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在荒芜中寻得教育的光

Haru

<p class="ql-block">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只觉文字优美,情感深沉,却未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厚重。如今,身为教师,再次翻开这本书,那些曾经似懂非懂的语句,却如同一束束穿透迷雾的光,照亮了我对生命、对教育的新认知。在书中,史铁生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地坛中的沉思与感悟,而这些感悟,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的诸多真谛。</p> <p class="ql-block">一、荒芜中的宁静与坚守:教育需要的平和心境</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呈现出一种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在这荒芜之中,史铁生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他每日来到地坛,坐在那古老的树下,看太阳的光影移动,听鸟儿的啼鸣,感受四季的更迭。这份宁静,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反思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片"地坛",在教育的喧嚣与繁华中,寻得内心的宁静。教育,不是一场喧嚣的追逐,而是一场宁静的守望。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潮水般涌来。教师很容易在这股浪潮中迷失方向,被各种外在的评价标准所左右,陷入焦虑与浮躁之中。我们或许会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排名,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成长需求;或许会忙于应付各种教学任务和检查,而忘记了教育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像史铁生在地坛中一样,在教育的这片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变化。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被功利的目标所驱使,用平和的心境去对待教育中的每一个挑战与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二、生命的苦难与希望:给予学生面对挫折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迷茫之中。他曾无数次地思考,为什么是自己遭遇这样的不幸,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在与地坛的对话中,他逐渐领悟到,生命中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正是这些苦难,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自己。他在荒芜的地坛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于是,他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生活,用写作来诠释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学习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家庭的变故等等,都可能让他们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力量,然后传递给学生。</p> <p class="ql-block">三、与地坛对话:教育是一场心灵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史铁生在地坛中,与地坛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对话。他从地坛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种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让他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这样的心灵交流。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兴趣和需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p> <p class="ql-block">  再次合上《我与地坛》,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不仅仅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更是对教育的一种启示。它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充满爱与责任的旅程,需要我们在荒芜中坚守,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用爱与包容去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带着从《我与地坛》中汲取的智慧与力量,坚定地走下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