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的当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养老难题亟待破解。周祖翼深入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二期,认真听取社区探索建立互助养老新模式的做法介绍,并看望留守老人,这一行动不仅传递出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更为边远山区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br>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二期探索的互助养老新模式,是应对边远山区养老困境的智慧之举。边远山区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养老资源相对匮乏,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机构养老难以普及。而互助养老模式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人力资源,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帮助高龄、失能老人,形成“以老助老”的良性循环,既缓解了专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又增强了社区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养老方式的局限,为边远山区养老提供了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新路径。<br>周祖翼看望入住社区的留守老人,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和身体状况,这一细节彰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留守老人往往面临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孤单等问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关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与老人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能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情感上的慰藉,更转化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完善配套设施。全方位服务意味着从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到文化娱乐等多方面满足老人需求;个性化服务则是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制定专属方案,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br>完善配套设施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对于养老社区来说,适老化的居住环境、便捷的医疗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缺一不可。例如,在社区内设置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系统,方便老人出行与应急求助;配备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建设老年活动中心,组织书法、绘画、舞蹈等兴趣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不断优化硬件设施,才能让老人住得安心、舒心。<br>小桥镇“幸福里”社区二期的互助养老实践,是基层探索养老服务的生动范例。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互助养老模式不断完善和推广。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边远山区的老人们定能安享幸福晚年,让“夕阳红”更加绚丽多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