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年间略阳县青泥河石梯子古道重修工程考论

強 怀

<p class="ql-block"> 摘 要</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23日晚,我突然接到网友“家在江镇”打来的电话,兴奋地告知在石梯子沟发现了摩崖石刻。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我内心激动不已,脑海中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这会不会与神秘的青泥岭有关?带着这份期待与好奇,第二天一早,我便带人赶赴现场实地考察。然而,经仔细辨认,这其实是一块刻于清嘉庆十一年的修路碑。虽然并非预期中的青泥岭线索,但碑文详细记载的内容,却从侧面有力地印证了青泥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原碑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兹略邑西百余里梯子岩,虽山径,路通名区,往来不绝。但以水石塞道,而不便车马之行,过者触目心伤。是以众议会首,化动一方,而出资相助者指不胜数。不日功成告峻。众览昔者为险阻之区,今为坦夷之路,不论人马举可行走,一时之盛事。而诸公阴骘之功在也。余本仓泉人也,现今授生于兹,既不能出资以助众人,又岂肯掩人善没人德乎?是以为序。任大七 任一□ ” </p><p class="ql-block"> 嘉庆年岁次乙丑八月榖旦郭蒙孔专题并书</p> <p class="ql-block">  本论文以清嘉庆十一年略阳县青泥河石梯子古道重修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修道路碑记》等原始文献的解读,系统梳理古道重修的历史背景、工程组织与实施过程,探讨其在区域交通、经济发展及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此次古道重修不仅体现了地方乡绅与民众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动作为,也反映出清代陕南山区交通建设的技术特点和社会动员能力,为研究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一、引言 </p><p class="ql-block"> 略阳县地处秦巴山脉与汉水流域的交汇地带,是古代蜀道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青泥河石梯子古道作为连接陕甘与巴蜀的重要通道,自秦汉时期便承担着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的重任。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因山洪暴发,古道严重损毁,地方乡绅与民众自发组织重修工程,使这条“川陕咽喉”重获生机。本文以《重修道路碑记》为核心史料,结合地方志与清代交通史研究成果,深入剖析此次古道重修事件的历史脉络与社会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古道重修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2.1 青泥河古道的交通地位 </p><p class="ql-block"> 青泥河古道是金牛道的支线,北接秦陇,南连蜀地,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叹。据《略阳县志》记载,该道“五里一栈,十里一驿”,沿途设有多个交通节点,是官商往来、物资转运的必经之路。清代康乾盛世后,川陕贸易繁荣,茶叶、盐铁、丝绸等商品通过此道流通,进一步凸显其经济价值。 </p><p class="ql-block">2.2 山洪灾害与交通危机 </p><p class="ql-block"> 嘉庆十一年夏秋之交,陕南地区连降暴雨,青泥河水位暴涨,引发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石梯子古道“水石塞道”,原有栈道、石阶尽毁,车马无法通行。《重修道路碑记》</p> <p class="ql-block">  描述:“山径壅塞,往来者触目心伤”,可见灾情之严重。此次灾害不仅阻断了区域交通,更导致物价波动,影响地方民生与商贸秩序。 </p><p class="ql-block">三、重修工程的组织与实施</p><p class="ql-block"> 3.1 地方精英的动员与协调</p><p class="ql-block"> 古道重修的核心力量来自地方乡绅阶层。碑文中记载的“众议会首”,即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士人、商人组成的民间议事团体。他们通过“化动一方”,发起募捐活动,号召民众捐资出力。这种以乡绅为核心的民间组织模式,体现了清代基层社会“官督民办”的治理特点。 </p><p class="ql-block">3.2 资金募集与工程分工 </p><p class="ql-block"> 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捐助,“出资相助者指不胜数”,反映出地方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认同。除资金支持外,乡民还义务参与石料开采、道路修筑等工作。碑文虽未详述工程技术细节,但根据石砭道、石阶、栈道孔遗迹推测,施工中可能采用了“凿山为道、架木为梁”的传统工艺,体现了清代山区道路修筑的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3.3 工程周期与成果</p><p class="ql-block"> 从碑文“不日功成告峻”的记载来看,此次重修工程耗时较短,效率颇高。完工后的古道“今为坦夷之路,不论人马举可行走”,恢复了交通功能。新发现的2米长石砭道及10余处石阶遗迹,进一步印证了工程的规模与质量。 </p><p class="ql-block">四、重修古道的社会影响 </p><p class="ql-block">4.1 区域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p><p class="ql-block"> 古道重修后,川陕商贸得以恢复,物资流通成本降低。过往商贾增多,带动了沿线驿站、客栈、商铺的繁荣。据《汉中府志》记载,略阳县在嘉庆年间的商税收入显著增长,侧面反映了交通改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4.2 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与治理模式</p><p class="ql-block"> 此次重修事件展现了清代基层社会的自治能力。乡绅阶层通过道德威望与组织能力,将分散的民众力量整合为公共事务的行动力,形成“民间主导、官民协作”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既减轻了官府的财政压力,又增强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 </p><p class="ql-block">4.3 文化与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 《重修道路碑记》作为珍贵的实物史料,不仅记录了工程过程,更蕴含着清代地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碑文作者任大七以“岂肯掩人善没人德”为初衷撰写序文,体现了民间对公益行为的推崇与传承意识。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 </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十一年略阳县青泥河石梯子古道的重修,是清代基层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维护区域交通的典型案例。此次工程不仅恢复了川陕交通动脉的功能,更彰显了地方精英与民众在公共事务中的主体作用。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它体现了清代“官民共治”模式的实践价值;从经济史角度看,它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而《重修道路碑记》则为后人研究清代陕南社会提供了多维视角。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环境史、技术史等领域,深入探讨古代交通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 ——强 怀 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