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传奇史话1-3丨爱琴海特洛依木马

叶老师

<p class="ql-block"><b>题注:将正在撰写的《世界文字传奇史话》之《序篇:寻找文字的旅程》第三章 爱琴海特洛伊木马,发一美篇以飨读者。</b></p> 序篇:寻找文字的旅程 第三章  爱琴海特洛伊木马. 爱琴海文明又称古希腊文明,是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之一。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希腊爱琴海文明</h5> 根据这张古代希腊地图的指引,我们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出发,越过达达尼尔海峡,来到了爱琴海东部的特洛伊古城,站在特洛伊古城由后人仿制的巨大木马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洛伊木马,作者摄于土耳其特洛伊古城</h5> 特洛伊和木马计的故事,出自于文学作品《荷马史诗》。伟大的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边走边吟,创作了这部长篇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并且开创了一个史称的“荷马时代”。历时十年的特洛伊之战就是史诗宏大叙事的核心部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国画家勒卢瓦尔《行吟诗人荷马》</h5> 荷马笔下的特洛伊之战,史诗以希腊神话人物拉开序幕。伟大的“众神之王”宙斯举办宴会,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埃里斯。埃里斯采来一只金苹果,写上“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并扔在宴会餐桌上。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以及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争相认为,只有自己才配得上这个称号。宙斯拒绝裁判。三大女神于是带着金苹果来到伊达山,找特洛伊国王的英俊儿子帕里斯作裁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巴达王与王后海伦,电影特洛伊木马</h5> 而后,传说中的古代王国各路英雄豪杰纷纷登台,被荷马记录在他的“历史文献”里:帕里斯把最美女神的称号裁决给了维纳斯,因为她许诺让帕里斯得到人世间第一美女。不久,受维纳斯唆使,帕里斯到希腊城邦斯巴达访问,与斯巴达王的王后、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一见钟情。海伦为了爱情跟着帕里斯“私奔”,偷偷乘船回到了特洛伊。斯巴达王闻讯大怒,急忙向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求助。阿伽门农连夜召集当年起誓的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由英雄阿喀琉斯担任联军统帅,浩浩荡荡地跨过狮子门,带领2000艘战舰横渡爱琴海,发兵征讨特洛伊。爱琴海成了名副其实的爱情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大利画家提埃波罗《特洛伊木马的游行》</h5> 后半段“木马屠城”的故事,在好莱坞大片中已经被表演得淋漓尽致:希腊联军和特洛伊军队打得难解难分,战争持续了整整10年。最后,希腊人佯装失败,乘船退到海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欣喜若狂,将木马作为战利品运回城庆祝胜利。深夜,藏在木马肚子里的希腊人纷纷跳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希腊军队如同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古城顿时被烧成灰烬,夷为平地。希腊重新得到了海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钻进木马的肚子里,作者摄于特洛伊古城</h5> 听荷马讲完故事,他留下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是“历史文献”)《荷马史诗》是文学与历史的混合体,很有点像中国明代作家许仲琳撰写的《封神演义》。我们不能够分辨,姜子牙究竟是历史典籍中的西周太师,还是封神榜中神通广大的老神仙。就像我们不知道特洛伊之战究竟是神仙打架,还是古代爱琴海亚欧国家之间的十年战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施里曼与他的纪念邮票</h5> 然而,德国人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对荷马所说一切都坚信不疑。 施里曼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有历史学者说他开创了现代考古学的先河,誉为“现代考古之父”。而有考古学家则认为他是个探险寻宝的文物贩子。无论怎么说,1822年出生于贫寒牧师家庭的施里曼,从小就痴迷《荷马史诗》,认定特洛伊木马不是神话而是真事,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找到它。 到了四五十岁,施里曼靠贩卖军火起家成了百万富翁,始终念念不忘他的童年梦。他凭借过人的语言天赋学会了古希腊文,手握《荷马史诗》走遍了土耳其西北,寻找符合书中描写特洛伊的地点。1871年,终于在希萨利克(意即碉堡之地)的古老山丘开始了发掘,写下了19世纪考古学最惊人的一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洛伊遗址挖掘现场,作者摄于土耳其</h5> 以现代考古学家的观点,施里曼的挖掘当属“野蛮施工”。他让工人挖了一条深约14米的巨大壕沟(至今仍被叫做“施里曼大沟” ),在遗址中心划出了一道巨型伤口。好在他真了挖出了“特洛伊古城”,从上至下、从近期到远古,一共有九座之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座特洛伊古城示意</h5> 面对层层堆叠的古城遗址,施里曼没有挖出任何文字证据,匆匆认定倒数第二层就是特洛伊,据说那里有《荷马史诗》中写到的巨大城门“悉安门”。同时,他在一口铜锅中找到了大量的金银宝藏,包括两顶王冠、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施里曼喜极而泣,以他年轻的希腊妻子索菲亚作为模特,将其中的金首饰佩戴整齐后拍照留影。金首饰被命名为“海伦首饰”,这张照片也成了考古学最重要的标志性形象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考古学重要标志:海伦首饰</h5> 施里曼的发掘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有史学家甚至评价说:特洛伊城的发现,其意义和价值并不逊色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可惜,后来经过碳14测年,施里曼找到的这些文物要比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早了1000多年。多数考古学家认为,遗址的第七座城市才可能是特洛伊战争摧毁的那一座,但是也没有任何文字证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乘船渡过爱琴海,作者摄于土耳其</h5> 即使在当年,特洛伊探宝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施里曼把他的触角伸向了特洛伊对岸的古希腊迈锡尼、被《荷马史诗》赞为“铺满黄金的地方”,试图去寻找荷马提到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 希腊的迈锡尼文明比人们熟知的雅典文明早了1000多年,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被他们入侵的克里特岛人的影响,因此迈锡尼文明可以叫做克里特迈锡尼文明,也可以称为爱琴海文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腊迈锡尼狮子门</h5> 迈锡尼国王中最有成就的就是那位发动特洛伊战争,号称“王中之王”的阿伽门农,若找到了阿伽门农的陵墓就可能了结这件特洛伊“公案”。阿伽门农居住城堡的著名入口狮子门两侧都是坚固的石墙,两根稳健的石柱承载着笨重的略成弓形的石制横梁,横梁上面是巨石砌成的拱门,当中恰好嵌入一块三角形巨石,两只对称的狮子一左一右,用前足踏立在祭坛上,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霜。 1872年,施里曼在狮子门附近挖了几个深坑,找到了一个精美的金面具,便深信不疑地认为他“看到了阿伽门农的脸”,虽然没有找到任何文字,无法证明他挖到的就是阿伽门农。他后来又在这附近找到了约800公斤价值连城的黄金制品,但经测年技术鉴定,这些物品也比特洛伊战争要早三四百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面具:阿伽门农的脸</h5> 1890年,施里曼满怀遗憾去了天堂。十年之后,同样熟读《荷马史诗》的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Arthur Evans)在迈锡尼对岸的克里特岛继续着施里曼开创的考古发掘,试图发掘到地下埋藏的文字,去印证《荷马史诗》这部“历史文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h5> 克里特岛是希腊第一大岛,被称为爱琴海最南面的皇冠。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荷马曾经说过:“有个地方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有90座城镇,众城中最大的叫做克罗索斯,米诺斯王从9岁便开始治理那个地方。”施里曼曾渴望以发掘克里特岛为自己的一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可惜没能实现梦想。 <p class="ql-block">伊文斯从施里曼看中的地方挖下了第一铲,第一天就挖出了墙和工艺品。不到一个月时间,伊文斯便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遗址重现在世人的眼前。</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诺斯王宫遗址</h5> 更令人惊讶的是,整整36年的艰难发掘,伊文斯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约3000 块不同类型的文字泥板和印章,他将其转录和整理,并以《米诺斯的文字》(Scripta Minoa)为名出版。伊文斯认为这些文字是三种不同的文字系统,并根据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克里特象形文字、线形文字A和线形文字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线形文字B泥板</h5> 只是在当年,伊文斯在文字破译上的运气好不到哪儿去,他遭遇的是克里特线形文字的“迷宫”。虽然他发现了线形文字B可能用来书写希腊语,但他根本无法释读。至于克里特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直到2024年也没有被令人信服地破译,甚至连其语言群也未被确定,仍然代表着古文字破译史上未能摘取的“圣杯”。 最终破解线形文字B的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从小学习和掌握了瑞士语、德语、法语、波兰语等十几种语言,后来又自学了拉丁语和古希腊语。1936 年,伊文斯在伦敦皇家学院所在地举办了克里特岛考古学展览。14岁的文特里斯也在场,他清楚地记得85岁高龄、拄着一根棍子的伊文斯。文特里斯从伊文斯那里得知线形文字B尚未破译,当即下决心自己去完成破译的使命。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国建筑师迈克尔•文特里斯</h5> 文特里斯建立了一系列的表格,将泥板上的线形文字B字符与辅音和元音联系起来。1952年的某个清晨,文特里斯正在比较所有的文字泥板的时候,他注意到某些符号组只出现在克里特岛的文本里。他灵光闪现地猜测,这些符号代表的是岛上的地名,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借助他已经破译的符号,文特里斯很快解锁了大部分文本,发现其底层语言实际上是希腊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特里斯与线形文字B</h5> <p class="ql-block">传奇写到此处,已经可以解答《荷马史诗》讲的故事是否真实?文特里斯根据线形文字B的字符发音,用希腊语读出其中的单词和句子。泥板文字恰好提到宙斯、赫拉、阿尔忒弥斯等荷马笔下的“打架神仙”,似乎在向人们暗示,记录特洛伊战争的文字可能就藏在迈锡尼王宫的“木马”里。非考古学家的文特里斯,其学术成就也被誉为“希腊考古学的顶峰”。虽然还无法证实《荷马史诗》所说的历史事件,<b>但它保留了青铜时代晚期的某些历史片段,把爱琴海希腊文明的信史定位在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所说的“约公元前1700年”。</b></p> “文字托起文明”的最后,我们将探究的目的地返回到中国,讲一讲甲骨文解锁殷商信史的故事,看中国文字是如何让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1000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ho3l76" target="_blank">世界文字传奇史话0-2:文字托起古代文明</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da7obc"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界文字传奇史话0-4:甲骨解锁殷商信史</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kdn51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世界文字传奇史话0-5:楔形象形文字寻踪</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lc1ae4"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世界文字传奇史话0-6:甲骨碰撞字母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euodw0" target="_blank">世界文字传奇史话0-1:教育与文字的滥觞</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