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说端午</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宏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现在对于过节不过节都是一样,没有什么渴望,但是每到临近过节总有浓浓的节日气氛,这不,端午又要到了,街上及商店处处都有端午的气息。倒别说,前几天去药店还捎带买了车挂和驱蚊中草药香囊呢!</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饮雄黄酒等六大核心传统活动,这些习俗承载着驱邪避疫、纪念先贤的文化内涵,并在不同地区演化出特色实践。</p><p class="ql-block"> 核心习俗与寓意。1、吃粽子: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江,粽子以糯米包裹馅料,用粽叶捆扎蒸煮而成。北方多见红枣甜粽,南方流行咸肉粽,部分地区还赋予其“早中状元”的吉祥寓意。2、赛龙舟:源于百姓划船拯救屈原的传说,现发展为竞技活动。龙舟竞渡不仅展现团队协作精神,更象征驱散水中恶灵、守护安康。3、挂艾草与菖蒲:民谚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将艾草与形似宝剑的菖蒲悬挂门楣,利用其挥发性芳香油驱虫杀菌,形成天然防疫屏障。4、佩香囊:香囊内装雄黄、朱砂等药材,用五色丝线缠绕成吉祥图案,既作装饰又可驱瘟避毒,孩童佩戴尤为常见。5、拴五色丝线:青、红、白、黑、黄五色丝线系于手腕脚腕,象征五行和谐,夏季首场大雨时抛入河流,寓意冲走灾疫。6、饮雄黄酒:用雄黄调和酒水涂抹孩童额头或饮用,利用其解毒特性驱虫防病,部分地区保留给孩童额头画“王”字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 回到记忆的从前,端午虽然没有现在丰富,但人们很期盼。记得在家乡农村,过端午首先要献天地爷、要吃“水(shu)油坨”(城里人叫蒸zhe坨子)、吃软米、吃荞麦凉粉、喝雄黄酒等。当然人们最盼望能吃到用新小麦面粉蒸的水油坨,里面再加点花椒叶那真叫个香。因为没有粽子叶(芦苇草叶),所以家乡人几乎不做粽子,用软米代替,当然能吃上也很满足。相比,吃粽子就是奢望了。家乡每到过端午正是夏收时节,龙口夺食,辛苦中期盼粮囤满仓,丰收一年的主粮所需。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多数人收的小麦都接不上第二年,但能享受新麦面粉的水油坨,基本上都能做到。记得,妈妈初四晚上给一家人赶做凉粉,到了端午那天如期享用,虽然现在物质丰富应有尽有,但昔日那种期盼中的幸福感早已荡然无存。从小就听说端午喝雄黄酒,但从没体验过。小时候过端午看见过别人把艾叶放在酒杯里喝,好像还在身上涂涂抹抹,只觉得好奇但不知何意?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我们兄弟姊妹小也不喝酒,所以没有喝过、也没涂抹过雄黄酒,算小遗憾吧!小时候物资贫乏,特别是在农村更甚。每当在十五里的公社所在地赶集时看到粽子,心想那绝对是人间美味,若能享用一定是神仙,可惜神仙离自己太遥远,只能望望神仙的美食而已!如今可以做神仙了,却没有过多食欲,你说矛盾不矛盾啊?此时,真羡慕能吃能喝的人!其实,过节就是过孩子,让孩子充满着好奇和热情快乐成长才是大人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端午时,此时最应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在吃美食的同时,重要的是对文化的传承。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文化永远引领时代的发展,只有把节日和文化紧密相连,才能推动社会向前更快更好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