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向在刘府劳动过的上海知青致敬。

江介子

<p class="ql-block">  九十三载春秋如流,许多往事已随风飘散,但有些记忆却如陈年老酒,愈久愈醇。翻阅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回忆文章,那些泛黄的照片、真挚的文字,仿佛一束光,照进我记忆的深处,唤醒了那段虽艰辛却充满温度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我是安徽省直机关干部,在“斗批改”的浪潮中下放至凤阳刘府。这片土地,既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也有“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辛酸民谣。但真实的刘府,却因铁路、烟叶和官沟水库的滋养,成为一方富庶之地。我们名义上是“下放劳动”,实则被编入省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负责调解当地两派矛盾,恢复煤炭运输。我被派驻陈桥大队当宣传队负责人,在那里,与十一位上海知青相遇。 </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已远离父母,扎根农村。他们住在土坯茅草的“社屋”里,与农具、粮仓为伴,却依然乐观坚韧。渐渐地,他们学会了干农活,适应了农村生活,还和我们这些下放干部成了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洪闯,成了他们最信赖的“大哥哥”。后来,六名男生因文艺才能被选入县文工团,女生们也陆续离开,只剩小王一人坚守。再后来,我调回合肥,小刘曾来家中探望,此后便断了联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的少年们想必也已白发苍苍。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你们到的当晚的见面情景、刘府的稻田、社屋的煤油灯、打谷场上的欢笑声?是否偶尔也会像今天的我一样,在某个安静的午后,翻出旧照片,让记忆重回那段流金岁月? 我对你们动人的歌声,暖心的弦律,真挚的友情,活泼的心灵,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写下这篇回忆,既是对青春的致敬,也是对老友的遥望。若你们有幸读到,愿知道,曾经与你们共度风雨的老同志,至今仍深深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以上几张照片是历史的见证,如今的刘府早己大变样是滁州市的重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