短气等症。</p><p class="ql-block">应用:灵芝孢子粉、破壁胶囊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溢价显著。日常可煲汤、煮茶食用,也可制成灵芝孢子粉服用,为健康助力。 </p><p class="ql-block">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p><p class="ql-block"> 评选依据 </p><p class="ql-block">政策支持:参考2023-2024年国家卫健委更新的食药物质目录,如党参、灵芝等新增品种。 </p><p class="ql-block">市场潜力:结合京东健康、网易等平台消费数据,枸杞、人参等常年占据热销榜。 </p><p class="ql-block">传统与现代结合:如茯苓从传统糕点到现代护肤品,体现药食同源的多元化开发趋势。 </p><p class="ql-block">注:以上排名综合药用价值、食用普及度及产业规模,完整名单可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物质目录(2025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