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复习策略 精析多维细表|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凝聚智慧启新程

To's Lee

<p class="ql-block">  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实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规划小学数学复习路径,以精准教研推动教学质量提升?2025年5月27日,我们走进永平路小学数学复习观摩研讨暨多维细表解读会。本次活动汇聚区域骨干教师、教研员,通过课堂观摩、深度研讨与多维细表专业解读,为教师搭建交流互鉴平台,探索减负增效的复习教学新样态,以专业力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带来了观摩课,首先是来自于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的殷雪老师,带来的“有余数的除法”的奇妙复习之旅,这堂课,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数学知识宝库中有趣的一扇门。带我们走进了“动物乐园入场券”、“小猴分桃”、“青蛙跳水”、“动物出行”、“动物学堂”等丰富多样得情境和有趣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巩固了知识,在思考中提升了能力。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算式,而是一场充满趣味的冒险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一、轻松开场,激发兴趣</p><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老师带来了两个小游戏。第一个游戏是请说出字的颜色,这个游戏瞬间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室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的气息。紧接着是计算各题,通过简单的计算,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数学学习的状态,也为接下来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做了铺垫。</p> <p class="ql-block">二、知识回顾,趣味巩固</p><p class="ql-block">(一)动物乐园入场券</p><p class="ql-block"> 老师以动物乐园入场券为情境,巧妙地复习有余数的除法。通过“25÷4 = 6……1”这个算式,详细讲解了有余数除法的各个要点:</p><p class="ql-block"> 名称与读作:让孩子们清楚知道每个数字在算式中的名称,以及算式的正确读法。</p><p class="ql-block"> 含义:形象地解释了把 25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 6 个,还余 1 个。</p><p class="ql-block"> 竖式:规范地展示了竖式的写法,每一步都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 检查:强调了余数小于除数,并且通过“4×6 + 1 = 25”进行验算,让孩子们明白计算的准确性是可以验证的。</p><p class="ql-block">最后还通过解决问题环节,让孩子们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小猴分桃</p><p class="ql-block"> 老师设计了“小猴分桃”的有趣环节,让孩子们通过举手来判断哪些算式的小猴是“有余猴”(有余数),哪些是“无余猴”(没有余数)。像“36÷7”“27÷4”“44÷5”这样的算式是有余数的,而“18÷3”“45÷9”则没有余数。老师还通过“□4÷8”举例,让孩子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有余数,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余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思考热情。</p> <p class="ql-block">(三)观察竖式,纠错提升</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环节,老师给出了几个竖式,让孩子们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把病因序号填在表格中并改正 。这几个竖式分别存在“商的位置写错了”“商×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余数比除数大”等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对竖式计算的正确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避免自己在计算时犯同样的错。</p> <p class="ql-block">(四)青蛙跳水</p><p class="ql-block"> 老师以青蛙跳水为情境,给出了一系列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比如“43÷6 = 7……1”,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让孩子们明白“余数 = 被除数 - 除数×商”;对于“39÷5 = 7……4”,则引导孩子们理解“被除数 = 商×除数 + 余数”。在“51÷□ = □……6”中,老师通过分析,让孩子们根据余数小于除数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除数,进一步巩固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五)动物出行</p><p class="ql-block"> 老师创设了动物出行住宿的情境,提出了一系列有趣的数学问题:一共有 22 只小动物,每间大房住 6 只,小房住 4 只。如果都住大房,至少住几间?计算为“22÷6 = 3(间)……4(只)”,因为剩下的 4 只小动物也需要一间房,所以至少要住“3 + 1 = 4(间)” 。如果都住大房,最多住满几间?答案就是商 3 间。</p><p class="ql-block"> 根据算式“22÷4 = 5(间)……2(只)”,老师引导孩子们提出数学问题,比如“如果都住小房,最多住满几间?”</p><p class="ql-block"> 最后,由于住房紧张,老师让孩子们设计住房方案,使得每只小动物都能有房住且每间房都能住满。孩子们积极思考,得出了“4×4 + 6 = 22(只)”和“3×6 + 4 = 22(只)”这样的方案,充分展现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三、拓展延伸,探索不止</p><p class="ql-block"> 课堂的最后,老师开启了“动物学堂”拓展环节,虽然记录中没有详细内容,但可以想象,这又是一片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数学小天地,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p><p class="ql-block"> 这堂“有余数的除法”复习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巩固了知识,在思考中提升了能力。数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算式,而是一场充满趣味的冒险之旅。</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郑东新区康平路小学的李灵芳老师带来的《图形与几何——测量》的复习课。知识如同璀璨星辰,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为学生们照亮探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老师巧妙出示“公园一角”,提出实践任务,让任务驱动学习。</p><p class="ql-block"> 1. 求围栏实际长度要求学生先测量相关数据,按 1:1000 的比例标在图中,再计算实际长度。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测量技能,还让他们学会运用比例尺知识进行实际长度的换算。</p><p class="ql-block"> 2. 求草坪实际面积:同样先测量数据并标注在 1:1000 的图中,然后计算面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图形测量与面积计算相结合,深入理解面积概念及计算方法。</p><p class="ql-block"> 3. 求圆柱形水池容积:已知水池底面周长 C = 12.56m,水深 2m。学生需要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再利用圆柱体积公式计算容积,这是对立体图形知识的综合运用。</p> <p class="ql-block">探究测量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1. 长度测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4cm 里有 4 个 1cm,3m 里有 3 个 1m 等,让学生发现测量长度时,实际是求测量单位的个数。</p><p class="ql-block"> 2. 面积测量:通过图形展示,学生明白长表示一行能摆几个小正方形,宽表示能摆几行,长×宽表示一共能摆多少个小正方形,即测量面积时,是求实际单位面积的个数 。</p><p class="ql-block"> 3. 体积测量:长表示一行摆几个小正方体,宽表示能摆几行,高表示摆几层,长×宽×高表示一共能摆多少个小正方体,揭示了测量体积的本质是求体积单位的个数 。</p> <p class="ql-block">  课堂结尾,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分享感悟,师生共同探讨还有哪些量是计量单位的累加,如路程、温度等,甚至延伸到数数也是计数单位的累加。这堂数学课,不仅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们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  郑东新区教研员陈莉对这两节课进行评价。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各有亮点,从不同角度为复习课提供了优秀范例。两位老师巧妙地将知识点串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回顾旧知,能精准把握教学方向,知道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在使用过程中,老师们要深入研究,将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根据细表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练习,让教学更具针对性,也让复习不再盲目。</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对后续的教学工作,几点建议:第一,复习课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第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复习中有所收获;第三,加强教学反思,每次课后思考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p> <p class="ql-block">  教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今天学到的经验和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共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助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