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校语文组的两位四年级教师呈现了两节别具匠心的公开课。两堂课如同两重奏,展现着学科的独特魅力,又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达成共鸣。让我们透过镜头,重温那些跃动着智慧火花的课堂瞬间,看孩子们如何在自主探究中点亮求知的眼睛,在合作分享里丰盈成长的羽翼。这既是教学技艺的切磋场,更是教育初心的守望地。</p> 黄文娟老师执教的《铁杵成针》 <p class="ql-block">黄文娟老师的《铁杵成针》公开课以文言文为载体,围绕“成长与文化自信”展开教学。课堂通过诵读古文、扩词解意、思辨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言韵律之美,理解“铁杵成针”的深层寓意;借助李白形象的反差与人生故事,激发学生感悟“坚持与磨砺”的成长力量。教学中融入配乐背诵、情境演绎等创新形式,既夯实语言素养,又传承文化精神,真正实现以文润心、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p> 蒋红英老师执教的《囊萤夜读》 <p class="ql-block">东晋少年车胤以“囊萤夜读”的勤学故事,穿越千年叩响今日课堂。蒋红英老师从解析“囊”字奥秘到挥笔书写,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触摸历史的温度;典读会中,琅琅书声化开古文晦涩,三关挑战让韵律与情感在童声中重生;讲述厅里,化身车胤的学子以萤火为灯,用声情演绎困境中的坚韧与智慧。萤火虽微,却映出“以夜继日”的勤学之光,历史的星火已悄然点亮心田——千年勤学精神,终在少年眼底流转成河。</p> <p class="ql-block">在本次四年级语文评课活动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校语文教研组老师共同认同</span>两位老师以文言启蒙课为载体,演绎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多元可能。《铁杵成针》和《囊萤夜读》以“成长”为内核,将古文学习与精神熏陶有机融合,既注重语言能力的提升,又关注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体现了“大语文”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情境生动,方法多样,教师团队围绕“古今思维融合”展开热烈探讨,共研文言文教学如何以创新传承唤醒文化基因,最终在思维碰撞中凝聚勤学故事教学新共识。</p> <p class="ql-block">教研活动在老师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中落下帷幕。窗外梧桐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会议室内流淌的智慧清泉。这两节文言课不仅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更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遇见创新思维,那些沉睡在典籍里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课堂里苏醒,化作滋养童心的汩汩清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