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谢

微信用户

<h3>我是湄潭县益民医院中医科医生杨徐波,回望我的从医路,心中感慨万千。作为湄潭益民医院的中医科医生,我从面对患者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沉稳从容,这段历程既平凡又厚重。艾草燃烧的青烟在诊室袅袅升腾,银针在穴位间闪着微光,药柜里百余种药材散发着独特的芬芳——这是我深耕中医中药针灸二十载的日常图景。这条浸润着传统文化底蕴的从医之路,每一次捻针施灸、每一张配伍药方,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也串联起无数温暖而珍贵的回忆。</h3> <h3>初入中医门时,老师常说“一味药,便是一味人生”。理解了为何《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每一株草木的性味,都凝结着天地赋予的疗愈之力。当我第一次独立开出的药方缓解了患者多年的胃脘痛,那份对传统医学的敬畏与热爱,便如春雨浸润的种子般在心底生根发芽。<br> 临床实践中,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智慧让我屡屡惊叹。曾接诊过一位失眠患者,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用安眠药却效果甚微。通过四诊合参,我发现他舌尖红绛、脉细数,结合情志抑郁等症状,辨为心肾不交。以黄连阿胶汤加减,辅以耳穴压豆调节脏腑,半月后患者便能安然入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来激发自愈潜能。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独特魅力。<br> <br>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针灸的协同魅力不断绽放。曾接诊一位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严重颈椎病的患者,颈部僵硬如板,头晕目眩。我采用温针灸疏通督脉与膀胱经,配合葛根汤加减以解肌通络,同时指导其练习八段锦调理气血。三次治疗后,患者的痛苦明显缓解,感慨道:&quot;银针扎下去,汤药喝进去,整个人都通透了!&quot;还有位饱受失眠折磨的老人,我在其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行补法,辅以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搭配艾灸神阙穴温阳固本,半月后老人终于能安睡整夜。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药调内,针灸治外,二者相辅相成,方能直达病所。<br>  <br>行医路上,最珍贵的是患者给予的信任与同行者的支持。记得为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治疗时,其家属坚持每日推着轮椅来诊所,风雨无阻;在钻研疑难病症时,针灸名家毫无保留地分享透穴针法的经验,中药师耐心讲解十八反、十九畏的临床应用。家人的理解更是我坚实的后盾。</h3> <h3>回望从医路,银针草药早已融入血脉。未来,我愿继续做中医文化的传承者,用一根根银针疏通经络,以一剂剂方药调和阴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安康,让中医中药针灸的智慧,继续温暖人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