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麦客消亡了。</p><p class="ql-block">一种古老的生态现象走进了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又是关中大地的麦收季节,代替传统麦客的是隆隆的机械化联合收割机。传统的麦客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演替一跃成为现代机械的主人。驾驶收割机的人告诉记者,现代麦客大多是河北、河南、陕西的新型农民。</p><p class="ql-block">在追随历史潮流的过程中,传统麦客及其后代总是慢半拍。</p><p class="ql-block">陕西关中是一片数百公里的产麦区,它的西北部属于甘肃、宁夏那干旱的黄土高原和戈壁沙漠。那里的农民生活贫困,缺钱少吃,有些地方被联合国划定为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在20世纪前的千百年间,每逢麦收季节,那里的农民就成群结队,或兄弟同行,或夫走妻随,伴随着布谷鸟“算黄算割”的鸣叫来到关中产麦区,寻人雇佣,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以补家庭短缺。好客的关中人称他们为“麦客”。(季节性流动的割麦人)作为一种生态现象,麦客在明、清时的中国地方志中就有零星记载。</p> <p class="ql-block">麦客家乡</p> <p class="ql-block">从数拾丈井中打出的是苦涩水。</p> <p class="ql-block">麦客家乡的儿童。</p> <p class="ql-block">我最早见到麦客是上世纪50年代,后来 “文革”10年里麦客销声匿迹,直到1982年麦客又重新出现在关中农村。这时,我已是一名摄影师。也就从从那时开始,我坚持拍摄这个题材。目的是忠实记录麦客现象的演替过程,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曾有过这样一群候鸟般为生存而来回迁徙出卖苦力的劳动群体。</p><p class="ql-block">麦客多为甘肃人、宁夏人和少量的渭北、陕南人。</p><p class="ql-block">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旧时多战乱是三地麦客入关游徙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在家乡放羊割草的妇女儿童</p> <p class="ql-block">麦客进入关中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麦客分四路从陇东高原、六盘山下、秦岭之南涌入关中平原。</p><p class="ql-block"> 南路是甘肃康县、成县、徽县的麦客沿宝成铁路北上至宝鸡后东进。</p><p class="ql-block"> 西路是甘肃定西、陇西、渭源、西河、礼县、武山、甘谷、秦安、天水的麦客乘西兰铁路的客车或货车,经宝鸡进潼关南塬。</p><p class="ql-block"> 西、南两路麦客常常在宝鸡市会合后,一路辗转,散落关中腹地。随着黄进绿退,边割边回,经潼关、大荔、华阴、渭南、临潼、咸阳、武功、宝鸡返归家乡。</p><p class="ql-block"> 北路是宁夏泾源、海原、固原、隆德、同心、彭阳的麦客沿银平公路至平凉,汇同甘肃庄浪、清水、张家川、庆阳、华亭、泾川、灵台各县的麦客,或沿宝(鸡)平(凉)公路南下至宝鸡汇入西、南两路大军,或顺着泾河两岸的大道直入关中东府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然后再挥镰北上,一路席卷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最后退回陇东高原和宁夏大地。</p><p class="ql-block"> 东路是陕西商县、山阳、洛南、丹凤等地的本省麦客,沿文峪河出秦岭,直取潼关,北上合阳、澄城、富平、华县、华阴再顺原路回割家门。其中,有一部分则沿312国道进入蓝田、长安、户县等地。</p><p class="ql-block">麦客的交通工具,自古靠双腿,用坚实有力的步伐,丈量往返一千多公里的路程。直到70年代后期,麦客们才改徒步为扒火车、挤汽车奔袭迁移。80年代中期,西和、礼县、武山、天水等地运输公司为麦客开专车送入关中。</p><p class="ql-block"> 陕西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一带的本省麦客则组成加重自行车队,一路南下,说停就停,说走就走,自主自由。 </p> <p class="ql-block">乘汽车的麦客从宝平线进入关中</p> <p class="ql-block">乘火车者从陇海线进入关中</p> <p class="ql-block">夲省边远山区麦客骑自行车进入关中</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