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岁的委屈是九岁男孩万卡-茹科夫的委屈,九十岁的委屈是九十岁的老妇卡达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岁男孩万卡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短篇小说《万卡》的主角。万卡有过短暂的“幸福”的童年,这个幸福是相对于后来的万卡来说的。在为主人家做女仆的万卡妈妈去世之后,万卡就只能够跟着当更夫潦倒的爷爷生活,爷爷自身难保,万卡几近成了孤儿。于是,九岁的万卡就被送往莫斯科鞋匠的铺子里做学徒。毒打、谩骂、饥饿、繁重的工作让万卡几近绝望,他偷偷地买了信封,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想要回到乡下爷爷身边的恳求,用自己所有的一切许诺,以求换来爷爷接他回去。他不知道信封上要写上具体的地址,因为肉铺的小伙子没告诉他,他满怀着希望在深夜里独自睡去,梦里都是即将到来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卡达是冰岛作家拉克司奈斯短篇小说《青鱼》里的人物。农民靠土地吃饭,渔民就靠海里的鱼吃饭。冰岛的一个渔村,十几年未曾出现的青鱼大量出现,全村人集体上阵,壮的拉鱼、弱的刮鱼,多劳多得。九十岁的老卡达也从床上爬起来,刮了一天,才刮了三桶,只赚了两克朗二十五厄尔,曾经一天刮四十桶青鱼的卡达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老卡达的小儿子强行把她推回家去,不能够刮青鱼的老卡达“悲伤地哭起来,拖着两条腿,在雨夜中穿过了市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余华所说的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没有读过这两个故事,也就是说没看过这两本书。但是我也知道了这两个故事的梗概,特别是这些故事之中闪耀着文学之光的所在。这就是余华在这本书,他的写作课上带给读者和听众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没有封页上所说的“读10000遍都读不懂的文学名著,余华为你1次讲清楚!”那么夸张,但余华的确提供了一个从名作家的角度来读和分析、理解、享受文学名著的视角和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名著经得起读和评。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大最主要的部分,是余华借着一部部经典的文学讲解写作的技巧,或者说写作者需要注意,能够从经典文学作品里能够学习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华老师说,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可能获得想象的灵魂。有灵魂的想象会让我们感受到独特和惊奇的气息,甚至是怪异和骇人听闻的气息,反过来没有灵魂的想象总是平庸和索然无味。余华说马塞尔-普鲁斯特是这方面的行家。玛德琳小蛋糕的味道要是离开了普鲁斯特的文字,又怎么能如此层次丰富经久不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学的神秘力量,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文学的美妙就在于,某一个段落、某一个意象、某一个比喻和某一个对话等,都会激活阅读者被记忆封锁的某一段往事,然后将它永久保存到记忆的“文档”和“图片”里。同样的道理,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激活某个时期的某个经历,也会激活更多时期的更多经历。而且,一个阅读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这时候阅读就会诞生另外一个世界,出现另外一条人生道理。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力的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姆是不是也说过类似的话:书籍就是人随时携带的一座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讲解帕慕克的《瘟疫之夜》时,余华特意关注了不那么明显的细节。他说“作家的洞察力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上表现出来,在一些被人们疏忽的地方表现出来。”他说“帕慕克在这方面是高手。”其实,伟大的作家又有哪一个不是细节上的高手?只不过,余华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好是拿帕慕克的作品为范本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也是在读了余华的这些讲解之后才意识到这些细节的高妙。我现在读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是经典作品,我会感觉很妙,确实很经典。但实际上除了情节结构以及特别经典的场景,我并没有意识到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是过渡,我总是匆匆掠过。我在快速地追逐情节。我忽略了经典作品里伟大作者的“匠心”。想一想,还是有点可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读了余华的这本书之后,我更大的一个感触就是:文学真是一片深邃宽广的海洋,经典的,不想错过的作品实在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其实是余华老师给他的学生或是其他写作者关于写作方面的演讲,类似于大学里的大师公开课。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其实是很难跟得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开头的几篇,余华讲解卡夫卡的《变形记》、西-伦茨的《德语课》,以及马尔克斯从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得到启示等等,我还勉强有点印象,等到后面一串串的作家与作品冒出来,听没听过,读就更不用说了。这时候,我那想要读个文学学位的念头早就被摁灭了。我就在想,在我那个精力充沛吸收力超强的十几二十岁,我怎么不多点书呢?书到用时方恨少,那宝贵的时光,真是好可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仍然处在贪婪阅读的阶段,就好像一个不知道体积的无底洞,不知道还要多少故事,多少小说才能填满,才能够止住阅读的饥渴,也才能够开始慢慢体会伟大作品里那些无关紧要却又精妙绝伦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不是出于写作的目的,我觉得读余华老师的这本写作课也挺有意思的,也挺有收获的。特别是是当你读到一位作家说他自己读到一部作品里的某个段落时,内心受到的触动和你自己的感受是相似的,会有一种被理解、“知己”的感觉,然后你会为了这样的共鸣再一次体会曾经的触动带来的满足感。比如余华说他三十多岁之后重新读鲁迅,那种真正意识到鲁迅和其作品的伟大的惊诧感与愧疚感,相信很多中年之后读鲁迅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点,在这本书最后一篇的访谈里也谈到,余华本人和其早期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实在有太大的反差。作品里的阴暗无奈与现实里的诙谐乐观是一个人的两面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这样的反差感在莫言老师那里也有。你看莫言老师各种搞笑的表情包,能够想到这样的人会写残忍凌迟的《檀香刑》吗?反正,二十年前我读《檀香刑》的时候就想像作者极其严肃和凶恶,还有着家族多年的屈辱深仇之类的。好在,如今莫言和余华都成了笑眯眯慈祥的老头,也就终结了曾经的噩梦,偏见也得以扶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真的,读完这本书,再看看封面余华老师顶着一本书的漫画照片,和莫言老师公众号里的照片,还真有点像。或许,文学就是这样一条,可以走向彼此的共通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