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古渡寻踪:水乡与诗意的交相辉映

绿茶

<p class="ql-block">昵称:绿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534627</p> <p class="ql-block">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p><p class="ql-block">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这首短小精美的名词《长相思.汴水流》,是在当兵时首次读到的,由此我也才知道扬州有个瓜州古渡。后来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部电影后,对瓜州古渡的印象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当时就想,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探究竟。然一晃过去了几十年,一直没有机会成行。</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夏,我们正好回到扬州,五一期间,家人们商量到附近玩玩,我便说,到瓜州古渡去看看如何?大家都赞成,说这里还真没有去过呢。于是选了个好天气,大清早便从扬州市区出发,自驾约半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心念已久的瓜州古渡公园。</p> <p class="ql-block">  停好车,快步走向公园入口,古朴大气的门楼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门楼上“瓜州古渡公园”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侧楹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赫然在目,这两句出自陆游《书愤》的豪迈诗句,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生动的点明了瓜州古渡在历史上作为交通枢纽与军事要冲的重要地位。我们驻足凝视一会,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好奇,轻快地踏入这座承载千年传奇故事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  瓜洲古渡公园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其以千年古渡文化为核心,融合仿古建筑、扬派园林和现代休闲设施,被誉为“古渡明珠,江滨宝石”。</p><p class="ql-block"> 从渡口遗址注释、公园导览图及资料中得知,瓜洲古渡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在京口位置的长江段,江中暗沙日积月长,逐步露出水面,因形状如瓜,得名瓜洲。</p><p class="ql-block"> 唐代开元二十六年,润州刺史齐浣主持开凿伊娄河,连通扬子津,瓜洲成为江南江北的重要渡口。至隋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瓜洲是大运河入江的节点,地处七省咽喉,成为南北漕运、货运、商运的重要通道。这里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宋金、元明、明清对峙时,都是重要渡江之处。无数战争在此上演,如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焘南下,南宋时刘琦与金军完颜亮决战。</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瓜洲镇部分坍入长江,渡口冷落。1978年,扬州、镇江两市政府建轮渡,瓜洲再次繁荣。2005年润扬长江大桥建成,因瓜洲汽渡价格低、路程近,至今仍很繁忙。不过现在瓜州到镇江的汽渡轮船港口非古渡遗址公园处,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  进入公园,道路两边草木葱茏,绿树成荫,繁花点点,清新的草木香气随着微风萦绕鼻尖。在道路一侧,一弯池塘如明月般静卧,水面上蒲草青翠欲滴,细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谱写的绿色音符。池塘边,各色鲜花竞相盛开,粉的娇柔,红的艳丽,白的素雅,团团簇簇地依偎在蒲草旁,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这些勃勃盎然的生机与水光灵动的景色,使人倍感初夏时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回首张望,那便是小有名气的瓜洲节制闸。这座看似朴实无华的建筑,实则肩负着调节长江与古运河水位的重任。当古运河水位上涨时,节制闸便开启闸门,将多余的河水排入长江;而当长江水位过高时,它又能阻拦江水倒灌,守护着古运河的安宁。一旁的水文站如忠诚的卫士,时刻监测着水位、水流等数据,为这片水域的稳定默默坚守。它们虽没有亭台楼阁的雅致,却以实用的功能,成为瓜洲古渡不可或缺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道漫步,一座高塔映入眼帘,这座七层式砖混结构的银岭塔建筑,六角攒尖顶,建于20世纪80年代,集水、照明、园林景观功能于一体,古朴而庄重地矗立在园内,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塔下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与塔身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绕过银岭塔,便是飞檐翘角的望江南楼。它造型精巧,古色古香,与周围的草木相得益彰。登上楼台,凭栏远眺,园内景致尽收眼底,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笔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绝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从望江南楼台下来,沿着曲径漫步,园内楼台亭榭错落分布,水榭花池相映成趣。池塘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摆,不时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随后来到了“诗渡瓜洲文化展示长廊”。</p> <p class="ql-block">  廊内展示着李白、张若虚、白居易、王安石、陆游等等众多文人墨客途经瓜洲时留下的诗词佳作。每一首诗词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或抒发思乡之情,或感慨人生际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诗廊之中,诗词曲赋被精心雕刻在长廊墙壁与路边花岗岩石上,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与优美诗句相互辉映。尤其是“一水亭”内展示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来朗朗上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这座洗心堂建造在诗渡亭廊边,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洗心”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意在让人摒弃杂念,净化心灵,回归本真。</p><p class="ql-block"> 我琢磨,公园设计师是想让游客们通过在园子里的观光游览和休憩冥想,于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片宁静,洗去心灵的尘埃,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同时还可沉浸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古代诗词意境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可谓良苦用心啊。</p> <p class="ql-block">  在诗廊尽头,建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沉箱亭及人物雕塑。八根廊柱撑起八角飞檐穹顶,亭内石碑刻着“沉箱亭”三个篆字,背面详述杜十娘的故事。亭前杜十娘的汉白玉雕像亭亭玉立,面容纯净却难掩哀怨与决绝,让人不禁回想起民间流传故事中那段凄美的爱情悲剧:</p><p class="ql-block"> 明朝万历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追求真爱,将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却遭其背叛转卖。绝望之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纵身跃入滚滚长江。她的刚烈与深情,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震撼人心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来到古渡口,抬头看合江口(江天胜境)牌楼。一幅“渡头纵目气贯江淮,浊浪排空势吞吴越”的楹联气势磅礴,令人豪情顿生。</p><p class="ql-block"> 踏着斑驳的石阶缓缓走下江滩,浅流漫过脚踝时,江边浑圆的卵石在趾间游走,像是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盛景。遥想当年,自清代中期起,这里是何等的风光,当年的合江口,桅杆如林遮天蔽日,满载漕粮的舳舻首尾相接,号子声与桨橹声昼夜不息。南来北往的商船共同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繁华长卷。</p><p class="ql-block"> 唐代高僧鉴真曾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均在此泊舟登岸。御舟的朱漆龙头曾劈开这方江面,岸上百姓跪迎圣驾的山呼,与远处寺庙的晨钟暮鼓交织成河,至今仍在岁月深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沿合江口(江天胜境)楼牌反向拾级而上,一座斜卧的石刻映入眼帘,栩栩如生的巨龙在搏击风浪,仿佛在守护着这一方风水宝地。古朴庄重的“瓜洲古渡”碑,静静伫立着,见证了古渡的兴衰变迁。</p><p class="ql-block"> 坡顶上的这座观潮亭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三重檐五角攒尖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登上观潮亭,视野豁然开朗,长江与伊娄河交汇的壮阔景象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江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远处江面波光粼粼,船只往来如织,千年古渡的沧桑与现代文明的繁华在此刻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  从观潮亭后坡往下走,小径被松柏环绕,郁郁葱葱,宛如一丛丛翠绿秀丽的小山峰,有的树冠被修剪成高低起伏、大小各异的圆球,圆润的绿意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亮泽。清灰色的假山凸显在翠绿盎然中,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绿意从石缝间漫出来,与修剪齐整的树冠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又回到绿树绵延的大道上了,楼台飞檐挑着流云,雕花窗棂将天光剪成碎玉,风掠过檐下铜铃,叮咚声混着草木清香,将脚步染得缠绵,仿佛每一步都沉醉在岁月酿就的诗情画意里,连黛瓦缝隙里漏下的阳光,都带着古渡千年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园内景致,我们步出公园南门来到北园,又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彤云阁。这座重新建造的楼阁尽显官式建筑之庄重大气,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旁边竖立清代王豫书写的《彤云阁记》石刻,因时间关系,没有再仔细看读。</p> <p class="ql-block">  在公园里一边游览,一边欣赏,不知不觉,竟然溜达了三个多小时,该看的基本都看了,这次瓜洲古渡之行算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此次邂逅,不仅领略了江南园林的秀美风光,更沉浸于浓厚的历史文化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诗一词,都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故事,令人流年忘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