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说拉萨火车站不让拍照,我远远地拍了一张夕阳下的外景,没有违反规定哦??</p> <div>我的西藏十日游,是半自助游,就我与外甥,自己到上海的四川人开设的旅行社,选定了要去的景点,计算出来价钱,付钱了,火车去拉萨。</div><div>说个现在人不太相信的故事。</div><div>旅行社答应火车游拉萨,但暑假火车票紧张。那时候还没有12306,旅行社派人去火车站(上海站),连续排队了两个早晨,都没有买到卧铺。</div><div>问题比较复杂了。回程是机票已经买了(拉萨飞成都,转机回上海)。</div><div>旅行社老板急了,买了两张黑 市 票,让我们出了各加价100元。</div><div>能够出行拉萨,已经不错了,就加钱呗。</div><div>那时候没有 微 信 和 支 付 宝,就需要去 银 行 , 转</div><div>账给他们。现在的电 子 支 付,太方便了。</div> 车次:T164/T165(全程:4373公里)<div>备注:2024年上海没有直达火车了</div>G3176,从上海虹桥,06:32,到达西宁是18:52,共12 小时。<div>大伙可以在西宁游玩好了,转车Z164:</div><div>从西安(起点)—>咸阳—>宝鸡—>兰州—>西宁—>格尔木—>安多—>那曲—>拉萨(终点),耗时29小时。<div><div>下图是我们2009年的绿皮车,车厢在格尔木之后,有“弥漫补充氧气”。就是从车厢的顶上把制氧机出来的“常压”氧气,给“弥漫”补充到每一节车厢。由于车厢的门是经常打开的,会损失很多氧气。但制氧机的氧气,仅仅是用空气制造的,不是医院氧气瓶的那种,所以不是很值钱,就是花了电费以及更换滤芯。</div></div></div><div>2009年暑假,7月17日,傍晚,从上海火车站上车,晚八点开车,空调特快火车去拉萨。</div><div>过了格尔木,车厢就有弥漫性的氧气(压缩机制氧),是常压的氧气从车厢顶上飘下来那种,没有啥味道也没有感觉。<br>那时候的车厢的卫生间有窗户,不是动车是绿皮车。中间到站,也正常开门,我也出去几个站看了景色,没有觉得氧气不够?火车游,是逐渐升高的,没有高原反应。但是车厢里面,竟然有男生,拉下吸氧气的管子,插到鼻孔,吸氧(免费的)。我们大家都鄙视他们几个,就是娇生惯养的男孩,女生都没有这回事<br></div> 我们的空调特快,是19:59 - 20:45 ,共花费 2天零46分钟<div>硬卧下铺是 731元,包含在团费内。 </div><div>还真有许多夫妻(估计是去西藏打工),带了蛇皮袋行李,买了硬座 406元,坐了2晚2白天。</div>现在不存在上海到拉萨的火车班次了,是需要自己飞到西宁去乘动车。 次日早晨,到达格尔木,出来透透气。我们的车厢是最后一节。 这是绿皮车。当年青藏铁路刚刚修好,路基是打在冻土层里头,不能开太快。而且据说,冻土层的桩基,夏天需要电力制冷,否则冻土层会融化,就出事了,冬天没有问题。 沿途的高速公路。 沿途的啥江? 到了兰州了 到了西宁了 免费的吸氧点,但吸氧的塑料管需要花钱买,用完丢垃圾桶。 看到雪山了。 草原的羊群 4600米了。 牦牛,这二十头,就是60万元的家庭财产,就露天“晾着”。 青藏铁路的火车站有观景台。 到拉萨了 我们赶在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尝鲜。 太阳下山了。 <p class="ql-block">次日,18日傍晚六点,到达拉萨火车站。下图是夕阳下的拉萨火车站。</p> 夕阳下的拉萨站。 <p class="ql-block">然后有车来接了,住酒店,实际上是较差的地段的宾馆。也算了,来回都有出租车来接送。</p><p class="ql-block">每天早晨,出租车,接了拼到大巴上。每天都不一样的人,当天的行程是相同的。但有的是已经去过林芝了,有的去过纳木错了,就是每天散客拼团,但无缝衔接。也基本没有购物。</p><p class="ql-block">每天傍晚,有车送到酒店。就我们两个人拉着拉杠箱,不是那种一大批人住酒店。</p><p class="ql-block">酒店都是四川人开的,房钱是旅行社出的,估计是内部价。大堂标价是300元标间,我估计旅行社,长期包房,给老乡的老板一百多?</p><p class="ql-block">在拉萨的时候,吃晚饭是自己到宾馆门口,我们都吃面条或米粉,由于3000米海拔,压力低于我们平原,大米饭不可能煮熟,不是很软的,无法下咽。最后一天从林芝回到拉萨,我们吃了高压锅压出来的米饭,太享受了。</p> 晚上散步出来,到这里的老军医店,买了一些高原反应的药,备着,但最终没有吃过。 次日早晨打的到布宫广场。 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我的防晒霜,找不到了。 拉萨和平解放纪念碑 18日,一早,我们散客,自己打的到布达拉宫广场集合(给了10元打的的费用)。我们的布宫门票,是预约下午2点,所以我们先去了大昭寺参观。 来早了。清晨的布宫 到大昭寺了 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释迦牟尼佛殿 [30]),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br>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div>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有三根石柱。一根石柱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公元823年签订的唐蕃会盟书。</div>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 教合一之后,“噶 厦”的政 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div>活 佛转 世的“金 瓶 掣 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div><div>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 禅转世灵童的金 瓶 掣 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div><div>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列入)。</div> 在大昭寺上面,看拉萨街景。 膜拜者的手掌上,套着木板,就不至于磨破皮。前面有一个围裙,可以隔离泥土。<div>有的是从几百公里之外,一路伏地,拜到大昭寺的。</div> 这个俯卧撑的动作,一天几千次。从家乡一路拜过来。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 这是在路上拍摄的。 那个……有点huang 色的佛像的照片,我就不放出来了?<div>哪个叫做啥……,不说了,总之,现在是不允许的。</div> 转经筒。<div>转经筒的转动方向,看别人,是以顺时针为主,但据说,在特定教 派中,存在逆时针转动的传统。<br></div><div>通常,用右手推动经筒,避免过快。<br>转经的意义:每转一圈,相当于诵读一遍经文,帮助信徒忏悔罪业、积累功德。当然,我们是随手转几圈,心中没有许啥愿。<br></div> 大昭寺门口的小商品市场,有一些非常精致的,颜色非常美丽,我买了几样,至今(2025年了),还挂在墙上。据说都是义乌制作的。即使是“天珠”,廉价的天珠,有不一定是大海的化石<div>几千万年前,因为印度大陆撞击,形成青藏高原,也把各种贝壳化石挤上来了。</div><div>部分天然天珠,由九眼石页岩或法螺化石自然形成。<br>人工天珠,采用复杂的蚀花工艺,在玛瑙表面蚀刻出眼纹、三角等图案,需经诵经祈福等宗教仪式制作。<br>天然天珠的纹理,由矿物形成,无法批量得到。藏民传统视其为“天降石”。<br>藏 传 佛 教中称“活佛的眼泪”,眼纹数量对应不同含义(如九眼象征圆满),用于佛像镶嵌、念珠制作等宗教场景。<br>苯 教 仰中,具有驱邪护身的法力,高僧加持后的天珠被视为修行圣物。<br>家族传家宝、婚姻信物、等价于数十头牦牛的硬通货 。<br>被赋予消除负能量、增强修行等超自然属性 。真品存世稀少且多属古代遗存。<br>顶级天然天珠,如大昭寺九眼法螺天珠,已成为国家级文物。<br></div> 布宫广场。<div>备注:布宫都是实名制预约,入口刷身份证。我们2009年是交了100元的门票费,包含在团费里面。如果没有预约,根本就买不到门票。买黑 市 票(都是属于生病退票,放出来一部分),靠不住,可能你付钱了,进不去。</div> 布宫的节日照片(新闻图)<div>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div><div>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br>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 府噶 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 军 司 令 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br></div> 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div>红山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见我拍摄的照片,需要买票上药王山,可以拍布宫的夜景),山上有17世纪建造的一座藏医学院。宫前公路南侧有一块“达扎路恭纪功碑”,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为表彰其大将达扎路恭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而建立的。<br></div> 由于紫外线较强,拍出来的照片都偏深蓝色。<div>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红山)上。</div><div>布达拉宫由吐 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建于631年,后随着吐 蕃王国解体,其因天灾人祸,而遭严重破坏。</div><div>1645年,五世达 赖 喇 嘛,为巩固政 教 合 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重建布达拉宫,往后不断扩建至形成现之规模。<br></div> 午饭后,开始登上布达拉宫。由于内部不让拍照,就这几张外景照片。我们是守法公民哦。说不让拍就真的没有拍,很可惜啊。<div>布达拉宫按佛教坛城布局设计建造,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 是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 </div><div>建筑主体工程,有白宫和红宫两大系统,白宫是历代达 赖 喇 嘛施 政和生活起居之所。</div><div>红宫是宗 教活动场所和历代达赖 喇 嘛的灵 塔供奉之地。<br></div> 这是布达拉宫的安检口。<div>备注:氧气瓶(有点像餐馆的燃气瓶那种),不让带进去,必须寄存在这个安检门里头的架子上,说是出来后,凭寄存条来取回。吸氧的男生都放弃了。因为出口在另外的西侧,不可能再登台阶到安检的位置取氧气瓶,那么就消耗了更多的体力和氧气了?</div><div>后来看男生们没有吸氧也好好的?</div> 大家可能认为13层楼高的建筑,在古代是不可能的。<div>我开头也这么想。后来进去看了,是依山而建。实际上只有两三层叠起来,再往上面斜坡,再建设三层,这么斜着建上去,看起来非常雄伟,但每一层的深度只有十来米,就顺着木台阶往上参观,有点累,但由于是边看边走,还不至于缺氧。</div> 五世达 赖 喇 嘛,因年高,而将政务委托摄政的第巴处理,为树立第巴威望,五世达 赖 喇 嘛,以按手印而使众人听命于第巴。<div>1682年五 世 达 赖 喇 嘛 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将五 世 达 赖 喇 嘛 圆寂的消息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div><div>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 世 达 赖 喇 嘛 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div><div>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结束后,落成无字纪念碑。</div><div>以后,历世达 赖 喇 嘛,增建了5个金顶和一些附属建筑。 <br>吐蕃时期建造的布达拉宫只剩法王修行洞和圣观音殿两处。</div><div>清 朝历代皇 帝,都为修复扩建工程提供过支持,拨付银两,赐予珠宝、贵重器皿等。</div><div>特别是乾隆皇帝,在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期间,多次派大将军福康安等前往拉萨,与八 世 达 赖 会商并资助修葺布达拉宫。<br>1933年,十三世达 赖 喇 嘛 灵塔殿动工,3年建成, 国民政 府的专使,黄慕松代表政 府予以支持。<br>1940年,赴西藏主持十四世 达 赖 坐床典礼的 国府大员吴 忠信 同样为布达拉宫提供了资助至清初,<div>1959年以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布达拉宫的维修及保护,常年会拨发维修经费,并于1988年、2001年进行了两期的维修。<div>]1961年3月4日,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div></div> 在这里之后,太阳帽丢了,后面还有8天,怎么办呢? 台阶很多。我的秘诀是:一步一步慢慢走,保持不喘气,虽然落后了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回到布宫广场集合就可以了。在布宫里面大家都走散了的。 白宫,是达 赖 喇 嘛 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div>位于第4层中央的东面,有寂圆满大殿(措庆夏司西平措),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这里是达 赖 嘛 嘛 坐床、新政大典等重大宗 教和政 治 活动的场所。</div><div>第5、6两层是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7层有两套达 赖 喇 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div> 红宫建筑平面,近似方形,总高九层,下面四层为地垄墙基,第五层中央为西大殿司西平措(sri-zhi-pun-tshogs),大殿上面四层,为天井,其余灵塔殿、佛殿均沿天井的周围布置。西大殿是红宫的中心,在其四周布置有三个佛殿和一个灵塔殿,东面是菩提道次殿(La-rim-Lhakang),南面为持明佛殿(Rig-vdein-lhakang),北面为喇嘛世系殿(vkhrung-rabs-lha-khan),西面为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gser-gdung-vdzam-gling-rkyan-gcig),灵塔殿中央部分供奉有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上下贯通,直至屋顶。<div>红宫主体竣工后,举行了竣工仪式,并在布达拉宫山脚下立一块无字碑以示纪念(网络图)</div> 华丽殿堂(咱不敢违规拍照哦,是百度图) 布宫不让拍照,所有呢,就在度娘上面下载了这么7张压缩图,根本就看不清具体啥,所以不涉及版权? 布宫的粉青釉开片双耳瓶。时代为18—19世纪。<div>开片瓷是一种窑变瓷,即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多数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div> 雍正斗彩缠枝莲托暗八仙天球瓶,时代为清雍正(1723—1735年)时期。<div>瓶直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饰斗彩缠枝莲托暗八宝纹,颈部绘有璎络纹,肩部绘青花如意纹一圈,素底无釉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div><div>此瓶器形高大,纹饰精美,胎质紧密,釉质光亮莹润,实属罕见。</div><div>此暗八宝纹分别为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的手持物。</div> 下来了。去广场集合。 <p class="ql-block">红色遮阳伞⛱下是什么?大家自己看,就不写出来了!</p> 不敢正面拍PLA 参观好了布宫,去吃藏餐。 每人,敬献一条哈达,我围起来了,由于是化纤的,有点反光。 这就是酥油茶。喝起来,感觉就是牛奶与茶叶的味道。 这不就是内地餐厅的蔬菜吗?也可以理解,西藏本土本来没有种蔬菜。就是内地运过来的各种萝卜胡萝卜…… 藏族歌舞表演。音乐太响了,吃不消。 晚饭后,送到布宫广场,我们买了两毛钱门票,登上药王山,看布宫的夜景。 从药王山上,可以看到布宫广场前面的江苏路。 天黑下来了,布宫的夜景灯亮起来了,好美耶,药王山上,没有几个人。大多数人都在广场拍照,不知道有这块居高临下的风水宝地地。 布宫南面的街灯亮了。 打的回宾馆。我们第二天一早去纳木错。 经过海拔4300米的山口。山头是,铺满了哈达。古代是丝绸的,现在是化纤的。<div>哈达在西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哈达在藏族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品,象征着纯洁、美好和吉祥。它不仅用于宗教仪式和重大节日,还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敬意和祝福</div><div>在藏族社交活动中,献哈达被视为一种普遍且崇高的礼节,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br>其次,哈达的使用场合非常广泛。在西藏,无论是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客,还是在婚丧节庆等场合,哈达都是必不可少的敬意之选。<br>此外,哈达还用于表彰会、庆功会、赛马会等活动,成为对立功获奖者的一种精神鼓励。<br>哈达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在藏族文化中,白色被视为纯洁、吉祥、诚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br>这种对白色的崇拜在藏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孕育出了哈达这一独特的礼仪文化符号。<br>因此,西藏的山头上铺满哈达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和祝福,也是藏族文化中表达敬意和美好祝愿的重要方式<br></div> 那根拉,即那根拉山口,海拔达5190米,位于拉萨市的当雄县境内,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地,也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这是我们的大巴。停在纳木错的公路边,我们必须自己下去走到湖边,起码有500米,海拔四千多,会有高反啦? 看到有租马的。good! 在纳木错的大巴公路上下车后,看看距离湖边有几百米,就租了2匹马,藏民拉着马,驼我们俩下去,5块钱单程。2009年的钱值钱啊? 纳木措,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br>纳木措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蓄水量庞大,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br>“纳木措”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措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div>可惜的是,属于咸水湖。否则从4700米铺设输水管到塔里木盆地,只需要翻山几百米,多好啊?</div> 纳木错属于断陷构造湖,由板块挤压形成的封闭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河流(如冰川融水、雨水补给)携带矿物质汇入湖泊,但无出水河流,盐分无法排出。<br>这种“只进不出”的水系特征使盐分长期滞留湖中,逐渐浓缩。例如,青藏高原多数咸水湖(如青海湖、色林错)均因类似构造形成。<br>干旱气候加剧盐分浓缩:<br>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但蒸发量极大(年均蒸发量超2000毫米),湖水持续蒸发导致盐度升高。<br>历史研究表明,随着高原气候变干,古纳木错面积大幅缩减,进一步浓缩了湖水盐分。<br>地质历史与补给类型的间接影响:<br>纳木错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其基底为前寒武纪陆壳,长期地质活动塑造了封闭湖盆。<br>主要补给水源(高山冰雪融水、雨水等)本身盐度较低,但因无法通过外流排出,最终仍积累成咸水湖。<br>纳木错的咸水属性是地形封闭性(主导)与气候干旱性(加速)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内陆咸水湖的典型形成机制。<div>可以这么说:所有没有出口的湖泊,最终都是咸水湖的命!</div><div>如果可以流到大江大海去的湖水,有有入口,也出口,水位达到平衡,盐分有一些,但不会累积起来,就是淡水湖。</div><div>例如:伊犁的赛里木湖,是微咸水湖,降雪和融雪多的时候,是淡水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br></div>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影像,包括西藏纳木措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微光、多谱段与热红外成像仪影像。 纳木错的扎西寺:纳木措的形状像静卧的金刚度母,湖的南面有乌龟梁、孔雀梁等18道梁,湖的北面有黄鸭岛、鹏鸟岛等18个岛,湖的四面还建有4座寺庙,象征佛教上所说的愠、怒、权、势:即东有扎西多波切寺,南有古尔琼白玛寺,西有多加寺,北有恰妥寺。这些寺庙的墙壁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据传纳木措是帝释之女,念青唐拉之母,被善男信女视为必去的神圣之地 有租牦牛下水的。good! 纳木错的水,清澈透明,但尝过了,很咸,不是一般滴咸,等于是浓缩盐水。没有看到鱼。 租了两头牦牛。 租牦牛,在纳木错里头转圈拍照,也五块钱。<div>牦牛是偶蹄目牛科牛属哺乳动物。脸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对小,四肢粗壮,蹄大而宽圆。</div><div>头脸、上体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致密,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长毛。</div><div>头上的角为圆锥形,表面光滑,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 [12]寿命约为25—30年。<br></div><div>一头牦牛的价值通常在1万至3万元人民币之间。<br></div><div>虔诚的藏民会把牦牛卖了,捐献给寺庙。西藏的社保、医保现在都很好了,也不一定要储蓄很多钱?</div> 又破费了,买了一些义乌的产品。 与老板合影。 <p class="ql-block">手串,据说是义乌的小商品</p> 大巴回拉萨。 这个是地热发电站。导游忽悠我们去泡温泉。大伙都不敢,怕高反?就开车回到拉萨了。 羊八井热泉,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约90公里处的当雄县的念青唐古拉山下,这里是海拔4300米的一片开阔盆地。<br>羊八井热泉,附近山峰连绵起伏,终年冰封雪盖,在银光闪闪的冰川间,似乎空气都会冻结,但在盆地中间,温度高达92℃的热泉,因为从地热传输过来的热量传递过来给水。水花四溅,蒸汽灼人。 第三天,去羊卓雍错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和浪卡子县,307省道羊湖景区旁,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div>羊卓雍措是由于约亿年前冰川泥石流,阻塞河道而形成的, 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湖泊,湖水面积638平方千米, 湖面海拔4441米,平均深度约23.6米,蓄水量约16立方千米, 湖岸线250千米。</div> 盘山公路去羊卓雍错。 羊卓雍措湖是低浓度咸水湖,湖中浮游生物很多,鱼饵丰富,水中盛产细鳞鱼、高原鲤等各种鱼类。<div>每到夏天,鱼群便由深水游到浅水区觅食、产卵,几乎徒手就可捞到,再加上藏民不吃鱼,所以这里便成了鱼类的天堂。鱼类蕴藏量高达惊人的达8亿多公斤。</div><div>羊卓雍措圣湖的水清澈见底,所以这个“鱼库”的鱼都能肉眼看见</div> 我在西藏,不涂防嗮霜,8个整天,晒太阳,紫外线非常强烈,但仅仅变黑了一些。回到上海也不会脱皮啥的,就慢慢恢复白皙了。所以呢,我不怕太阳晒。<div>越是涂油,偶然晒一晒,就“烧伤”了。还有女孩,出门全副武装,脸和手都包起来,可能会缺少维生素D。</div><div>当然,各人的活法不同,不能强求大家都像农民伯伯那样。</div> 去冰川啦。第一次看到冰川。 乃钦康桑雪山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317省道旁,海拔7191米<div>这是俺这一辈子登上的最高峰。就一刻钟,大伙都有点高反了,就回到大巴了。</div><div>由于高寒,山体顶部尖锥突兀,常年终日白云缭绕,飘撒粒雪,终年累积、压实,形成了厚达20—100米的冰层,冰层受本身重力影响,缓慢移动发育成了多条冰川。卡若拉冰川就在乃钦康桑雪山下,位于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就在公路边上,雪白的冰川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div><div>卡若拉冰川的融水,就是雅江上游重要支流年楚河的东部源头。</div><div>由于气候变暖,卡若拉冰川,正在慢慢后退(向上退缩)。</div><div>据导游说,她几年前带团时,冰川还在山脚下,现已在山腰了。</div><div>看来用不了多少年,我们就见不到这美丽的冰川了...<br></div> 从冰川上面小心翼翼下来。 日喀则市江孜县宗山古堡前,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庄严矗立在雪山和蓝天之间。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军民在江孜以宗山古堡为中心与英军展开了殊死斗争,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从此,人们称江孜为“英雄城”。<div>1904年,1400余名藏族军民,在曲美辛古(今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堆纳乡)阻击入侵的英军。</div><div>英军包围了藏军,以马克西姆机枪、火炮……,对准了处在近距离内的藏军,以密集的火力射击。</div><div>在枪林弹雨之中,藏军拿起刀、矛、土枪、“乌尔朵”,勇敢地冲向入侵的英国敌人。</div><div>最终,藏军牺牲1400余人,英军伤亡13人。</div><div>英军随后又将乃宁寺(今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内)洗劫一空,放火烧毁。</div><div>在西藏地方政府拒绝接受撤军后,英军向江孜发起了攻击。一部分来不及突围的藏军,与敌人徒手搏斗,未及撤出的藏军,从悬崖上纵身跳下殉国.<br></div><div>下图是位于日喀则市的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div><div>天气不好,比较远,拍糊了。<br></div> 江孜抗英遗址宗山古堡位于江孜古城中心,是西藏军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红河谷》中,藏族军民坚守古堡,与英军展开血战。女主人公丹珠,被俘后趁英军不备引爆英军弹药,格桑则拒绝投降,用打火机点燃火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结束了这一场侵略战争。<div>而在真实历史中,坚守宗山两个昼夜、未撤离的500多名勇士,在弹尽粮绝情况下宁死不屈,跳崖殉国。<br>下图是在江孜宗山古堡的跳崖英雄纪念碑。</div> 大巴向日喀则前进。 扎什伦布寺(藏语:bkra-shis lhun-po,英语:Tashilhunpo Monastery),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div>位于日喀则市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山”,始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其后多有扩建修缮。</div> 扎什伦布寺与拉萨的“三大寺”——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 <div>1961年,扎什伦布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1982年,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请示中央修一座合葬灵塔祀殿,中央批准,并拨巨款。<br>1984年4月,灵塔祀殿开工。<br>1985年,扎什伦布寺举行了第三次更换袈裟的仪式。<br>1988年12月,灵塔祀殿竣工。<br>1990年9月20日,灵塔祀殿正式奠基动工。 <br>1993年,十世班禅大师的灵塔及祀殿落成开光,中央政府拨巨款。<br>2008年4月,国家和西 藏自 治 区,投入1.18亿元,对扎寺主体殿堂进行大规模维修。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政令中心,其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将宗教特点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整个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僧侣房舍57间,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间,房舍鳞次栉比。扎什伦布寺依山势而建,在其四周筑有宫墙,蜿蜒曲折的宫墙与其庄严的庙宇,一同构成扎什伦布寺的神圣之源。<div>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佛教殿宇随山势次第衔接,主体随从错落有致,体现和谐对称。</div> 在扎什伦布寺中,大经堂是与寺庙共生的最早建筑之一,是整个寺院僧人打坐诵经的主要场所。<div>整个大殿面积达到600多平方米,大经堂内壁四周,在墙壁上掏凿出上千壁龛,内部供奉如来佛祖,天王罗汉、各种飞天神女、菩萨造像。</div><div>整座大殿内部矗立着48根红木圆柱,托举着巨大的房梁,房梁上垂挂着道道经幡随风徐徐飘动。</div><div>大殿正中供奉着班禅在此讲经解惑时的宝座,数百年间一直在此停留。</div><div>在大经堂左侧,有一尊11米高的弥勒佛像坐卧其中。</div><div>在大佛殿右侧,供奉着两米多高铜制白度母佛像。大佛堂内部地面以雪山特有的片岩铺就。</div><div>大经堂与大佛殿屋顶以传统藏式宫殿形式设计,从中掺杂了中原宫殿飞檐斗拱特征,屋顶瓦片以闪亮的金黄色鎏金覆盖;</div> 僧侣的鞋子。 寺庙的窗户 强巴佛殿,是扎什伦布寺里比较宏大的殿宇建筑,因殿内有一尊高近30米的强巴大铜佛而著称。强巴佛殿上下分为莲花殿、胸部殿、面部殿和冠部殿五层,从大殿攀登到顶层,共有木梯105阶。<div>整个建筑墙体以条石垒砌而成,条石之间搭配协调缝隙紧密,底部面积862米,随着层数而逐渐收拢。</div><div>底下两层楼面内有回廊环绕,每层的四角各铸有铜狮一尊,整体硕大,威武雄壮有力。</div> 灵塔 离开扎什伦布寺,去林芝的半路,在这里吃午饭。 继续前进。 雅江的上游。水量比较小。 巨型唐卡。 看唐卡制作。没有人买,太贵了。 看藏獒养殖场。我怕死了。 到林芝了。如果当时签合同的时候,加上船游雅鲁藏布江也是可以的,就是有点危险。但这年代,墨脱公路还没有开通,雅江的旅游就到林芝市区算是走到最南面的,距离中印边境,还有大几十公里?距离雅鲁藏布江大转弯,近在咫尺了。但没有预定观看雅江大转弯,很遗憾? 林芝的世界巨柏王。 林芝的柏树王公园。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太昭古城原名“江达”,唐代已为西藏重要城镇,元朝设立驿站,清末(19世纪末)清政府在此设“太昭宗”(县级行政机构),成为西藏与内地交流的核心枢纽。其名称源于清朝四川将军赵尔丰奉“太后昭书”返回内地的历史事件。<br>交通与贸易地位<br>作为进藏四条古道(青藏西道、中道、东道、川藏驿道)中三条的必经之地,太昭古城是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的交汇点,商贾云集,藏、汉、回及尼泊尔商人曾在此交易,被誉为“清末西藏经济、文化、交通重镇”。<br>地理位置:位于拉萨至林芝的318国道左侧,距拉萨约200公里,地处尼洋河畔,群山环抱,风景壮丽。<br>建筑风格:融合藏、汉、回等多民族元素,保留明清民居、寺庙、宗政府、马帮驿站等遗迹,如标志性的古城门楼、藏式寺庙及古桥遗址。<br>历史遗迹:<br>小八角街:清末繁华商业街的遗存。<br>茶马古道:保存完好的古商道,与川藏公路隔河相望。<br>藏王避雨石、清军古墓群、十八军桥遗址:见证从吐蕃王朝到近代的军事与民族交融历史。<br>2023年,太昭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设立全区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凸显其作为民族交流史缩影的意义。 太昭古城航拍图<div>70年前,这个地方的群众帮助进藏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开启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历史。</div><div>现在太昭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续写守望相助的厚重历史,再传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佳话。<br></div> 与太昭古城的村民合影 看林芝太昭古城的歌舞表演。 拉不开。 太昭村隶属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江达镇,现有101户445人。 香猪过来了,俺还是有点害怕。但中午吃了你的香猪肉了。 与太昭古城小朋友合影。 松赞干布出生地。 松赞干布家乡。 米拉山口的海拔高度为5013米,是拉萨市与林芝市的分界山口,也是川藏线上的重要地理标志。 最后一个五千米。明天就回到3800米的拉萨了 西藏海拔高度一览表 继续向拉萨前进。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面的江面的巨石。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下辖行政村,<br>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尼洋河畔,318国道旁,西距县城5公里。<br>阿沛村,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故里。 1910年2月,在西藏拉萨一个有蒙古族血统的贵族霍尔康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阿旺晋美。<div>襁褓中的阿旺晋美被母亲带到她在墨竹工卡县的加玛庄园抚养。阿旺晋美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玩友全是农奴子女。童年时的阿旺晋美在拉萨一家私塾学习藏文。<br>14岁时,拜在格西喜饶嘉措门下,学习文法、诗学、历史和哲学。</div><div>3年后,又拜三岩地区红教活佛大苍为师,修习佛学经典。</div><div>1951年他作为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赴北京进行和平谈判途经西安,见到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格西喜饶嘉措大师时,大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以有你这样一个学生而高兴!”<br>17岁时,阿旺晋美回到加玛庄园。此时他已是一位心胸开阔、藏文水平较高,并有一定历史知识的青年,以庄园主少爷的身份,代替母亲管理庄园。<br>1935年,阿旺晋美与年方17岁、出生于贵族宇妥家的阿沛·才旦卓嘎结为伉俪。</div><div>婚后,他以阿沛家族继承人身份,向西藏噶 厦 政 府,申请出仕获准,正式承袭了阿沛名号,改名为阿沛·阿旺晋美,进入贵族官员行列。</div><div>他先后担任西藏地方政府昌都粮官、民事法官。1945年,35岁的阿沛被提升为孜本(审计官)。</div>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命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同时,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有关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div>阿沛是第一位站出来表示不同噶厦的主张。</div><div>他提出了两点意见:</div><div>一是西藏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问题只能由中央政府解决。因此,应派一个代表团去北京同中央政府商谈。</div><div>二是同解放军只能谈判不能打仗。<br>此后到1951年期间,他曾5次向达 赖 喇 嘛、摄 政和噶 厦,报告促请派代表同中央政府谈判。</div> 昌都解 放后,回到昌都的阿沛·阿旺晋美,受到了解 放 军的热情欢迎和优待。<div>阿沛和在昌都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员40人,两次联名签署报告,以亲身经历和对共产党解放西藏的方针政策的理解,说明解放军进军西藏是为了保卫国防,帮助西藏发展建设,敦请西藏地方政府指派代表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div><div>1951年2月,达 赖 喇 嘛 和噶 厦,任命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地方政府首席全权代表,和另外4位全权代表赴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br></div><div>从4月29日起,以阿沛为首席的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5人,同以李维汉为首席的,中 央 人 民 政 府 全 权 代 表4人,就和平解放西藏事宜进行谈判。最后双方代表在各项问题上完全达成了一致意见,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br></div> 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 藏 军 区成立时,中 央 任命阿沛·阿旺晋美为西 藏 军 区 第一副 司 令 员。<br>1954年,阿沛同西藏的其他代表一起,赴北 京出席了第 一届全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阿沛当选为国 防 委员会委 员。 1965年9月1至9日,西 藏自治 区第一届人 民 代 表大 会 第一次会议在新落成的拉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召开。<div>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 民 委 员 会 主 席。</div><div>2009年12月23日,阿沛·阿旺晋美,因病在北 京逝世,享年100岁。<br></div> 与阿沛村村民合影。 即将离开西藏了,与导游合影。 过江 没有到过墨脱,但也算是到过雅鲁藏布江了。 雅鲁藏布江下游航拍图。 去热带森林转一圈。 旅行社预先提醒,去雅鲁藏布江下游,必须带雨衣。 回到拉萨了。太阳能烧水(大气压较低,只能烧到89℃左右)<div>拉萨地区的大气压为0.66MPa,水的饱和蒸汽压为0.66MPa时的温度为88.5摄氏度.<br></div> 最后一晚,住在这里。行李无法扛到三楼,寄存在一楼保安室。把日用品拿到楼上房间。我走半层拐弯就休息一次,最后结果是好的。<div>住下来之后,两个人,摸黑去了小昭寺。</div> 小昭寺在弄堂里,有点害怕了(网络图),似乎有很多眼睛盯着我们,不敢拍。 <p class="ql-block">还好,有10个一组的P L A,穿着皮靴,全 副 武 装 巡 逻。我们走到底也关门了,就拍了几张照片,就赶快从弄堂里面撤退出来,人生地不熟,没有导游代领,不敢冒险……下图是网络图,对拍摄者表示感谢。</p> 一夜无话,早起,这个酒店包早餐,吃了,有出租车来接了(是旅行社出钱的),去拉萨机场,飞成都。 起飞了! 底下是横断山脉。我们飞成都。转机飞上海,结束美妙的西藏十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