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36. 赤膊上阵</b></h1><h1><br></h1><h1>【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h1><h1><br></h1><h1>【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h1><h1><br></h1><h1>【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h1><h1><br></h1><h1><b> 37. 马革裹尸</b></h1><h1><br></h1><h1>【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沙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h1><h1><br></h1><h1>【语出】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h1><h1><br></h1><h1>【人物】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h1><h1><br></h1><h1><b>38. 黄袍加身</b></h1><h1><br></h1><h1>【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h1><h1><br></h1><h1>【语出】清·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h1><h1><br></h1><h1>【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h1><h1>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h1><h1>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h1><h1>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h1><h1>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h1><h1>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h1><h1><br></h1><h1><b>39. 洛阳纸贵</b></h1><h1><br></h1><h1>【释义】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h1><h1><br></h1><h1>【语出】《晋书·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h1><h1><br></h1><h1>【人物】晋代文学家左思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h1><h1>《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h1><h1><br></h1><h1><b>40. 背水一战</b></h1><h1><br></h1><h1>【释义】表示没有退路。</h1><h1><br></h1><h1>【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h1><h1><br></h1><h1>【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h1><h1><br></h1> <h1><b> 41. 闻鸡起舞</b></h1><h1><br></h1><h1>【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h1><h1><br></h1><h1>【语出】宋·松洲《念奴娇·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h1><h1><br></h1><h1>【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h1><h1>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h1><h1><br></h1><h1><b>42. 初出茅庐</b></h1><h1><br></h1><h1>【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h1><h1><br></h1><h1>【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h1><h1><br></h1><h1>【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h1><h1><br></h1><h1><b>43. 完璧归赵</b></h1><h1><br></h1><h1>【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h1><h1><br></h1><h1>【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h1><h1><br></h1><h1>【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h1><h1><br></h1><h1><b>44. 退避三舍</b></h1><h1><br></h1><h1>【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h1><h1><br></h1><h1>【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h1><h1><br></h1><h1>【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h1><h1>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h1><h1>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h1><h1><br></h1><h1><b>45. 乐不思蜀</b></h1><h1><br></h1><h1>【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h1><h1><br></h1><h1>【语出】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直觉此间乐不思蜀矣。”</h1><h1><br></h1><h1>【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h1><h1>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h1><h1><br></h1> <h1><b> 46. 指鹿为马</b></h1><h1><br></h1><h1>【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h1><h1><br></h1><h1>【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h1><h1><br></h1><h1>【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h1><h1>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h1><h1>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h1><h1>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h1><h1><br></h1><h1><b>47. 画龙点睛</b></h1><h1><br></h1><h1>【释义】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h1><h1><br></h1><h1>【语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未点睛者如故。”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h1><h1><br></h1><h1>【人物】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h1><h1><br></h1><h1><b> 48. 入木三分</b></h1><h1><br></h1><h1>【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h1><h1><br></h1><h1>【语出】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h1><h1><br></h1><h1>【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h1><h1><br></h1><h1><b>49. 讳疾忌医</b></h1><h1><br></h1><h1>【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h1><h1><br></h1><h1>【语出】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h1><h1><br></h1><h1>【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h1><h1>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h1><h1>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h1><h1><br></h1><h1><b>50. 多多益善</b></h1><h1><br></h1><h1>【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h1><h1><br></h1><h1>【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h1><h1><br></h1><h1>【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h1><h1>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h1><p class="ql-block"><br></p> <h1><b>51、秋毫无犯</b></h1><h1><br></h1><h1>[释义]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h1><h1><br></h1><h1>[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语故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占领秦都咸阳后,对项羽的叔父项伯表达了他的谦逊和尊重,他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意思是:我虽然率先攻破武关,占领秦都咸阳,但我并没有侵犯任何人和物,我已将官吏和百姓的户籍清点无误,将公文和财物妥善封存起来了,一切都等将军项羽来接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成语“秋毫无犯”便渐渐流传开来,用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该成语也被称作“秋毫不犯”。</span></p><h1><br></h1><h1><b>52、望梅止渴</b></h1><h1><br></h1><h1>[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h1><h1><br></h1><h1>[语出]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h1><h1><br></h1><h1>[成语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h1><h1>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h1><h1><br></h1><h1><b>53、鞠躬尽瘁</b></h1><h1><br></h1><h1>[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h1><h1><br></h1><h1>[语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h1><h1><br></h1><h1>[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h1><h1>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h1><h1>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h1><h1>《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h1><h1><br></h1><h1><b>54、约法三章</b></h1><h1><br></h1><h1>[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h1><h1><br></h1><h1>[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h1><h1><br></h1><h1>[成语故事]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h1><h1>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向西路和北路出发。</h1><h1>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h1><h1>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h1><h1><br></h1><h1><b>55、请君入瓮</b></h1><h1><br></h1><h1>[释义]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h1><h1><br></h1><h1>[语出]《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h1><h1><br></h1><h1>[成语故事]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h1><h1>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h1><h1><br></h1> <h1><b>56、举一反三</b></h1><h1><br></h1><h1>[释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h1><h1><br></h1><h1>[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h1><h1><br></h1><h1>[成语故事]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h1><h1>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h1><h1><br></h1><h1><b>57、萧规曹随</b></h1><h1><br></h1><h1>[释义] 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萧: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随,沿袭。</h1><h1><br></h1><h1>[语出]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h1><h1><br></h1><h1>[成语故事]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h1><h1>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h1><h1>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h1><h1>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h1><h1>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h1><h1>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h1><h1><br></h1><h1><b>58、八斗之才</b></h1><h1><br></h1><h1>[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h1><h1><br></h1><h1>[语出]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二十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语故事】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聪明好学、满腹经纶,其诗作备受欢迎,人们争相传抄。宋文帝很赏识他,称赞其诗作和书法为二宝,还召他到京都任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灵运虽受赏识,但仍自负且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一次喝酒时,他自夸道:“天下的文才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便用“八斗之才”称赞某人极有才华。</span></p><h1><br></h1><h1><b>59、陆海潘江</b></h1><h1><br></h1><h1>[释义]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h1><h1><br></h1><h1>[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物】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海潘江”这一成语与晋朝的陆机和潘岳相关。南朝梁·钟嵘《诗品》记载,谢混称“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钟嵘也表示“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意在形容陆机的文才如大海般广阔,潘岳的文才如长江般浩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天下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士人们热衷从政。陆机、陆云从吴地前往洛阳,经张华举荐得到任用。潘岳则和石崇争着讨好贾谧,还构陷愍怀太子,遭人诟病。然而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复杂,政治斗争激烈。张华拒绝参与赵王司马伦之事而被杀,潘岳、石崇等人也于同年遇害。</span></p><h1><br></h1><h1><b>60、举案齐眉</b></h1><h1><br></h1><h1>[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h1><h1><br></h1><h1>[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h1><h1><br></h1><h1>[成语故事]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h1><h1>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h1><h1>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h1><h1>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h1><h1><br></h1> <h1><b>61、悬梁刺股</b></h1><h1><br></h1><h1>[释义]形容刻苦学习。</h1><h1><br></h1><h1>[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h1><h1><br></h1><h1>[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h1><h1>“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h1><h1>“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 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h1><h1><br></h1><h1><b>62、沆瀣一气</b></h1><h1><br></h1><h1>[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h1><h1><br></h1><h1>[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h1><h1><br></h1><h1>[成语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h1><h1><br></h1><h1><b>63、江郎才尽</b></h1><h1><br></h1><h1>[释义]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h1><h1><br></h1><h1>[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治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h1><h1><br></h1><h1>[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h1><h1><br></h1><h1><b>64、七擒七纵</b></h1><h1><br></h1><h1>[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h1><h1><br></h1><h1>[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h1><h1><br></h1><h1>[成语故事]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h1><h1>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h1><h1>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诸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h1><h1>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地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h1><h1>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h1><h1>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h1><h1>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h1><h1>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h1><h1>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h1><h1>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孟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h1><h1>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h1><h1><br></h1><h1><b>65、毛遂自荐</b></h1><h1><br></h1><h1>[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h1><h1><br></h1><h1>[语出]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h1><h1><br></h1><h1>[成语故事]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h1><h1>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h1><h1>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h1><p class="ql-block"><br></p> <h1><b>66、铁杵成针</b></h1><h1><br></h1><h1>[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h1><h1><br></h1><h1>[语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成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h1><h1><br></h1><h1>[成语故事]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h1><h1>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h1><h1>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h1><h1>“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h1><h1>“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h1><h1>“当然!”</h1><h1>“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h1><h1>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h1><h1>“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h1><h1>“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h1><h1>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h1><h1><br></h1><h1><b>67、莫须有</b></h1><h1><br></h1><h1>[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h1><h1><br></h1><h1>[语出] 《宋史·岳飞传》:“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h1><h1><br></h1><h1>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岳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h1><h1>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读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说“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人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h1><h1>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h1><h1>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的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大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与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话。……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 “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没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h1><h1><br></h1><h1><b>68、桃李满天下</b></h1><h1><br></h1><h1>[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h1><h1><br></h1><h1>[语出] 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h1><h1><br></h1><h1>[成语故事]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h1><h1>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h1><h1>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h1><h1><br></h1><h1><b>69、曲高和寡</b></h1><h1><br></h1><h1>[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h1><h1><br></h1><h1>[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h1><h1><br></h1><h1>[成语故事]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h1><h1><br></h1><h1><b>70、开卷有益</b></h1><h1><br></h1><h1>[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h1><h1><br></h1><h1>[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h1><h1><br></h1><h1>[成语故事]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h1><h1>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h1><h1>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h1><h1>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h1><h1>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h1><h1>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