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大庙,又称南岳大庙,是衡阳市衡山脚下名闻天下的宗教建筑群,被誉为“江南第一庙”或“南国故宫”。它最鲜明的特点是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一,南方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衡山大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最终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李元度主持重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正殿名圣帝殿,为南岳庙第七进建筑,建筑面积1877平方米。 殿前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17级石阶上,石阶嵌有汉白玉游龙浮雕,正殿高7.2丈,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饰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人物,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雕刻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大殿台阶四周,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有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 衡山大庙建筑群占地约9.8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圣帝殿)、寝宫和北后门等。正殿高24米,七间,建筑面积1877平方米,重檐斗拱歇山顶式,有石柱72根,象征南岳72峰。庙内同时供奉道教、佛教与儒家神祇,形成“三教并祀”独特格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绝无仅有。 信众认为虔诚的焚香和礼拜可以感应神灵回应,尤其远道而来的香客被认为更易得。大庙是祈福求愿的热门之地,如求子、升官、发财、长寿等名闻利养,民间传说南岳圣帝曾在此留下“此地灵气十足”的记载,进一步强化了其神性。 衡山大庙每年在重要的佛教日子都有盛大的庙会,香火旺盛,吸引来自湖南、广东、港澳、东南亚和日本的朝拜者。 <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建筑宏伟,前临寿涧水,后枕赤帝峰,环境优美,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p> 财神殿主祀“正财神赵公明”,并供奉“文财神陶朱公”、“武财神关圣帝君”、“中财神周伯通”、“偏财神姚少司”等,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财神殿香火非常鼎盛,极符合中国人发财致富的心理。 “南岳”一词始于春秋战国,《周礼•虞书》云“(舜)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以南岳称谓衡山,最早见诸文字是汉初《尔雅》,其《释山》篇有“江南衡”之说,意指江南衡山,后《尚书•大传》中解《虞书》云:“南岳,衡山”。 祝融殿在衡山祝融峰上,是南岳衡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祝融殿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纪念火神祝融而建。殿宇全部用花岗岩石砌成,屋顶覆盖加锡铁瓦,其中保存有数十块宋代铸造的铁瓦,历经千年仍光洁不锈。祝融殿俗称“老圣殿”,是南岳最高的殿宇建筑。祝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配殿采用单檐歇山顶,布局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殿内设有象征南岳衡山峰的72根石柱,以及钟鼓楼用于举行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祝融峰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海拔约1290米,因传说上古祝融氏葬于此而得名。祝融峰顶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如雷池、风穴等,游客登顶之余也能欣赏到南岳的奇峰异石和风波缥缈的云海日出。 衡山缆车是一种大型厢式缆车,每车可容50人,运行时间6分20秒。缆车视野开阔,可以俯瞰衡山的壮丽景色,如云雾缭绕的山峰、奇松怪石等。但有游客说缆车玻璃较脏,车厢拥挤,体验感不如预期。 忠烈祠是1938年蒋介石修建的,是中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忠烈祠建筑风格仿照南京中山陵,庄严肃穆,建筑群包括牌坊、“七七”纪念塔、纪念堂、纪念亭和享堂,其中“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一大四小炮弹直指蓝天,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忠烈祠是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也是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忠烈祠修建工程开始于1939年,落成于1943年,是原国民政府在大陆唯一一处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大型烈士陵园。忠烈祠在历史上曾遭受破坏,1983年起重新获得有效保护,修复了各主要建筑及部分墓地。 忠烈祠占地200亩,共有37军60师、70军19师等集体墓葬7座,以及胡鹤云、郑作民等将军个人墓葬10座,这些墓葬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气象肃穆,隐现英烈之忠魂。 忠烈祠里的的著名将领很多,如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等。在此,最值得一提的是衡阳保卫战总指挥方先觉。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兵分三路直指衡阳。方先觉临危受命,代理第10军军长指挥衡阳保卫战,率领1.8万名官兵坚守衡阳47天,保卫战中方先觉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采用“三不打”保护部队,坚持抵抗,直到弹尽粮绝。衡阳保卫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惨烈的战斗之一,日军虽然摧毁了城池,但最终失败了。战后他逃出日军势力范围,抵达重庆,受到热烈欢迎。1949年,方先觉离开大陆前往中国台湾省,1983年在台湾省病逝。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在长沙市岳麓山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原有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创立。书院自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始终坚守教育使命,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南宋时期,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讲学论道,留下了“朱张会讲”千古佳话,推动了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明清时期,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等杰出人才均出自岳麓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意是说楚地的人才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岳麓书院院长袁名曜所出,下联是当时书院学生张中阶所对,两句话分别出自《左传》和《论语》。 岳麓书院文化深湛、内涵丰富,“实事求是”校训由宾步程于1917年题写,强调“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精神,对书院办学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其“实事求是”的校训延续至今。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高度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集中了儒家文化、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爱晚亭在岳麓山清风峡中,与北京陶然亭、滁州醉翁亭、杭州湖心亭并称四大名亭。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湖广总督毕沅1795年游览时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将亭名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通高12米,亭顶为重檐四披攒尖顶,覆绿色琉璃筒瓦,外檐柱由整条花岗石加工,内为丹漆花岗岩石圆立柱。 站在爱晚亭上,俯瞰湘江美景,一片宁静和谐。由自然的秀美,是否产生“逝者如斯“之感。 韶山冲的“冲”是湘方言对山区平地的称呼,通常指丘陵地带的平地地貌。相传上古时期舜帝南巡,曾在韶山奏《韶乐》,引来凤凰来朝,因此得名“韶山”。韶山冲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水高妙。 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冲上屋场,是一栋典型的湖南民居,周围环境优美,荷花盛开。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对他后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之间的冲突是成长的必需,1906年,毛泽东在宴会上因不愿招待客人被父亲责骂“懒惰无用”,毛泽东当场反驳并威胁要跳下池塘。这一事件成为毛泽东反抗父亲权威的标志性时刻,也让他意识到,只有坚决反抗才能保护自己的权益。16岁时,毛顺生为他张罗了一门亲事,但毛泽东始终不接受,进一步激化了父子矛盾。此外,毛顺生对毛泽东的管教方式粗暴,甚至拳打脚踢,导致毛泽东多次离家出走。正应后来那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韶山冲土菜,又咸又辣,滋味一般,不像传说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