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琳的美篇

于琳

<p class="ql-block"> 卜奎大街 </p><p class="ql-block"> 齐市历史文化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卜奎大街是齐齐哈尔最主要的一条商业街,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卜奎大街也是齐市历史最老的一条街道,1691年建城时就有了,现全长大约有12公里之多。</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知道卜奎大街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儿子小贺家就居住在齐齐哈尔市卜奎北大街。</p><p class="ql-block"> 去年6月份去儿子家,我利用大半天时间,从卜奎北大街一路南行,通过走、看、问、记、拍,初步寻访了卜奎大街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据传原来有城墙时,城中央这条南北通衢的路叫“惠民街”。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卜奎城后,军民渐集,很快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穿过卜奎北大街向南不远,看见一片清代建筑群,中间有一尊雕像,这就是著名的“玛布岱广场“,这雕像的人物便是“玛布岱”。玛布岱,达斡尔族,苏都日哈拉人。大约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玛布岱由京城侍卫的身份被派任到齐齐哈尔任索伦、达斡尔总管,此时的齐齐哈尔称为“村”。时年二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要求玛布岱派出人力、畜力和车辆协助运送造船用的桐油等物资,而这时玛布岱所辖的民众正在运送由瑷珲仓借出的种子,如果执行萨布素将军的命令,就要误了农时,影响百姓一年的收成。玛布岱一边派人向萨布素将军解释,一边向清朝政府统治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呈文“民力不支,牛只不敷”,获得了停止协助的批准。他的这一举措得到了人民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夏天,蒙古厄鲁特部首领噶尔丹向喀尔喀部发动了战争,玛布岱会同七位佐领、七位骁骑校等人再次呈文清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建立齐齐哈尔城的要求,玛布岱在呈文中称:“我等祖、父来自黑龙江,在嫩江归顺圣主以来,四十余载,逢遇太平,散居六百余里,随意逸乐。今厄鲁特、喀尔喀相互征战,若众巴尔虎穷寇得知我等诸村散居而肆意侵扰,则欲保妻孥,亦非一时所能收,且皇上之事,亦将难以适量采获(指贡貂)。据此,我等请愿披甲,于我等住所附近,择一形势之地,筑城聚居”。</p><p class="ql-block"> 1691年(康熙三十年)正月,将军萨布素进京述职时得谕旨:“不误农时,乘闲筑城”。回到齐齐哈尔的萨布素与玛布岱一起来到嫩江岸边,寻找筑城的位置,他们“详查地方,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玛布岱是建立齐齐哈尔城的第一功臣。</p><p class="ql-block">继续往南走,就到了著名的齐齐哈尔博物馆。这里是我这次探访的重点部位。</p> <p class="ql-block">  齐齐哈尔市博物馆建设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建筑风格为仿古式。是一座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系统反映齐齐哈尔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珍贵文物,并通过举办基本陈列和多种专题陈列,向公众全面地展示地方历史发展和灿烂文化,介绍中华文明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居中的五层主楼和两侧的三层配楼的顶部,均带有仿古式阁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不凡,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使整个馆舍富丽堂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现代文化气息。整体既有传统风格,又不乏现代气息,典雅凝重,恢宏别致。</p><p class="ql-block"> 全馆七个展厅,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陈列齐齐哈尔的旧石器晚期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各遗址出土的上百件文物。陈述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业、精美的手工制品、葬式与习俗、各民族的融合与演进;第二部分展出内容以“契丹族与辽泰州”、“女真族与金蒲峪路”、“东北界壕边堡”为主要展出内容,展出文物有玉器、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等;第三部分表现的是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齐齐哈尔是清初黑龙江流域的抗俄军事基地之一。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卜奎站正式建城,仍称为齐齐哈尔城。建城后,初设城守尉、副都统,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城(今嫩江)移驻齐齐哈尔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推行官制改革,裁撤黑龙江将军,改设黑龙江巡抚。在黑龙江将军驻在的208年间,齐齐哈尔城一直是黑龙江地区首府,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第四部分展示的是打响武装抗战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大举进攻,东北三省的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齐齐哈尔地区的爱国军民,无比义愤,掀起了空前的抗日怒潮,以各种形式进行英勇的反侵略斗争。辽、吉两省沦陷后,日军又向黑龙江省进犯。原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临危受命,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他力排众议,在敌强我弱的极其困难的形势下,指挥所部坚决抗击日军的凶猛进攻,在嫩江桥打响了大规模武装抗日第一枪,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嫩江桥抗战,虽然仅坚持16天,却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p> <p class="ql-block">  全馆展出内容设计主题突出,用文物说话,突出精品文物的影响力,用文物反映地方文化的特点。展览内容是以嫩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为基础资料,这些文物虽然都是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遗存,但展览却不仅仅站在单一民族角度,而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考古学资料和历史史实告诉观众,活动在东北边疆一带的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在青铜时代的陈列部分中一件汉文阴刻小铜印,就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融合的印证;在新石器时代的陈列中,利用中心展柜,在几百件细石器文物中重点突出两件代表性文物;在辽金陈列部分中将中国最北部的地理坐标——金代蒲峪路故城遗址,利用电脑复原故城,既节省资金又效果真实。</p><p class="ql-block"> 形式设计和内容设计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其他博物馆在形式设计中内容过于简单化的特点。我认为,在陈列展览中如何利用好有限空间,使其实现功能和艺术化是展览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里虽然有些文物是根据需要仿造的,但仿造得非常逼真,甚至有些文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真实体会到当时的年代和人文景观。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我省边疆历史的文化特色,成为反映黑龙江本土文化的一部客观、全面、生动、立体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全馆展出内容设计主题突出,用文物说话,突出精品文物的影响力,用文物反映地方文化的特点。展览内容是以嫩江流域出土的文物为基础资料,这些文物虽然都是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遗存,但展览却不仅仅站在单一民族角度,而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考古学资料和历史史实告诉观众,活动。</p> <p class="ql-block">  出了博物馆的后门,便直接进入一个很大的院落,这里就是督军署。</p><p class="ql-block"> 督军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市博物馆北邻,现存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和一组“凹”字形的三栋平房,恢弘高大,全部为青砖素瓦,是绝无仅有的弥足珍贵的晚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督军署营建于清末黑龙江将军程德全任期,完成于周树模任黑龙江巡抚之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清末、民国、伪满直至解放初期,这里都曾是黑龙江省的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督军署建成之时,也正是政权更迭频繁之际,军阀拥兵割据,战乱连年,先后有宋小濂、朱庆澜、毕桂芳、鲍贵卿、孙烈臣、吴俊生、万福麟、马占山等在此办公。解放后这里曾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这所重要的历史遗址,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很好的保护,经过修缮清理后已成为齐齐哈尔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新奇地看到抗战时期马占山用过的老式电话机和悬挂的国民党党徽和国旗。</p> <p class="ql-block">  出了督军署,继续向南走横穿三马路,就到了“解放门”。青砖结构,庄重古朴。现在是人群熙攘的“解放门”商贸市场。</p><p class="ql-block"> 经和当地一老者交谈,了解到“解放门”原名叫“迎恩门”,</p><p class="ql-block"> 1691年齐齐哈尔建城之初,是内方形木城,外椭圆形土城。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被赶出中国。此时,齐齐哈尔的城墙已是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了。临近全国解放时,“迎恩门”上遍插彩旗、门前搭彩门,来迎接老百姓的救星——解放军。后来,为了纪念齐齐哈尔市解放,“迎恩门”改名为“解放门”。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齐齐哈尔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扩建街道时将旧城墙和门楼全部拆除,至今,唯有“解放门”这一地名留下了历经200多年沧桑的齐齐哈尔城墙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40年来,卜奎大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总长度比40年以前增加,如今的百货大楼、君汇大酒店、中环广场、大商商贸大厦、锦江大酒店等,都是齐市的重要商业区和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完卜奎大街的几个文化景点,我就想:虽然齐齐哈尔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但从卜奎大街可略见一斑。我决定利用未来几天的时间,再走访其他景点,更深入地了解齐市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