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铭章烈士中将追封上将像</p> <h1><b style="font-size:22px;">【记父亲骆道原讲他和孙震将軍的故亊】</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父亲骆道原,1909年农历正月初五生于四川泸州,祖籍绍兴。我的祖爷爷骆仰祖是晚清政府从浙江绍兴派往四川泸州的道台官员, 我的爷爷骆祉和曾是川军熊克武部的上校军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据父亲的【自传】及以前私下给我讲过的故事回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是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长孙我的祖爷爷和爷爷对他寄予厚望,从小就受到家教严历的“传统教育”,个子老高了还被动辄罚跪挨打。父亲只读了几年私塾,考上泸州中学后,爷爷便不让他继续读书。</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父亲14岁时,就被我爷爷将父亲送到送到他同事好友川军熊克武部队的吴镝上校手下任书记官,后父亲被吴鏑上校送到他弟弟黄埔军校教官吴畅保荐,考上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后被分配在南昌第七军所部,从排连长做起。父亲不甘心在低层消磨,于1930年3月,借到汉口接兵的机会,私下跑到南京考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高级班”。父亲在【自传】中讲述,从汉口到南京去报考,途中得了严重伤寒,差点丢了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高级班只收一期到六期的黄埔毕业生,按期别发放80-30元的等级饷银。父亲分在民国军学泰斗楊杰开办的“工兵高级班”。</b></h1><h1> <b>1931年淞沪抗战爆发,工兵高级班学员全部出动参加二线抗战。父亲是工兵高级班学兵队上尉大队长,带领一支工兵学员队伍前往苏州梅李镇、许浒镇等地埋地雷、修工事狙击日军。之后因为发生蒋公卫队吊打学兵队学员王海山事件,引起众学员公愤,包围了蒋公的火车,打了蒋公的侍卫长王士和,被要求交出凶手。</b></h1><h1><br></h1><h1><b> 父亲参加并亲自召集了工兵学员队,又因和另一学员施友苏(共产党员)与李济琛(黄埔军校常务副校长,国军一级上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过从甚密等诸多原因,有“亲共”和“造反”嫌疑,二人遭到军校特务上峰的调查和训诫,随后惨遭“资遣”,也就是给你发点钱,自己找饭碗去吧。</b></h1><h1> <b> 父亲成了“待业青年”,滞留在南京旅社,无颜回四川见家乡父老。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恰好遇到川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孙震到南京招聘黄埔人才,用正规黄埔人才充实自己的部队。父亲为觅新饭碗前去应聘。</b></h1><h1><b> 主考官孙震见父亲身材高大,一表人才,文笔又好,又是正宗黄埔六期和黄埔高级班高材生,而且父亲祖籍是绍兴,四川泸州人;孙震祖籍也是绍兴,四川华阳人。地地道道的“老乡见老乡”,格外惺惺相惜,分外器重。于是回川之后,父亲被破格从少校直接晋升为上校,并委以重任。父亲是在落难时遇到知音恩公孙震的,从此鞍前马后,肝脑涂地,竭尽全力为孙震效力。</b></h1><h1><b> 1939年7月父亲报考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时,曾得到孙震极力保荐并资助1000银元资费,并于1942年7月毕业。</b></h1><h1><b> 1943年春,34岁的父亲被孙震任命为二十二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之后历任第五战区少将副参谋长,整编一O四师(旅)少将师(旅)长,第5绥靖区少将副参谋长,四十一军副军长,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参谋长,二十二集团军中将参谋长等职。</b></h1><h1><b> 父亲一生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感激对恩公孙震的知遇之恩。</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b> 孙震(1899.2.5 - 1985.9.9)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谱名孙定懋,后改名孙震,字德操,别号梦僧。中华民国军事家、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杨家垅(今济贤镇),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四川绵竹。他是秦汉父亲孙元良的叔父。</b></h1><h1><b>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震随四川省主席刘湘出川,担任第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在司令邓锡侯调任回川主持四川大局后,接替邓为集团军总司令。</b></h1><h1><b> 1937年入冬起,在第五战区最高长官李宗仁上将的麾下,和凶猛无比的日寇浴血奋战,打过无数次硬仗。最为著名的是“徐州会战”中的“藤县保卫战”。孙震麾下的四十一军将士血流成河,一二二师长王铭章将军血拼到最后,战死沙场。</b></h1><h1><br></h1><h1> <b>1938年4月21日李宗仁致蒋介石的电报中曾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该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适时赶到战役中心,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又说:“若无藤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大捷之战果,实乃藤县先烈所造成也。” </b></h1><h1><b> 为褒扬王铭章将军,国共两党举国哀悼,国民政府明令追封其为陆军上将,蒋介石亲拟挽联悼念王铭章:</b></h1><h1><b> </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b></h1><h1><br></h1><h1><b> 1937年10月孙震参加太原会战后,于1938年升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之后又参与了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1939年5月被授予上将军衔。</b></h1><h1><br></h1><h1><b> 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抗战中,孙震和父亲骆道原都被南京国民政府授予“云麾勋章”、“忠勤勋章”、“胜利勋章”。2005年父亲骆道原又被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联合追授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金质勋章”。2015又被追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金质勋章”。</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b> 听父亲讲过,抗战期间,日军凭藉武器装备精良,尤其是小钢炮火力精准,常给我军造成重大损失。有一次在和日军浴血奋战中,被日军包围。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长官孙震,长官部参谋长赵子立,(黄埔六期,陆大将官班一期,解放后曾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和长官部郑州指挥所少将高参骆道原在研究突围方案时,产生激烈争执。参谋长赵子立主张从西侧小路突围,其他将领和高层也都附议,唯独父亲一人决意反其兵道“诡道”而行之,坚决力主从东侧大路突围。双方争辩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为了全军将士的生命安危,父亲当着孙震和赵子立的面猛拍桌子,不惜以个人人头担保据理力争。最后孙震拍板决定采纳父亲的主张。结果部队得以安全突围,证明了父亲的考量是正确的。</b></h1><h1><b> 据侦查结果,日军果然在西侧小道设重兵埋伏,东侧大道只有少数兵力把守。父亲以他独到的见解,挽救了整个部队,此后孙震对父亲更加信任了。</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b> 1947年的汲县(卫辉)守城战役中,在西南城墙已经被炮火轰开的情况下,与近乎3倍优势的解放军从4月1日激战至4月6日凌晨,解放军悄然撤退。</b></h1><h1><b> 身为整编一O四旅旅长的父亲作为城防总指挥,嗓子都喊哑了,为孙震立下汗马功劳。因为孙震和总部机关就在汲县(卫辉),四面楚歌,危在旦夕,而其主力四十一军,四十五和四十七军已经被解放军隔离,无能为力,支援不上。</b></h1><h1><b> 我在《顺通墨迹》中,将这场恶战艺术的描述为:“和解放军打了个平手。”</b></h1><h1><b> 用正确的历史观讲,只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打胜仗和牺牲负伤的将士才算“英雄”,打内战打自己国人手足同胞的,无论何党何军,无论胜负或牺牲负伤,都算不上是真正英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曾说过:“我们英国人从不宣扬打自己同胞的内战事迹,我们只宣扬反法西斯战争的事迹。”</b></h1><h1><b>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向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英勇将士和罹难的中国人民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悼念。</b></h1><h1><b>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历史的教训绝不允许再重演。</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文由原石家庄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邱振贵秘书长,根据骆顺通的QQ日誌整编而成,发表在2015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黄埔记忆》专缉上。)</b></h1><h1><br></h1> <h1> <b>孙震将军是先父骆道原的恩公,在父亲南京落难之时,慧眼识英才,不仅聘任重用,而且资助父亲报考重庆陆军大学。在他去台前夕,孙震与22集团军副总司令董宋珩、参谋长骆道原发生争执,原商量好起义的他突然反悔,执意去台,董骆等则率部起义。起义时,集结在什邡一带孙震辖下及临时归拨他指挥的16兵团及宋希濂所部,首都警卫师两个团等,有近十万之众的部队。</b></h1><h1><b> 起义前,父亲作为参谋长,被董推举,上台发表起义动员讲话。</b></h1><h1><b> 孙震在飞台前,派他的姪女给在成都的我母亲送去20根金条,以感念我父亲鞍前马后跟随他多年。</b></h1><h1><br></h1><h1><b> 董宋珩,字长安。起义后调任华东军区某部副司令,是南京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热情接待,曾于1953年来南京军事学院在家中看望过我父母和襁褓中的顺通。1954年董突发高血压心肌梗塞死在北京饭店全国政协会上,后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b></h1><h1><br></h1> <h1> <b>孙震将军1985年9月9日病逝于台湾。蒋中正对他曾有过<font color="#ed2308">“抗战以来,建勋最多,辛劳最甚</font>”之评价。<br>孙震不仅是名抗战将领,而且还是位杰出教育家。</b></h1><h1><b> 受幼年求学经历的影响,毕生致力办学。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成都树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小学,招收无力入学孩童,教学所需费用完全由其一人承担。1932年,为滿足树德第一届小学毕业升学需要,创办树德初级中学,仍完全义务教育,设立丰厚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继续深造。<br>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孙震曾与魏时珍,王宏时,吴照华,任沧鹏等协商,拟在树德中学基础上,开办一所树德文理学院,后因国内局势动荡,计划搁浅。如今的成都树德中学,拥有宁夏街、光华、外国语3个校区,师资雄厚,学生优秀,从1929-2025,建校九十六周年。<br></b><br></h1> <h1><p> <b><br></b></p><br><b> 顺通今天之所以致力忘我置身于老年大学及对弟子们书画教育,是因为有孙震、骆道原将军这样的榜样!假如今天再有外敌侵犯中华,顺通将不顾膝有残疾,照样报名上战場,是因为骨子里天生就有一份黄埔前辈遗传的军人血性……</b></h1> <h1> <b>2025-09-03,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这場14年之久的反日夲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以牺牲300多万热血军人的代价,赢取了这場战争的最后胜利。让我们以最深情的缅怀和敬意,追思黄埔先辈,抗战前辈!</b></h1><h1><b> </b></h1><h1> </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今的成都树德中学纪实》</b></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b> 2025年5月13日,顺通专程从石家庄来到成都,对成都树德中学进行了短暂专访,了却了一桩由来已久的夙愿。</b></h1><h1><br></h1><h1> </h1><h1><br></h1> <h1><b>在树德中学校史展厅,顺通合十与孙震恩伯塑像合影</b></h1> <h1><b>与学校毛伟副校长和行政中心王璐主任合影</b></h1> <h1><b>位于宁夏街的树德中学园区</b></h1> <h1><b>宁夏街校区内景</b></h1> <h1> <b><font color="#ed2308">孙震:民国将军的树人伟业——以教育铸就民族脊梁</font></b></h1><h1><b>在民国烽火硝烟的年代,川军名将孙震不仅以“台儿庄大捷”中的铁血战功闻名,更以倾尽心力创办教育、培育英才的远见卓识,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朽印记。作为一位兼具军事家与教育家双重身份的先驱,他深知“教育兴国”的真理,将毕生积蓄与心血投入基础教育,树德树人,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书写了一段传奇。</b></h1><h1><b> 一、<font color="#ed2308">贫寒起家,以教育反哺社会</font></b></h1><h1><b>孙震生于四川华阳,幼年虽家贫却矢志向学,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20世纪20年代,他于成都先后捐资创办四所“树德义务小学”,专收贫寒子弟,学费全免,甚至承担学生伙食费用。至1932年,为让小学毕业生继续升学,他又自费创办**树德初级中学**,延续“完全义务教育”模式,设立丰厚奖学金,资助优秀学子深造。彼时中国战乱频仍,民间私塾多收费高昂,孙震之举堪称“教育慈善”的典范,其校规更明文规定“学期伙食结余须全数退还学生”,彻底颠覆传统私学的营利性桎梏。</b></h1><h1><b> 二、<font color="#ed2308">树德精神:以德为先的办学理念</font></b></h1><h1><b>孙震将“树德”二字定为校名,取自《尚书》“树德务滋”,并亲定“忠、勇、勤”为校箴,提出“四忠”(忠于国家、民族、社会、职业)、“三勇”(勇于为善、负责、求胜)、“四勤”(勤修身、求学、治事、助人)的育人纲领。他聘请教育家吴照华任首任校长,推行严格治学,甚至其八名子女仅一人考入树德,足见选拔之严苛。这种以德育为先、德才并重的理念,使树德中学迅速崛起。至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誉其为“北有南开,西有树德”,与天津南开中学齐名,成为全国六所最佳私立中学之一。</b></h1><h1><b> 三、<font color="#ed2308">战火中的坚守:教育报国的赤子之心</font></b></h1><h1><b>即便在抗战烽火中,孙震仍坚持办学。1937年,他推动树德增设高中部,形成完整中学体系,并成立校董事会,吸纳社会贤达如四川省长李劼人等共同支持教育。抗战胜利后,他更筹划创办“树德文理学院”,欲将教育体系延伸至高等教育,终因时局动荡未果,但其宏愿已彰显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尤为可贵的是,孙震虽身为集团军总司令,却将个人俸禄尽数投入办学,甚至变卖田产维持学校运转,其“毁家兴学”之志令人动容。</b></h1><h1><b> 四、<font color="#ed2308">桃李天下:树德教育的百年传承</font></b></h1><h1><b>树德中学的创办,为战乱中的中国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著名动物学家赵尔宓、物理学家沙国河、经济学家胡代光、电影界泰斗韩三平等皆出自该校。1945年,代总统李宗仁视察时盛赞其“设备精良、教学卓越”,而今日树德中学已发展为“一校三区”的国家级示范高中,延续着“卓育英才”的使命。孙震虽于1949年赴台,但其教育精神跨越海峡,成为两岸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b></h1><h1><b> </b></h1><h1><b> 孙震将军以武人之身行文教之事,将“教育救国”的理想付诸实践。他不仅用热血捍卫国土,更以智慧浇灌未来,其创办的树德学校,既是民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亦是对“尊师重道、以德树人”传统的最佳诠释。正如他所述:“国家社会需才急迫”,而教育正是铸就民族脊梁的基石。今日回望,这位将军教育家的远见与奉献,仍如明灯般照亮教育之路,启示后人:真正的功业,不仅在战场,更在课堂。</b></h1> <h1> <b> 现成都树德中学已是三大学区的重点学校,规模实力一流,师资雄厚,人才辈出。</b></h1> <h1> <b>父亲骆道原时年40岁</b></h1> <h1> <b> 父亲骆道原的黄埔六期注册照及追授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金质勋章</b></h1> <h1> <b>追授父亲骆道原的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金貭勋章</b></h1> <h1> <b>广州黄埔军校内【黄埔墙】</b></h1> <h1> <b> 镌刻的六期学员名录中有父亲大名</b></h1> <h1> <b>应树德中学校领导之邀,顺通日前创作了九件书画作品,捐赠学校。校党委书记胡霞同志在微信中表示树德人感谢感动。顺通回:一是对恩公孙震的感恩戴德,替全家向他报恩,二是尊师重道,父亲,大哥,二嫂,妻子,夲人均为教官或教师,一份情怀。</b></h1> <h1><b>谨以此文,缅怀先烈,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b></h1> <h1><b>作者骆顺通,2025-05-28撰文</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