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斗坪》 第46篇:杨队长与他的机械班

茗纳轻创空间

<p class="ql-block">作者:肖凤玲</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配曲:我们村里的年青人</p><p class="ql-block">编辑:凤凰老呷夫子</p> <p class="ql-block">  “萃哑(昨夜)哈啦(下了)喜雨,胎世(大家)快点起床舍田(犁田)啦……” </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春天的晚上下了场大雨,第二天天麻麻亮时,凤凰县腊尔山公社知青队杨秀岩队长就会在广播里喊工了。</p><p class="ql-block"> 春雨贵如油啊!更何况知青队的田有三分之二是雷公田~山旱田。全靠天上的雷公打火闪(凤凰土话:闪电的意思)下的及时雨,才能犁田漾水。</p><p class="ql-block"> 喊完广播,杨队长就关上麦克风,把播音器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频道,得意地关上广播室房门,来到我的窗前边敲边喊:“鬼妹崽,快点起来,团结塆底下的水沟发水了!你们几个赶快把抽水机抬过去帮三排团结塆梯田抽水,天亮了好让傅智勇他们开拖拉机过去抢水犁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敲完我的窗户又去敲拖拉机手傅智勇的门,等把四排宿舍所有房间门敲过遍后,他又背着手</span>分别到三排、一排、二排敲排长门。</p><p class="ql-block"> 各排的知青们睡眼惺忪地穿衣、下床扛着锄头、犁耙,走向各自的地盘,开始新一天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五十年代就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建设四个现代化”。这是七十年代初邓小平复出时提出的响亮口号。其中,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平时,别看杨队长讲话口音土里土气。但农业工作孰轻孰重,他分得十分清楚。所以,我们后勤四排机械班成了他的心上肉。就连我们机手们的宿舍都安排在他的宿舍两旁,成了他的警卫班,别动队。</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知青队从县“五•七”干校分家时,唯一值钱的动产就是“东方红”——28型拖拉机。当时,这种型号的大型拖拉机,全县也只有6台。</p><p class="ql-block"> 其中,腊尔山公社2台(含知青队1台)。知青队的这台拖拉机使用效果最好。农忙时,全队约400亩稻田的80%靠拖拉机耕耘。农闲时,拖拉机又帮腊尔山供销社到吉首、凤凰等地拖货,为知青队抓副业收入。</p><p class="ql-block"> 当时,能让杨队长伤尽脑筋的事,就是拖拉机手的培养问题。为此,他精挑细选,从当初的83个知青中选中了熊明生大哥。</p><p class="ql-block"> 明生大哥是知青队第一位拖拉机手,他平时话语不多,一门心事专研拖拉机的驾驶和维修技术,经过他整天整天的捶捶敲敲,硬是把干校分来的即将散架的拖拉机维护保养全好无损,发挥了应有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熊明生等老知青们的招工,杨队长还先后从各农业排抽调吴建明、杨昌元、刘俊芬、杨长青、卞华锋、龙智芳、林富、麻跃平和我等到机械班跟熊明生当徙弟学开拖拉机。</p><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熊明生等一批老知青招工离开知青队,我们这些新机手的技术和体能远远无法与明生大哥比,这下可急坏了杨队长。为此,他访遍全县各公社知青点,在县农委的推荐下,把插队下乡三年的三拱桥公社拖拉机站机手傅智勇调到腊尔山知青队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为肖凤玲,右为卞华锋)</p> <p class="ql-block">  开拖拉机人员最多时有7人。但是拖拉机只有一台,不可能人人天天都上机操作。这样,杨队长又动脑筋了,他把打米厂、排灌站等与机械有关的设施及设备统一由我们来管理,成立了机械班,编制上隶属第四排,实际工作由他自己亲自主抓~其实就是“班长”。</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抽水用的179型柴油机发生了活塞环烧坏等故障,这台25匹马力的柴油机是知青队抽水犁田的主力机,扬程达50多米,可灌溉将近100来亩的山旱田。</p><p class="ql-block"> 傅智勇、卞华锋和我在县旱粮制种站后面的团结塆修了七天七夜,杨队长白天亲自帮我们送饭菜,晚上就在现场烧火陪伴我们。</p><p class="ql-block"> 到了第七天,当柴油机“嗒、嗒、嗒……”地响起、离心水泵“哗啦啦……”地抽出水时,老杨激动得手舞足蹈,并以非常感激的口气问我们“有什么要求?”</p><p class="ql-block"> 傅智勇不加思索地说:“杨队长,我们要求困眼闭(凤凰土话:睡觉意思)。”</p><p class="ql-block"> 那天,大家不吃不喝硬是足足睡了一天一夜带有出勤工分的觉。现在回忆起来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左为杨秀岩,右为卞华锋)</p> <p class="ql-block">  机械班,除了熊明生和傅智勇是拖拉机师傅外,大家都是徒弟,平时工作没有具体分工。一年四季的犁田、运输、抽水、打米等具体事项都是由杨队长每天亲自安排。杨队长对我们每个人的技术特长了如指掌,从来都没有窝工现象。</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由于秋天阴雨连绵,农业排收的谷子水份比较重,上交公粮时,腊尔山粮站硬是不同意按二级标准收购,杨队长好说歹说均无效果。</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那年的现金收入。他便与粮店达成协议把交公粮由交谷子改为交大米。这样,不仅提高了收购标准,而且还有一笔可观的大米加工收入。为此,我们机械班的知青采取人休机不休的方式,大家两人一班轮流执守在打米机房,硬是连续20多个日夜不停地加工大米,顺利地完成了那年的交公粮任务。</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凤凰县腊尔山公社知青队成立五十周年,大家又要聚会,又要重回当年的知青队故地。这让我想起了知青队的机械班;想起了与我朝夕相处的机械班战友们;更怀念起已故的熊明生、卞华锋、杨昌元等战友和杨秀岩“班长”(队长)。</p> <p class="ql-block">  作者:肖凤玲,女,汉族,1958年7月出生于沱江镇,1976年7月凤凰一中高中毕业,同年8月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到本县腊尔山公社知青大队。1979年12底招工到阿拉粮店,1986年11月调到县粮油议购议销公司,2003年3月公司撤销后分配到县大米厂,2005年6月企业改制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