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2025(3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记八十年代初,应《皖江日报》副刊约稿,撰写了《安庆气候漫笔》,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请 明 时 节 雨 纷 纷》</p><p class="ql-block"> 《黄 梅 时 节 家 家 雨》</p><p class="ql-block"> 《赤 日 炎 炎 似 火 烧》</p><p class="ql-block"> 《月 到 中 秋 分 为 明》</p><p class="ql-block"> 《数 九 寒 天 话 严 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易逝,岁月匆匆,一晃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由於当年报刊约稿只是文字,今重新编辑,增加风光图片,撰写《安庆气候漫笔》美篇,尽量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力求“图文並荗,趣味可读”,给读者以愉悦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将相应的《美篇》,于该季节来临之前发网上,供气象界和关心气象之老友新朋于茶余饭后休闲时光一阅。</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梅雨》,是东亜大气环流下,江淮地区初夏时节特有的《家家雨》天气现象。千百年来前朝诗人创作了不少有关《梅雨》的诗词,其中流传千古的当数趙师秀的《约客》。</p> <p class="ql-block"> 趙师秀(1170-1219),南宋时期浙江温州人。《约客》通过描绘讧南梅雨季节的夏夜即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看似热闹的环境,实际上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诗人耐心而焦急地等待客人,无事可干吋“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下落。</p> <p class="ql-block"> 前朝诗人吟咏《梅雨》的诗词还有宋、晏几道的《临江仙.梅雨》。</p> <p class="ql-block"> 词中细腻地描绘晓风拂面,衣衫欲湿的雨中景色,抒发了燕子归来却恨其迟的伤感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曾几的《三衢道中》的诗。</p> <p class="ql-block"> 诗中以清新明快的笔触,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山行景色。</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雨不停的下着,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大雨倾盆。忽然间雨过云开,云缝间透出耀眼的阳光。一会儿又阴云密佈,闪电雷鸣,大雨持续。这就是安庆地区黄梅季节的天气特点。前朝诗人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容江淮流域梅雨期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 梅雨期间,大雨持续,路面湿滑,耄耋之年的美、微友,最好做居家宅男,若外出摔倒后可能长期卧床,甚至去天堂安息!慎之慎之!</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毎年初夏六、七月间,东亞上空的大气环流作新的调整,西太平注上空的暖湿空气日渐活跃北上,但北方冷空气还不断南下,冷嗳空气交锋於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一帶。较轻的嗳湿空气爬升到冷空气上方,气温不断下降,使湿空气接近饱和状态而凝结成小水滴,懸浮在空中,当空气中的水滴不断冲并增大,空气支持不住时便下降成雨。由于冷嗳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江淮流域持续的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关 《梅雨》的入梅、出梅、梅雨期的规定,天文和气候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天文年历上是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作为“入梅”,一般在6月6日到6月15日之间,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作为“出梅”,一般在7月7日到7月18日之间。因此,天文上每年的“梅雨期”大体上是相近的,大约一个月,它反映了梅雨期的的历年平均状况。</p><p class="ql-block"> 气候上的入、出梅和梅雨期,是以一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持续阴雨天气为标准来确定的。</p><p class="ql-block"> 国家气象局为了确保梅雨季节的准确识别,帮助气象部门更好地监测和预报梅雨天气,规定了梅雨的入梅标准:</p><p class="ql-block"> 1.入梅前五天,付热帶高气压脊线(东经120度处)北挺到或超过北纬18度。</p><p class="ql-block"> 2.连续5天或以上阴雨天气,期间允许日雨量小于等于1.0毫米或1天无雨,且后续无连续晴天出现。</p><p class="ql-block"> 3.温度要求:入梅期间的温度需要在22度以上。</p><p class="ql-block"> 由上标准,每年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有较大的差異,它反映了当年梅雨期的真实状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安庆地区每年的入梅、出梅时间和梅雨期的长短是不同的。梅雨期最长的1954年自6月12日入梅,到7月31日才出梅,梅雨期长达50天,梅雨量达980毫米之巨,是常年梅雨量的三倍,是有名的“丰梅”年份。而58年、65年、78年梅雨期间,雨量很少,形成“少梅”和“空梅”。</p><p class="ql-block"> 梅雨期的长短和梅雨量的多少,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有看密切的关系。“丰梅”往往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年长者对於54年的大水成灾留有难以忘却的记忆。江堤溃破,城内积水,几成泽国。69年梅雨期间自7月13日到16日的连续暴雨,使丰收在望的早稻毁於一旦。当年笑翁曾参加设於人形河的安庆抗洪抢险指挥部的工作,洪水滔天的景象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78年的“空梅”使安庆地区遭受百年难遇的重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当年,为了抗旱,安庆地区成立以潘洛副专员为指挥的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笑翁曾参与办公室工作,当年调动8门37高炮,在宿松、怀宁、汗山、岳西四县8个炮点,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梅雨期的长短和梅雨量的多少,对国防和经济建设有密切的关系,是气象部门科技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梅雨天气的历史演变及其物理成因的分析研究,掌握其出现和持续的规律,从而事前作出预报,使农业生产部门作好防洪和抗早工作,抗灾夺丰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