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成都平原这片沃土上,古蜀文明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历经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氏族王朝的统治,从酋邦社会演变为王国。</p><p class="ql-block"> </p> 文明开篇:宝墩遗址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成都平原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区域特征明显的“宝墩文化”,此时不同群体建立了众多的大小规模不一的聚落。出现了新津宝墩、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等多座史前城址。</p> <p class="ql-block">宝墩古城(约前2500—前1700年):从遗址中发现的礼仪性建筑、礼器、墓葬,以及水利设施的修筑、城墙的构建等,证明宝墩文化出现了阶层的分化与公共权力组织,成了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开了古蜀文明的序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宝墩古城衰落,但</span>遗址中的象牙权杖、灰陶罐以及独特的稻作文化等元素,都在三星堆文化中找到了生动的体现。</p> 巍然王都:三星堆遗址 <p class="ql-block">“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约3000至5000年,是古蜀文明辉煌时期的代表。</p><p class="ql-block">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三星堆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期已发展成为大型聚落。约相当于商代前期,已有城墙和大型建筑。约相当于商代中期,城址规模宏大,冶金、制玉、丝织技艺达到高峰,独特信仰体系建立,展现出王都气派。</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风格迥异的青铜器,反映了古蜀王国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大立人是其代表。它通高2.62米(含基座),是目前世界上同期发现的最大青铜人物雕像。人像身着华服,头戴高冠,双手呈环握状,可能曾持握象牙或玉璋等礼器。 </p><p class="ql-block">学者推测其身份可能是古蜀国的“大祭司”或“神王”,兼具宗教与政治权威,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的相合。</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高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p><p class="ql-block">一号神树由基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树顶已残缺,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p> <p class="ql-block">神树的象征意义:九只鸟象征《山海经》记载的「九日居下枝」,结合修复缺失推断顶端应另有一鸟,构成羲和生十日的完整神话叙事,反映古蜀人对日崇拜。</p><p class="ql-block">而整棵神树可能象征《山海经》中的“扶桑树”,是连接天地的“宇宙树”,反映古蜀人通天观念。</p><p class="ql-block">底座三山造型印证上古社坛「测天定历」的宗教功能,纹饰中的龙树组合揭示了龙作为「时令符号」的农业文明属性。</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面具,最著名的是“纵目面具”。它宽1.38米,眼球突出达16厘米,双耳极度夸张,额部有方孔,可能用于祭祀时悬挂。 </p><p class="ql-block"> “纵目”可能与古蜀始祖“蚕丛氏”(传说其目纵)有关,或是古人对“千里眼”“顺风耳”神力的想象,象征沟通神灵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太阳形器:是太阳崇拜的直接体现,反映了古蜀人对生命、温暖、光明的崇敬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青铜鸟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青铜鸟足神像:人身鸟足,倒立,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p><p class="ql-block">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残高53厘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底座,共有13个小青铜人像,他们的打扮和动作并不相同,如同“群演”,各有分工。第二层为青铜神兽,神兽的脖子上有麻绳一样的青铜装饰。第三层为青铜顶坛,有人物,凤鸟等。</p><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或是第一次完整展示当时的祭祀场景,反映了三星堆时期重大仪式活动中不同职能人员的分工以及他们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这尊扭怩的青铜立人,像极了我们某时候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青铜虎。</p> <p class="ql-block">青铜蛇,反映了古代的龙蛇崇拜。</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怪异通神器中,还有这个精致的青铜龟形器。</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除了至尊的青铜艺术,还有高超的黄金物品,反映了古蜀人独特的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黄金权仗:纯金包裹木杖(木芯已碳化,仅存金皮) 长1.42米,直径约2.3厘米,重约500克 ,刻有箭射鱼鸟的图案。可能是古蜀国最高统治者的权杖(与宝堆文化中象牙权仗或许有相同作用),反映与中原“九鼎”不同的权力象征体系,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金杖。</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中,面具是巫师常用的沟通神灵的工具,具有祈福迎样、驱鬼除邪以及歌舞娱乐之功用。</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青铜人。</p> <p class="ql-block">金箔虎饰品。</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玉器以闪石玉为主。器类主要有璋、璧、琮、戈、刀、矛、凿、锛、斧、斤、环、珠、管等,少见动物、人物造型。从玉料选择、玉器形制、制作工艺等方面看,极具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最有名的是这个祭山图玉璋。玉边璋为长54.5厘米,宽8.8厘米的条形,其状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图案里描绘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个刻有神树图案的玉石琮。</p> 璀璨金沙:金沙遗址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发掘一醒惊天下,但这个神秘的王国最后怎么消失的,有内讧,战乱、天灾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后来在金沙这个地方人们又发现一个遗址,金沙遗址(约前1200—前600年),有杜宇王朝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的土文物与三星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太阳崇拜,青铜立人握姿,黄金青铜面具、玉器、大量的象牙等,这些均证明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明一脉相传,是古蜀王国发展的又一阶段。</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金饰,镇馆之宝。直径12.5厘米、厚度仅0.02毫米(大约一根头发丝的厚度)的圆形金饰,含金量达94%-99%。图案中心的12道旋转太阳芒象征十<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个月或十二时辰,外</span>层的4只逆时针飞翔神鸟代表金乌负日,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四季轮回,它</span>反映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天文历法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被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因其构图凝聚了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厚度仅0.08毫米。面具眼部镂空设计,鼻梁挺直,嘴部线条细长,既用于沟通神灵的祭祀仪式,也是古蜀权力象征,与三星堆黄金面具存在明确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金冠带:表面錾刻出四组相同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一支箭、一只鸟和一条鱼组成。它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的图案非常相似,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威仪。</p> <p class="ql-block">青铜小立人:高约19.6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立姿势,头戴太阳形冠饰(可能象征太阳崇拜),双手环抱,似持某种器物(已遗失)。身份也能是大巫师、蜀王或大巫师兼蜀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其造型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高1.8米)相似,但体型更小,风格更写实,说明古蜀文明从三星堆到金沙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三星堆还是在金沙都出土了大量象牙(可能来自亚洲象)和鹿角,反映了当时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象牙在出土后几乎都无法完整保存。金沙博物馆里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象牙。</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像比三星堆的小的多。</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出土玉器种类丰富,色彩绚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一些玉器既蕴含着黄河中上游地区玉文化的因素,又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玉文化因素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同时,玉璋、玉凹刃凿形器等又通过成都平原辐射并影响到东亚地区,这反映出古蜀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广泛的联系与往来。</p> <p class="ql-block">十二节玉琮:高22.2厘米的青玉礼器,表面分十节雕刻40个简化人面纹,顶部阴刻舞蹈神人图案。经检测源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晚期玉料,证实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与江南已存在文化物质交流,是研究古代区域文明互动的重要证物。</p> <p class="ql-block">玉钺:它的两面对称雕琢纹饰,上部以兽面纹为主,下部为卷云纹。此玉钺的玉料来自本地,形制与其他玉钺有所区别,兽面纹则明显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玉璋与三星堆的形制也相似。</p> 遗韵 <p class="ql-block">大约在春秋中期(公元前650年左右),金沙王国已渐趋衰微,其中心位置或已转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明氏建立王朝后,定都成都(今商业街船棺葬遗址),采用中原文字和礼制。</span></p> <p class="ql-block">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葬:该船棺长约4.53、宽约0.8-0.9、高 Th 约0.6米。棺内随葬有竹筐、竹席、漆木器等。</p><p class="ql-block">船棺上的刻划符号,一种可能是太阳或上帝的抽象符号,另一种可能是一株符号化的太阳栖息的树木。根据汉晋时的文献资料,开明王朝以太阳作为王朝和王族名称,所以刻有这种符号的船棺葬可能与蜀开明氏有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新都马家木椁墓:墓内出土的188件青铜器,种类多达数十种,且大多数器型均5件为一组,体现了蜀人“尚五”的礼制。有学者认为其墓主人可能是古蜀开明王朝的某代国。</p><p class="ql-block">随着成都商业街大型船棺葬、新都马家大墓、青白江双元村墓地等一批战国时期墓葬的问世,人们见证了古蜀文明的再度辉煌。</p> <p class="ql-block">古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它不仅受到了中原夏、商、周文化的影响,还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正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开明王朝与秦、楚争霸,但最终于前316年被秦将司马错所灭,从此古蜀王国并入中原王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