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山西之旅扣中国古建之省大门三

思萱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山西的第一站是上庄古村落。 上庄古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是晋城市文保单位,属于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保留有从明、清至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曾任过明朝太子太保、隆庆年间刑部尚书、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的王国光故居,占地面积4000平方,建筑风格迥异,阳台式的楼阁融进了南方的建筑特色,此外有中西合璧的樊家花园,内容之丰富,群落之庞大,文化历史之厚重,均令人瞠目,令人震撼。2008年,上庄村以其独特的古建人文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灵钟樊岳门匾‌是上庄古村樊家庄园的门匾,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樊家庄园是清末富商樊玉麟所建,后来由其子樊次枫扩建而成。这个庄园不仅气势恢宏,还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樊家庄园中西合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樊圃‌,位于古河街尽头北侧,是上庄古村中的一个重要建筑。樊圃的院落入口处的大门上镌有“樊圃”二字,装饰繁复,保存完好的清代风格的木雕斗拱和雀替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樊圃是民国时期山西省绥靖公署秘书处副处长 樊次枫 修建的家族宅院及花园,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 上庄村 ‌。</p><p class="ql-block"> 樊次枫为泽州富商 樊玉麟 次子,曾任阎锡山政府秘书长,1930年代因汉奸罪名被冤枪决‌,后被平反。</p><p class="ql-block">樊圃包括新院、宗祠及花园。</p> <p class="ql-block">  樊氏宗祠位于樊圃新院大门之正前方,为两进院落,大门建于庄河北岸,门外建有砖石结构照壁一座,雕刻精美,穿门而过,沿院内甬道可直通二门,二门建于高台之上,并于门楼上重点作木雕装饰。</p><p class="ql-block"> “樊氏宗祠”四字是时任阎锡山秘书长的贾景德所书。贾景德,沁水端氏人,由樊家资助考中清末进士,曾出任国民党中央铨叙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  天官府位于庄河南岸,也叫冢宰第,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对明王朝“万历中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人文府邸,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内阁和六部互相牵制的一种体制,六部又以吏部为首,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别称,他们分别对应的别称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做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作地官,礼部尚书被称作春官,依次类推,所以我们当地老百姓又把王国光的府第称作天官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有四十余处,涵盖了居住、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span></p> <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大量保存完好、外观封闭、高门深宅的官宦巨宅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这里是电影《烽火别恋》和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三滴血》、《白鹿原》等重要外景拍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沿街院因沿古河街而建得名,是王国光次子、鸣万历壬午科举人王兆河于万历年间修建的府邸。整座院落为阳城地区独有的“四大八小五天井”式院落格局,也是皇城相府清代名相陈敬廷岳父王祚启居住及行医之处。</p> <p class="ql-block">  上庄古村天官上卿门匾的书写者是明神宗‌。这块匾上悬挂着“正己率属”四个字,是明神宗赐给王国光的褒奖,既是对王国光的褒奖,也是他一生秉持的准则‌‌。</p> <p class="ql-block">  在天官府门洞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尚书”匾额,这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国光升任户部尚书后,万历皇帝命当时巡抚朱笈为王国光题写,由阳城知县李栋所立。</p> <p class="ql-block">  炉峰院因建于村南香炉峰上而得名,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包括高媒祠、三教堂、关帝庙及马房院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古时这里是上庄村社所群在地,亦为村周文人雅士活动之所,王国光少年时曾读书于此。王国光荣升吏部天官后回乡省亲,重游此地,见庵后山峰峭立,松柏苍翠,状似庐山之香炉峰,遂将此庵命名为炉峰院,故民间对这座山有小庐山之称。</p> <p class="ql-block">  从炉峰院下山俯瞰上庄村。</p> <p class="ql-block">  与邻近的皇城相府城堡式建筑群不同,上庄古村有一座特殊的水闸阁楼,阁楼下的券洞既是进出村口的通道,又是控制山溪水的闸门。这座水闸阁楼的一个名字叫做永宁闸。建于明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闸门也就是券洞门的跨度非常大,达到了惊人的7.6米,青砖碹成,下面就是石砌的河道,上面建阁楼,供奉有关帝和观音。</p><p class="ql-block"> 永宁闸坐东向西,正面券洞上有黑底金字的匾额“水绕云从”,北面匾额是“钟秀”,说的都是村庄周围的环境之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上庄村虽较为偏僻,却堪称“文化之乡”。从明中叶至清初的百余年时间里,这里曾出过五位进士,六位举人,秀才、贡士有百人之多。特别是清顺治三年,上庄这个当时只有几百口人的小山村,竟一榜出了王兰彰和王润身两名进士,轰动朝野。</p> <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分三进,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计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玉皇庙始建,题名“玉皇行宫”。</p><p class="ql-block"> 金泰和七年(1207年),玉皇庙重修。</p><p class="ql-block">金贞祐年间(1214~1216年),玉皇庙因兵乱被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元年(1335年),玉皇庙重修扩建。</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及明、清时期均有修葺。</p><p class="ql-block"> 玉皇殿(金代)‌:梁架雄浑,斗拱如展翅飞鹰,体现金代豪迈风格;</p><p class="ql-block">‌ 成汤殿(元代)‌:线条流畅开阔,带有游牧文化的豁达感;</p><p class="ql-block">‌ 头/二道门(明代)‌:砖雕木雕极尽精巧,如立体画卷;</p><p class="ql-block"> ‌ 清代增建部分‌:琉璃瓦与飞檐凸显华丽细节。</p><p class="ql-block"> 这种宋、金、元、明、清五朝建筑同存一院的格局,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范围不大,建筑很紧凑。但彩塑和建筑都是精华!喜欢古建的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头道山门为明清建筑建筑风格无甚出彩,但屋顶各种装饰很是养眼。</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是前院,前院没有正殿。山门左右边,连接着偏殿和碑廊。</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殿和玉皇殿。东西配殿和两庑的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太尉殿,以及厢房、钟鼓二楼,对称排列。</p> <p class="ql-block">  该匾悬挂于玉皇庙二道山门,为清道光年间所立,内容“元武”即“玄武”,因避讳康熙帝(玄烨)名而改称‌。</p> <p class="ql-block">  玉皇庙的庙内保留有金、元、明三代彩塑280余尊,壁画120平方米,金、元、明、清记事、重修碑碣36通(方)。玉皇庙殿顶上还保留有金、元、明部分琉璃艺术构件。</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内的彩塑最值得一看!人物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仪门和山门一样始建于元代,之后历代整修,尤以琉璃饰件为最精。</p> <p class="ql-block">  中院正殿原为宋元时献殿,明代改作祭祀成汤之所,被称为成汤殿。</p> <p class="ql-block">  位于后院西庑的二十八宿殿是玉皇庙的核心文物,殿内28尊星宿彩塑以宋元风格为主,被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世界绝版,海内孤本”。这些彩塑神态各异,服饰细节精妙,如亢金龙等形象融合了道教神话与艺术夸张,展现了元代彩塑的巅峰技艺。部分学者认为其艺术价值甚至超越同期敦煌壁画。</p> <p class="ql-block">  献亭即陈设祭品的享殿,现存献亭明代增修,原献殿改作了成汤殿。</p> <p class="ql-block">  玉皇殿建造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也称昊天玉帝殿、凌霄殿,为宋代原构,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梁柱规整粗壮,斗拱巨大而肥硕。</p> <p class="ql-block">  一直向往五台山。</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和世界文化遗产‌,由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华北最高峰,海拔3061.1米)和中台翠岩峰环抱而成。作为唯一汉传与藏传佛教共存的名山,其86处宗教场所和607平方公里的景区面积融合了自然奇观与千年佛教文化,现存显通寺、塔院寺等68座寺院彰显了从东汉至今的宗教传承。‌‌</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也因 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在此出家而充满神密色彩!</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大几倍。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宏,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寺,亦名广安寺,坐落于山西省五台山市台怀镇清水河东岸,明清一条街北口,始建於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位),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寺宇坐北面南,占地面积五千一百八十平方。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原殿内正面供宗喀巴像和十面观音像,背面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两壁有画,一为唐僧取经和五百罗汉;一为佛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大文殊寺‌前身为北魏真容院,清康熙年间敕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 大文殊寺最灵验的祈福方向是学业进步和智慧开悟‌,尤其在中考、高考、考研等重大考试祈福中备受推崇。该寺庙作为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核心道场,其历史渊源、传统仪式和庄严氛围共同构成了祈福灵验的信仰基础。</p><p class="ql-block"> 许多信众从各地特意赶来。为子女升学许愿祈祷!大殿前方乌拉拉跪了一地。本想也上前为孙子孙女祈祷的。挤不上前,没地方跪。怕菩萨怪罪心不诚。只好遗憾离去。</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殊像寺‌始建于唐代(一说东晋),明代重建,属汉传佛教禅净双修道场。‌‌</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p><p class="ql-block">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 <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前墙壁上,赵朴初先生所题的“殊像寺”三个大字熠熠生辉。抬头望去,寺院山门上方高悬着“宗乘之门”的匾额,这四个字寓意深远,不仅象征着这里是弘扬佛法教义的重要道场,更是探寻佛教某一宗派教义的门户或途径。</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的布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东西115米,南北200米。寺内主要建筑包括牌楼、山门、天王殿、大文殊殿、万佛殿以及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清凉胜境”牌坊的匾额是由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题写的。这一牌坊位于五台山塔院寺,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的木牌楼,但匾额上的题字是康熙御笔。</p> <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五爷庙整体坐北向南,主要建筑有五龙王殿与文殊殿,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是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云冈镇境内。</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景区主要分为石窟群与景观区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北魏文成帝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景观区。</p> <p class="ql-block">  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形制较为特殊。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白佛爷洞)</p><p class="ql-block"> 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形成露天造像。主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西像惜毁。</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去过洛阳龙门石窟。那时没有手机,只是用照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综合网络资料。个人感觉龙门石窟更华美大气。</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北魏时期)以中西融合的早期佛教艺术著称。</p><p class="ql-block"> 而龙门石窟(北魏至唐,河南洛阳)代表汉化后的巅峰成就,尤以唐代卢舍那大佛闻名‌‌。</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前期(5-6世纪),是首个皇家石窟,体现佛教艺术初入中原的融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域风格显著,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保留更多原始佛教粗犷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5世纪末),盛于唐代,历时400余年,反映佛教汉化成熟。唐代造像体现彻底汉化,卢舍那大佛展现盛唐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是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悬空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其以榫卯嵌崖技术闻名,被《时代周刊》列为全球十大奇险建筑之一,并因三教合一的独特文化融合成为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寺内现存楼阁40间,主要殿堂包括三宫殿(道教)、三圣殿(佛教)和纯阳宫(儒教),供奉孔子、释迦牟尼与老子像,体现儒释道合一思想。‌‌1</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唐代李白手书"壮观"石刻。</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因为限流,我们没抢到票。所以没能上去,非常遗憾!</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长城关隘,素有“中华第一关”“天下九塞之首”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历经秦汉至明清的军事建设与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坐落于恒山西脉勾注山颠,北通大同、南控太原,是连接中原与塞外的咽喉要道。其名源于大雁南飞必经峡谷的自然现象,唐代《唐书·地理志》记载“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故称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的历史沿革与军事地位</p><p class="ql-block">‌ 战国至秦汉‌,赵武灵王设雁门郡,李牧驻守抵御匈奴;秦将蒙恬由此北击匈奴并修长城;汉代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关征战,王昭君经此出塞和亲。‌‌</p><p class="ql-block">‌ 唐代设铁裹门关城防御突厥;北宋成为宋辽战场,杨家将在此抗辽殉国,留下“满门忠烈”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关城,形成“双关四口十八隘”的立体防御体系,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p><p class="ql-block"> 关城周长1.5公里,墙高10米,设瓮城、烽火台等,现存明代靖边寺、李牧碑及古战场遗迹。‌‌</p><p class="ql-block">‌ 作为边塞诗重要题材,王维、杜甫等留下名篇;晋商“走西口”商道促进民族经济交流,关内现存明清票号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在雁门关古驿站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明月楼是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建筑,位于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是进入关城的第一道门户。这座明代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的结构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镇边祠是雁门关景区内的历史建筑群,始建于1506年(明正德六年),原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的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历经改建、毁坏与复建,现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是雁门关军事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达北漠牌楼‌是雁门关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该牌楼位于雁门关景区入口处,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风景线。牌楼上刻有“达北漠”三个大字,寓意着从此处出发即可到达北方沙漠地带,反映了雁门关作为古代重要军事要塞和商贸通道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登上雁门关城墙,眺望远处,长城在群山中逶迤,尤如长龙。放眼雁门关外,大漠茫茫。铁马金戈,边塞狼烟。长河落日,梦里家园。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上的英雄和文人都将他们的身影留在这雄关之上!</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 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县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之一,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现存建筑最早可追溯至元至正六年(1346年),占地2.66万平方米,建筑群遵循封建礼制,布局对称、主从有序,堪称古代官署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中心衙门街,始建于北魏,现存主体建筑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所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主簿孙在明主持重建,明清时期多次修缮扩建。其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礼制,中轴线依次分布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等六进院落,东西两侧分设吏户礼房、兵刑工房及牢狱、粮厅。</p> <p class="ql-block">  威灵震叠牌楼位于平遥古城上西门街的书院街,为武庙正门入口的牌楼,属三门四柱庑殿顶木构楼阁式建筑,传匾额“威灵震叠”四字为慈禧太后亲笔所题‌。</p><p class="ql-block"> . 与东西两侧的“精诚宣德”“义贯古今”等牌楼共同构成武庙前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平遥古城标志性建筑—市楼!</p><p class="ql-block"> 平遥市楼‌(金井楼)虽非城门城楼,但作为古城内唯一高层楼阁,具有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迎薰门 ‌,又称 南门 ,是平遥古城的主要入口之一。迎薰门位于平遥古城的南面,是古城最大的城门。其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阳,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说法,迎纳东南方的和薰之风,因此被称为“迎薰门”‌。</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阮仪三教授为了阻止平遥古城被拆毁,用一个月时间重新规划了这座古城,并亲自赴北京向相关部门反映平遥古城的文化价值。在阮仪三的努力下,平遥古城得以保存下来。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这一结果不仅保护了平遥古城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的古城保护工作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傍晚到的平遥,第二天一早就走了,所以平遥的照片不多,也很遗憾!没法子,跟团就这样!</p> <p class="ql-block">  游览山西古建筑,最直接的感受是历史厚重感与建筑技艺的完美融合,既能在千年遗存中触摸文明脉络,又能在精妙构造中感悟古人智慧。‌ 山西古建筑以数量多、种类全、保存完整著称。从晋祠到雁门关,从云岗石窟到五台山,从皇城相府到平遥古城,从解州关帝庙到悬空寺,无不展现着跨越时空的文化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山西之行,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