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并不熟悉,但他的贡献却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国防科技。他是一位专注于激光陀螺研究的科学家,也是中国激光陀螺的奠基人。在实验室里,他总是穿着白大褂,戴着一副眼镜,专注地查阅资料,思考着如何突破技术难关。他率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第一代环形激光器实验室原理样机和“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填补了中国激光领域的7项空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的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奋斗。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便投身于科学研究。他曾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后来又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1970年,他全家随校南迁长沙,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1978年,他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在团队讨论时,他总是积极参与,与同事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分析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为科研工作出谋划策。</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出生于广西南宁市,原籍广西梧州市岑溪市。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尤其是在数学等理科课程上成绩优异。1940年,他考入汉民中学,四年的学习让他更加坚定了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抗战胜利后,他重回学校读书,并于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195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工作。1954年,他被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教员、高校讲师、副教授等职务。1970年,他全家随校南迁长沙,在长沙工学院物理教研室、激光教研室工作。1971年,在钱学森教授建议下,他调任到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激光研究室、环形激光器研究室工作。在实验室里,他总是站在设备旁,耐心地为同事们讲解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981年,他担任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环形激光器研究室主任。1982年,他担任军用光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他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坐在桌旁,专注地阅读或书写文件,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在激光陀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1975年起,他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978年,他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出有关激光陀螺原理样机、实验室样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最关键技术水平的国家。在实验室里,他总是与同事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讨论着技术问题,为科研工作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著作。他撰写了《激光陀螺的物理性能》、《四频差动陀螺的第二类闭锁效应》、《全内腔绿(黄、橙)光He-Ne激光器》等论文,为中国激光技术的若干理论推到了世界前列。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军队科技成果奖4项。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仔细观察精密仪器设备上的部件,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是中国激光陀螺领域的佼佼者,更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被誉为“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为我国在激光陀螺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自幼便怀揣着科学强国的远大志向,深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他立志要投身于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坚定信念成为了他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高伯龙院士及其团队在科研工作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平均每年加班时间长达1500小时,甚至有人的超过2000小时。高伯龙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春节,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感动。有一次,他听说大理石的膨胀率较低,可能适用于激光陀螺的研发,于是他亲自到长沙火车站的建筑工地借大理石回学校进行检测。他的坚持和努力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全力以赴的奋战,高伯龙团队终于在197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激光陀螺实验室原理样机。而在1994年11月,我国又诞生了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化样机,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高伯龙及其团队的努力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不仅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更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科研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