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沁龙城,端午话太原

希夷

<p class="ql-block">  端午时节,龙城太原被一层香气氤氲。这香气,是汾河岸边、田间地里艾草的清苦,是街巷深处粽叶的清香,更是家家户户厨房里飘出的独特端午饮食的醇厚。那藏在一碗碗牺汤、一个个粽子、一碟碟凉糕都承载着历史与温情,诉说着这座城市独有的节日韵味,其中祛湿健脾、以阳补阳的习俗,更彰显着太原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 从中医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正值农历五月,又称“毒月”,此时气候湿热,蚊虫滋生,细菌病毒活跃,人体阳气外浮,内里脾胃反显虚弱,易受外邪侵扰。太原人端午喝牺汤,正是基于中医“以形补形”“以阳补阳”的养生理念。牺汤精选大羯羊熬制,里面五谷为养的面粉,有五菜为充的新鲜嫩蔬,还有五果为助的补益香佐料,莫不彰显《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通过食物搭配调理身体机能,而非依赖药物,老祖宗早就说过。‌‌从中医而言,羊肉性温,入脾、肾经,有温中健脾、补益肾阳之效 。端午饮用热气腾腾的牺汤,既能借助温热之力驱散体内湿气,又能补充阳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抵御外邪,契合《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尽管有许多专业卖粽子的摊点,每家也会忙碌着准备粽子。包粽子是乡俗里最具仪式感,饱含敬畏心的民俗活动,从寻找苇地打粽叶,到现在在市场精心挑选着粽叶,还有其他包粽子的食材。粽叶要选宽大厚实、色泽墨绿的,这样包出的粽子才会带着浓郁的清香。䅋大米米粒粒饱满,在水中轻轻淘洗,便泛起珍珠般的光泽。红枣是必不可少的,颗颗圆润饱满,红得透亮;还有的里面放一颗蜜枣增添口感,仿佛蕴藏着甜蜜的心事。</p><p class="ql-block"> 购回食材,将粽叶用水煮熟,粽叶清新的草木香瞬间弥漫开来,勾得人鼻尖发痒。选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体一样,底部放点䅋大米,中间夹上三颗红枣,或换一个蜜枣,粽叶折回来紧紧包裹成一个四棱体,然后用开水烫过的马莲紧紧缠绕,拴牢。</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的手法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并不容易。虚虚实实,既要裹得紧实,又不能勒破粽叶,这可是老太原女人们世代相传的手艺。当一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包好,整齐地插进蒸笼,还得用年年煮粽子老石头压紧,随着袅袅升起的蒸汽,整个屋子都沉浸在甜蜜的期待中。其中,粽叶本身便是一味良药,其味甘、苦,性寒,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与性温的糯米搭配,一寒一热,调和阴阳,能有效防止食用糯米后出现的滞气生火问题。</p><p class="ql-block"> 除了粽子,太原人端午还离不开一碗软糯的凉糕。将䅋大米米和黄米泡透,分开铺在蒸笼里,大火蒸熟后,晾凉,分层铺开,一层米饭,一层蒸熟的红枣,最上层可以撒点芝麻或者葡萄干,然后盖上盖板,压实。食用时,浇上一勺浓稠的红糖浆,或是淋上酸甜的玫瑰酱。凉糕入口即化,米香、糖香、花香在舌尖交融,甜蜜而不腻,软糯却又带着嚼劲,仿佛把整个夏天的美好都吃进了嘴里。中医认为,黄米性味甘、温,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的功效,二者搭配,对于端午时节脾胃虚弱的人群尤为适宜。</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还记得老父亲要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喝雄黄酒,雄黄酒是太原端午的独特印记。或许为了传承、保护血脉,大人们常常会用筷子蘸上少许雄黄酒,在孩童的额头画上“王”字,仿佛给孩子披上了一层驱邪避凶的“铠甲”。从中医角度,雄黄性温,味辛,有毒,外用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的功效,涂抹于皮肤表面,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防虫叮咬、消毒杀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此外,老太原人还会在端午悬挂艾草,艾草还有讲究,必须是端午节那天太阳出来之前采摘回来的。艾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之效。艾草悬挂于门前,其挥发的芳香物质可净化空气,驱赶蚊虫,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守护家人健康。</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那天,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品尝着这些充满端午气息的美食。桌上既有祛湿阴补阳的牺汤,又有清凉解腻的粽子、凉糕,甜咸交织,冷热相济,恰似太原人刚柔并济的性格。窗外,艾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屋内,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粽子的清香、凉糕的甜蜜、雄黄酒的微醺,再加上牺汤的醇厚,交织成一曲温馨的端午乐章。太原的端午饮食与习俗,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中医养生智慧形成的养生保健节,合理饮食、适当锻炼、限酒早起,将浓浓的亲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都融入了这一道道美味与传统之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