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3日,我们趁着初夏的美好时光赴山西省旅游。</p><p class="ql-block"> 山西行的第一站是被誉为“晋文化发祥地”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等之称的晋祠。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p><p class="ql-block"> 踏入晋祠的那一刻,时光仿佛被揉碎,散落在斑驳的砖瓦与葱郁的草木之间。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祠,宛如一部厚重的书卷,在三晋大地上徐徐展开,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小径前行,古柏如忠诚的卫士般挺立两旁。它们虬曲的枝干上,布满岁月雕琢的痕迹,有的树皮皲裂如沟壑纵横,有的枝桠交错似苍龙腾空。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细碎的光影,在地面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的图案。指尖轻抚粗糙的树干,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千年来它们历经的风雨飘摇,见证的王朝更迭、世事变迁。这些古柏,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畴,成为了时光的守望者,默默伫立,将无数故事深藏在年轮之中。</p><p class="ql-block"> 行至圣母殿,眼前的建筑巍峨壮观,飞檐翘角,气势非凡。殿内,圣母邑姜端坐在华丽的神龛之中,神态端庄慈祥,衣袂飘飘欲仙。两侧的侍女彩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她们或手持器物,或颔首低眉,每一尊塑像的眼神、表情、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凝视着这些彩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宫廷中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了那些鲜活生命的气息。而殿外的鱼沼飞梁,造型独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横跨于碧水之上。梁上的石柱历经岁月冲刷,依然坚实稳固,与周边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让人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穿过献殿、鱼沼飞梁,直至那方涌动千年的难老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站在泉边,看难老泉的水从石雕龙头中喷涌而出,水花如碎玉迸溅,落入下方的池中,泛起层层涟漪。那水,澄澈得近乎透明,却又蕴含着一种深邃的蓝,仿佛是把整个天空的纯净都凝聚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的名字源于《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寓意着永不枯竭、永葆青春。泉水汩汩流淌,日夜不息,已流淌了千百年。思绪随着水流飘远。我想象着千年前,这里定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他们或许会在泉边饮酒赋诗,将满腔的豪情与才情化作笔下的锦绣文章;或许会在泉边抚琴,让悠扬的琴声与潺潺的水声相互交融,奏出天籁之音。而普通百姓,想必也会常常来到这里,汲取甘甜的泉水,用它煮饭、酿酒,让生活也沾染着这泉水的清冽与灵气。</p><p class="ql-block"> 起身离开时,再回望一眼难老泉。那涌动的泉水,仿佛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愿这难老之泉,能永远这般鲜活地流淌下去,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在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的记忆里 。</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晋祠的园林之中,处处皆是景,步步皆含情。清澈的泉水从祠中潺潺流过,叮咚作响,似在低吟浅唱。难老泉,这一晋祠的灵魂之水,水质清冽甘甜,终年不息。它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文明。泉水在池中荡漾,泛起层层涟漪,倒映着岸边的绿树繁花、古建亭台,如梦如幻。俯身掬一捧清泉,凉意沁入心脾,仿佛能洗净尘世的喧嚣与疲惫,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相融。它不仅是一处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走出晋祠,回望那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心中满是感慨与不舍。这座古祠,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铭刻着过去,也启迪着未来,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祠,驱车来到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推开平遥古城斑驳的城门,恍若跌进了历史的褶皱里。青灰色的城墙蜿蜒如卧龙,砖石缝隙间长出的苔痕,是岁月蘸着时光写就的注脚,将明清的繁华、近代的沧桑,一并裹进了这座被时光封印的城池。</p><p class="ql-block"> 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前行,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润着故事。它们被无数双鞋履打磨得光滑如镜,见证过驼队的铃铛声由远及近,目睹过晋商们怀揣算盘与契约匆匆而过。街道两旁,深褐色的木门半掩着,门板上的铜环早已被摸得发亮,轻轻叩响,似能唤醒沉睡百年的回音。古旧的匾额悬于门楣之上,“日昇昌”“协同庆”等老字号招牌虽已褪色,却仍透着往昔票号林立、银钱流转的磅礴气势。遥想当年,这里曾是中国金融的心脏,一纸银票便可通达天下,晋商的精明与胆识,都化作了这古城街巷间经久不散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拐进平遥县衙,威严的大堂扑面而来。“亲民堂”前的石狮怒目圆睁,丹墀上的青砖刻着岁月的裂痕,似乎还回荡着惊堂木的拍击声。穿过层层院落,走进牢房、刑房,阴冷潮湿的气息裹挟着历史的沉重,让人不禁想象那些曾在此受审、羁押的身影。公堂上高悬的“明镜高悬”匾额,在时光中渐渐蒙尘,却仍无声诉说着古代吏治的威严与无奈,也让我思索着公正廉明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墙,极目远眺,整座古城尽收眼底。灰瓦白墙的四合院错落有致,犹如凝固的音符,谱写着古朴的韵律。墙角的野菊在风中摇曳,与城墙垛口的铜铃一同奏响岁月的歌谣。夕阳西下,余晖为古城镀上一层金色的纱衣,城墙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要延伸到遥远的历史深处。此时的平遥,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显露出静谧而深沉的一面,让人恍然间忘却今夕何夕。</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古城华灯初上。灯笼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晕在青砖黛瓦间流淌,将这座沉睡的古城唤醒。酒吧里飘出悠扬的民谣,与街头艺人的二胡声交织在一起,古老与现代在这一刻奇妙地融合。街边的小吃摊热气腾腾,碗托、油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勾起人们对市井烟火的眷恋。然而,热闹之下,古城的灵魂依旧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那历经沧桑的城墙、深宅大院,依然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记忆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离开平遥古城时,回首望去,城门上的“古陶”二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座活着的古城,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又似一坛陈年佳酿,越品越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醇香。它不仅是建筑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精神的见证,在时代的浪潮中,静静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在每一位游人心中,种下了对历史、对文化深深的敬意与怀想。</p> <p class="ql-block"> 15月14日,我们的行程是游览王家大院和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沟壑连绵起伏,似岁月刻下的皱纹,诉说着千年沧桑。怀着对古老建筑的憧憬,我来到了山西王家大院。远远望去,这座庞大的建筑群依山就势,层楼叠院,在阳光下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这片黄土地上,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踏入王家大院,厚重的木门缓缓推开,吱呀声响在寂静的院落里回荡,仿佛是历史的低语。“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个城。”这是当年对王家大院的高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每一处建筑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门楣上精美的砖雕,栩栩如生地刻画着历史故事与吉祥图案;屋檐下的木雕,花鸟鱼虫形态逼真,仿佛下一秒就会灵动起来;照壁上的石雕,线条流畅,古朴大气。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无声地诉说着王家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院落深深,曲径通幽。每一个院子都自成一体,又相互连通,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那个繁华的王家。想象着当年,这里人来人往,车马喧嚣,家族中的长辈们在正厅商议着家族大事,孩童们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女眷们在绣楼里刺绣闲聊,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而如今,人去楼空,只留下这些建筑,见证着岁月的流逝。</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既有着北方民居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庭院中的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在一处幽静的小院里,几株古树参天而立,枝叶繁茂,洒下一片阴凉。树下的石桌石凳,仿佛还残留着当年主人品茶下棋的闲适与惬意。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王家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家族,他们以商兴家,以儒治家,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商业帝国和深厚的家族文化。然而,再辉煌的家族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随着时代的变迁,王家逐渐走向衰落。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俯瞰整个大院,心中感慨万千。那些曾经的荣耀与繁华,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只留下这一片建筑,在风雨中坚守着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登上王家大院斑驳的城墙,砖石缝隙里渗出的凉意顺着指尖蔓延,恍若触到了三百年前的月光。风裹挟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粝,掠过雉堞的残痕,将我的思绪揉碎成历史的碎屑,散落在这片起伏的屋脊之上。</p><p class="ql-block"> 脚下的城墙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盘踞在院落之间。青灰色砖石层层叠叠,有的棱角已被岁月磨平,有的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痕,那是风雨侵蚀的印记,也是时光镌刻的勋章。俯身细看,砖石缝隙里钻出几株倔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它们是这里最忠诚的见证者,目睹了王家的兴盛与衰落,见证了无数人来人往。</p><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连绵的黄土丘陵在天际勾勒出粗犷的线条,沟壑纵横的地貌恰似大地的皱纹。遥想当年,王家的商队或许就是沿着那些蜿蜒的小路,赶着骡马,驮着货物,踏出了一条通往财富的道路。驼铃声声,从这里出发,穿越戈壁沙漠,跨过黄河长江,将王家的生意做到大江南北。而此刻,风过荒原,恍惚还能听见那渐行渐远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p><p class="ql-block"> 城墙之下,层层叠叠的院落如同一幅展开的立体画卷。四合院、穿心院、套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精美的垂花门、高耸的绣楼、气派的祠堂,每一处建筑都彰显着王家昔日的富贵与威严。我仿佛看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傍晚,袅袅炊烟从各家的烟囱升起,在空中交织成一片朦胧的雾霭;节庆之时,红灯笼挂满整个院落,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那该是怎样一番热闹景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再辉煌的家族也难逃岁月的洪流。站在城墙上,我不禁思索,是什么支撑着王家在风雨中屹立数百年?是诚信经商的理念,让他们在商海沉浮中赢得了口碑;是以儒治家的传统,让家族子弟知书达理,人才辈出;是对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将住宅打造成凝固的诗篇。但又是什么,让这个庞大的家族最终走向衰落?或许是时代的变迁,让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为继;或许是家族的繁衍生息,让管理变得愈发艰难;又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规律,盛极必衰,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离开王家大院时,已日近中午。回望这座凝聚着无数智慧与心血的建筑,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王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的瑰宝,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永远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游罢王家大院,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黄河瀑布景区。</p><p class="ql-block"> 还未见到壶口瀑布的真容,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已破空而来,仿佛大地深处传来的雄浑战鼓。沿着黄土高原蜿蜒的小径前行,风裹挟着细密的水雾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水汽交融的独特气息,令人不由得加快脚步,想要一窥这黄河奇观的磅礴真貌。</p><p class="ql-block"> 转过最后一道山梁,眼前的景象瞬间攫住了呼吸。原本宽阔平缓的黄河水,骤然被两岸石壁束成一道狭窄的壶口,如万马奔腾般倾泻而下。滔天巨浪裹挟着泥沙,以雷霆万钧之势撞击在岩石上,激起数十米高的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道道彩虹若隐若现。飞溅的水花如同碎玉琼珠,拍打在脸颊上,带来丝丝凉意,却难掩内心翻涌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景台上,凝望这流淌了亿万年的黄河水,仿佛能触摸到中华民族的脉搏。黄河,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此刻正以最桀骜不驯的姿态展现着自己的力量。浑浊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沧桑,裹挟着五千年的历史风云,奔涌向前。那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似是在诉说远古的传说,诉说大禹治水的艰辛,诉说金戈铁马的征战,诉说无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坚韧与顽强。</p><p class="ql-block"> 忽然忆起古人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诗句,此刻方知,唯有亲身立于壶口,才能真正读懂这份震撼人心的气势。河水跌落时激起的水雾在空中凝结成云,又化作细雨洒落,仿佛黄河在以自己的方式,将岁月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些沉淀在河底的泥沙,或许正是千万年间王朝兴衰、文明更迭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站在壶口瀑布前,耳膜瞬间被千军万马的嘶吼撕裂。浑浊的浪涛如沸腾的铁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砂砾,从百米宽的河床骤然收束进三十米的壶口,以雷霆万钧之势砸向深潭。水雾蒸腾中,我不禁哼起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浑浊的浪涛翻涌,像无数挣脱枷锁的黄龙,在漩涡里腾挪撕咬。水雾裹着细密的沙粒扑在脸上,咸涩的触感令人想起黄河穿越的九十九道弯。忽然意识到,眼前这惊心动魄的场景,不正是《黄河船夫曲》里“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的具象化呈现?那些在激流中搏斗的纤夫,那些浸透汗水的号子,此刻都化作浪尖上跳动的音符,在壶口的悬崖峭壁间震荡回响。</p><p class="ql-block"> 瀑布跌落后激起的水雾中,隐隐浮现出彩虹的光晕,却转瞬被新的浪涛击碎。这让我想起《黄河颂》里“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的豪迈。黄河从不以柔媚示人,它用亿万年的冲刷在大地上刻下血脉,用浑浊的浪涛孕育华夏文明。当瀑布的轰鸣震得胸腔发颤,忽然懂得冼星海为何要在作曲时加入排山倒海的鼓点——唯有如此磅礴的节奏,才能匹配黄河吞吐日月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风卷着水雾漫过栈道,恍惚间,《保卫黄河》的旋律从瀑布深处喷薄而出。八十年前,这首激昂的战歌从延安窑洞飞向抗日战场,如今它早已融入黄河的血脉。飞溅的浪花里,我仿佛看见无数抗日战士在浊浪中架起浮桥,听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呐喊与瀑布的轰鸣交织成同一种节奏。黄河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是一座用浪涛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激荡着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沉时,瀑布染成琥珀色,而那震撼心魄的声响依然在天地间回荡。原来《黄河大合唱》从未停驻在乐谱之上,它是黄河奔涌的心跳,是华夏儿女血脉里的回响。当最后一缕霞光被浪涛吞没,我终于明白,站在壶口瀑布前听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水声——那是一条河流的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呐喊,是穿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p><p class="ql-block"> 沿着河岸漫步,目光所及之处,是被河水冲刷得千疮百孔的石壁。它们默默承受着黄河的冲击,在岁月的侵蚀中,形成了独特的纹理与沟壑,如同大地的皱纹。这让我想起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历程,历经无数磨难与挫折,却始终不屈不挠,在风雨中砥砺前行。黄河水奔腾不息,中华民族的精神亦如这滔滔河水,永不枯竭。她像一位包容万物的母亲,以她的乳汁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以她的坚韧赋予儿女勇往直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离开壶口时,那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响,激荡着心灵久久不能平静。壶口瀑布,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一部镌刻在山河间的民族史诗。它让我深深懂得,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黄河水般奔腾不息的精神,便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越不过的山。这份来自母亲河的力量与启迪,将永远铭记于心,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人生的长河中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5月15日,我们游览广胜寺。沿着山间蜿蜒的石阶而上,晨雾未散的空气里浮动着松柏的清苦气息。转过最后一道弯,广胜寺飞檐翘角的轮廓刺破薄雾,如同一幅被岁月晕染的水墨画,在霍山脚下徐徐展开。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古刹,跨越两千年光阴,将宗教的庄严、建筑的精妙与历史的厚重,悉数凝刻在砖石木瓦之间。</p><p class="ql-block"> 踏入山门,迎面便是琉璃照壁上跃动的龙纹。蓝绿相间的琉璃在阳光下流转着宝石般的光泽,九条巨龙张牙舞爪,鳞片上的釉彩历经风雨依然鲜亮。指尖抚过壁面凸起的纹路,仿佛能触碰到明代匠人烧窑时的炽热温度。绕过照壁,飞虹塔巍然耸立,塔身镶嵌的数万块琉璃构件折射出七彩光芒,宛如佛国降世的虹霓。塔身的浮雕讲述着佛教故事,神将怒目圆睁,飞天衣带飘飘,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代琉璃工艺的登峰造极。风起时,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声音清越空灵,似在向尘世传递着遥远的佛偈。此时,我不禁想起86版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师徒扫塔的情景。不禁哼起“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儿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p><p class="ql-block"> 走进弥驼殿,昏暗的光线中,明代壁画铺陈出震撼人心的佛国胜景。《药师经变》里,药师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十二神将身披铠甲环绕四周,人物神态各异,衣袂飘动的线条如行云流水。壁画色彩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浓烈鲜活,金粉勾勒的祥云与法器在烛光下微微闪烁。驻足凝视,仿佛能听见画中人物的低语,看见缭绕的香烟在壁画间升腾。这些跨越五百年的笔触,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人对信仰虔诚的具象化呈现。</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到达上寺最高处的大雄宝殿。殿内梁架结构简洁壮美,斗拱层层叠叠如绽放的莲花,托起千年岁月的重量。释迦牟尼佛端坐中央,两侧弟子迦叶、阿难尊者神情肃穆,背光上的火焰纹雕刻细腻入微。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佛像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尘埃在光柱中起舞,恍惚间竟不知今夕何夕。站在殿前平台远眺,霍山连绵的峰峦尽收眼底,山风掠过耳畔,裹挟着松涛与鸟鸣,涤荡尽胸中的烦忧。</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像是时光的容器。这里不仅是佛教修行的圣地,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琉璃的璀璨、壁画的瑰丽、建筑的精妙,交织成一曲震撼心灵的文化交响。当我转身离开时,回望寺庙在暮色中渐渐隐入群山,那叮咚的铜铃、斑驳的壁画、巍峨的古塔,早已在心底刻下深深的印记。它们诉说着古人对信仰的执着、对美的追求,也让我在这方净土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精神脉络。</p><p class="ql-block"> 接看,我们前往下寺。沿着霍山山麓缓行,草木渐次稀疏处,广胜寺下寺的山门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斑驳的墙体爬满青苔,檐角悬着的铜铃被山风撩拨,发出清越而寂寥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这座隐于山坳的古寺,虽不及上寺的巍峨壮丽,却以一种沧桑古朴的气质,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流淌,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禅意的悠远。</p><p class="ql-block"> 踏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元代建筑大雄宝殿。不同于常见庙宇的金碧辉煌,这里的梁柱砖瓦皆显古朴,甚至带着几分破败。殿顶的琉璃脊饰已残缺不全,墙体也有明显的裂缝,但正是这些岁月的痕迹,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生命力。木构建筑的梁架简洁大气,斗拱交错间尽显元代工匠的粗犷与豪迈。站在殿内,仰头凝视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木质构件,仿佛能看见当年匠人挥汗如雨的身影,听见斧凿敲击的铿锵之声。</p><p class="ql-block"> 转过回廊,却被一面白墙惊住——本该绘满壁画的墙面如今只剩大片空白,斑驳的痕迹依稀可辨曾经的繁华。历史的尘埃里,这些精美的壁画曾描绘着佛陀讲经、菩萨赴会的盛景,却因战乱与贪婪,被剥离贩卖至异国他乡。抚摸着冰冷的墙面,想象着那些流失海外的艺术瑰宝,心中涌起无尽的惋惜与怅然。墙上残留的线条与色块,似在无声控诉着往昔的劫难,也让每一位来访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艰辛与沉重。</p><p class="ql-block"> 寺中的水神庙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佛寺的肃穆,这里供奉着掌管水患的明应王。殿内的元代壁画堪称一绝,《祈雨图》《行雨图》中,官吏、百姓、神将形态各异,服饰器物细节逼真,宛如一幅生动的元代民俗画卷。壁画中的人物仿佛跨越时空,将古代祈雨仪式的热闹场景重现眼前。画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市井百态,连人物的表情、服饰褶皱都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艺术的精湛与鲜活。</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下寺的庭院里,几株古槐虬枝苍劲,树冠如伞,投下斑驳的树影。石阶缝隙间钻出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生机。远处传来山涧流水的声响,与铜铃的清音交织,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这里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唯有古寺、草木与风声相伴,仿佛时间都在此放慢了脚步。 </p><p class="ql-block"> 离开广胜寺,我们望着残破的飞檐,它就像一位垂暮的老者,静默地守望着岁月变迁,虽历经磨难,却依然保存着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根脉。那些残缺的壁画、古朴的建筑,不仅是艺术的遗存,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提醒着后人珍视历史、守护文明,让古老的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继续游览行程,目的地是忻州古城。踏入忻州古城的那一刻,仿若跌入了一幅鲜活的市井长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明清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间悬挂的红灯笼轻轻摇晃,将暖黄的光晕泼洒在斑驳的砖墙上,历史的厚重与人间的烟火气在此悄然交融。</p><p class="ql-block"> 沿着城门楼拾级而上,城墙的砖石上布满岁月的沟壑,指尖抚过凹凸不平的纹路,仿佛触碰到了千年的时光。这座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古城,历经战火与风雨的洗礼,依然巍峨挺立,像一位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在城墙上极目远眺,忻州城尽收眼底:远处的山脉连绵如黛,近处的民居白墙灰瓦,市井街巷里人来人往,蒸腾的热气与喧嚣的人声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城的街巷中,“秀容书院”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踏入书院,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古旧的桌椅、斑驳的碑刻、爬满青藤的院墙,无一不诉说着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曾几何时,莘莘学子在此寒窗苦读,朗朗书声穿透岁月,在回廊间久久回荡。那一方方砚台、一卷卷古籍,承载着先辈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坚守,也让这座古城浸润着儒雅的书香。</p><p class="ql-block"> 拐进热闹的东大街,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铜器店里,匠人敲打出的铜壶、铜镜泛着古朴的光泽;布艺摊前,色彩鲜艳的虎头鞋、绣花荷包散发着浓浓的民俗风情。空气中飘来阵阵香气,定襄蒸肉的醇厚、高粱面鱼鱼的清香、瓦酥的酥脆,各种美食挑逗着味蕾。走进一家老字号店铺,坐在木质桌椅上,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听老板用带着忻州口音的方言讲述古城旧事,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尘世的浮躁也随之消散。</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古城换上了另一番模样。灯笼次第亮起,将整条街道照得通明,倒映在古色古香的门窗上,如梦似幻。戏台前早已坐满了人,晋剧演员们粉墨登场,高亢激昂的唱腔在夜空中回荡,引得台下阵阵喝彩。老人们摇着蒲扇,孩子们嬉笑打闹,游客们驻足拍照,这一刻,古城的过去与现在完美重叠,生活的美好在平凡的烟火中静静流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离开忻州古城时,回望那灯火阑珊的城楼,心中满是眷恋。这座古城,没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也不及平遥古城的声名远扬,却以最质朴的姿态,展现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生活的承载者,在这里,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故事,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乡愁。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岁月静好,或许就藏在这古城的一砖一瓦、一食一味、一颦一笑之中,平凡,却又如此动人。</p> <p class="ql-block"> 5月16月,我们前往膜拜佛教圣地一一五台山。</p><p class="ql-block"> 踏入五台山腹地,云雾缭绕间,五座台顶若隐若现,仿若仙人遗落人间的莲台。沿着山路辗转,次第叩访龙泉寺、罗睺寺、殊像寺、五爷庙、大显通寺与菩萨顶,每一座古刹都如同一颗明珠,在晨钟暮鼓中诉说着佛法的深邃与岁月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龙泉寺的石牌坊堪称一绝。青石雕刻的牌坊上,飞禽走兽、祥云花卉层层叠叠,每一处纹路都细腻如发丝。工匠以刀为笔,在坚硬的石块上勾勒出《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故事场景,人物神态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从石中走出。寺内的泉水从龙嘴中潺潺流出,清冽甘甜,传说饮之可祛病消灾。双手捧起一汪清泉,凉意顺着指尖沁入心脾,恍惚间竟觉得这泉水不仅涤荡了尘世的疲惫,更洗去了心灵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行至罗睺寺,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开花现佛”的机关。木质莲花台缓缓转动,花瓣层层绽放,端坐其中的阿弥陀佛金身渐次显现。这精巧的设计,恰似佛法的奥秘——需以虔诚之心,方能窥见真谛。寺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元素,红墙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经幡随风飘动,诵经声与木鱼声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漫步于此,仿佛能感受到历代僧众在此修行的专注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内,高达九米的文殊菩萨彩塑令人心生敬畏。菩萨头戴五髻宝冠,手持如意,面容慈祥而威严,双目微垂,似在俯瞰众生疾苦。整尊塑像比例精妙,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便要踏云而去。四周墙壁上的五百罗汉壁画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将佛国的庄严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焚香叩拜间,檀香袅袅升起,思绪也随之飘向遥远的佛国净土。</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前,香火鼎盛,青烟缭绕。传说五爷是龙王第五子,能呼风唤雨、护佑众生,因而信众如云。庙前的戏台日日上演着酬神的晋剧,铿锵的锣鼓声中,寄托着人们对平安顺遂的祈愿。望着善男信女们虔诚的面容,突然明白信仰的力量——它不仅是心灵的寄托,更是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大显通寺的历史厚重如一部泛黄的经书。作为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千年的风霜。无量殿的青砖无梁穹顶,展现着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铜殿通体由铜铸成,阳光下金光闪耀,折射出佛法的永恒。寺内的钟楼传来悠扬的钟声,十二下钟鸣,恰似十二道佛偈,回荡在山谷之间,余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登上菩萨顶,这座黄庙领袖寺院宛如镶嵌在山巅的金冠。金碧辉煌的殿宇、朱红的廊柱、汉白玉的台阶,尽显皇家寺院的尊贵气派。站在殿前远眺,五台山群峰连绵,云雾翻涌,恍若置身仙境。此时方知,古人将寺院建于山巅,不仅是为了远离尘世喧嚣,更是期望以更高的视角,俯瞰众生,体悟佛法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离开五台山时,回望那些隐入云雾中的古刹,心中满是宁静与感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佛法的智慧;每一声钟鸣、每一缕香烟,都传递着对生命的悲悯。五台山的古刹们,如同一座座精神的灯塔,指引着世人在纷繁的世间,寻找内心的安宁与纯粹。</p>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这一天的行程比较满,游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和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来到恒山,站在翠屏峰脚下仰望,悬空寺宛如一幅悬于天际的水墨长卷,在云雾缭绕间若隐若现。这座千年古寺以一种近乎奇迹的姿态,横亘在陡峭的崖壁之上,木质飞梁挑出绝壁,琉璃瓦顶悬于半空,似与天公试比高,又似在诉说着古人对信仰的极致追寻。 </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石阶靠近,方觉这座建筑的震撼远超想象。狭窄的木质栈道紧贴崖壁,下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山风掠过耳畔,裹挟着细碎的沙石,令人不寒而栗。然而,当指尖触碰到历经岁月打磨的栏杆,感受到木料表面温润的包浆,又仿佛触摸到了古人的温度——那是北魏匠人在峭壁上凿石立柱时的汗水,是千年间无数信徒攀爬祈福时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踏入寺门,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塑像并坐一堂。三位智者神态各异,却都目光沉静,似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供奉格局,在别处难寻踪迹,唯有悬空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不同的思想与信仰融为一体,诠释着中华文明包容共生的智慧。香烟袅袅升腾,在塑像间萦绕,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看见朝代更迭、信仰流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穿过狭窄的回廊,每一处转角都暗藏玄机。阁楼层层叠叠,木质结构相互榫卯咬合,却不见一颗铁钉的痕迹。抬头仰望,斗拱如绽放的莲花,托起飞檐翘角,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若磐石。俯身俯瞰,栈道下方云雾翻涌,恍若置身云端,不禁为古人“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奇思妙想所叹服。工匠们以超乎想象的勇气与智慧,在绝壁之上搭建起这座空中楼阁,让信仰与艺术完美交融。</p><p class="ql-block"> 行至最高处的三官殿,风声愈发呼啸。山风掠过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越的声响,余韵在山谷间回荡,似在传递着跨越千年的佛偈。回望来路,蜿蜒的栈道如同一条丝带,将一座座殿堂串联,而整座悬空寺宛如悬在绝壁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这座在悬崖峭壁上屹立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古寺,历经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却依然保存完好,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建筑技艺的巅峰与文化融合的魅力。它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诉说着古人对信仰的执着、对自然的敬畏,也让每一位来访者在震撼之余,读懂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浪漫,更读懂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离开悬空寺,我们来到应县。初见佛宫释迦塔,仿佛窥见了凝固的时光。这座矗立于塞上平原的千年古塔,身披岁月的风霜,以拔地擎天之势刺破云层,十二层飞檐如鲲鹏展翅,在朔风里抖落历史的尘埃。它没有巍峨高山的险峻,却以九层叠木的巧思,将千年的光阴与信仰,稳稳托举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绕塔而行,塔身的斑驳纹路如老者额间的皱纹,记录着无数个寒来暑往。木梁上褪色的彩绘依稀可见飞天的婀娜,砖雕斗拱间凝结着工匠的智慧,每一道卯榫的咬合,都似在诉说着辽代匠人“不用一钉一铆,却胜铁铸铜浇”的匠心。伸手轻抚塔身,粗糙的木质肌理传递着千年的温度,恍惚间,耳畔似有斧凿之声穿透时空,与远处呼啸的风声交织成一曲古老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踏入塔内,幽暗的光线中,一尊尊佛像庄严肃穆。主佛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宝座,慈眉善目俯瞰众生,金身虽历经岁月剥蚀,却依然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四周墙壁上的壁画虽已残破,却难掩昔日的精美——衣袂飘飘的菩萨、手持法器的天王,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色彩虽淡却暗含神韵。仰头望向塔心,层层木构交错成神秘的几何图案,光线从上方的窗棂斜斜洒落,在梁柱间切割出明暗交织的光影,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空间与结构的精妙把握。</p><p class="ql-block"> 沿着狭窄的木梯盘旋而上,每一步都伴随着木质台阶的吱呀轻响,仿佛与古塔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越往上走,视野愈发开阔,应县的市井烟火、远处的山峦起伏,渐次铺展成一幅壮阔的画卷。站在飞檐之下,伸手可触悬挂的铜铃,山风掠过,铃音清越空灵,似是古塔在喃喃低语,诉说着曾经的战火纷飞、朝代更迭,也诉说着无数信徒在此焚香祈愿的虔诚。</p><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木塔,曾抵御过地震的摇撼、战火的侵袭,却依然昂首挺立。它见证过契丹铁骑的呼啸而过,听过明清商队的驼铃声声,也在近代的硝烟中守护着一方安宁。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磨损,都是它与岁月抗争的勋章,而那看似摇摇欲坠却坚如磐石的结构,恰似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在风雨中屹立,在磨难中重生。</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这座静默的古塔,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一部镌刻在木石间的史书,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怀。在时光的长河里,应县佛宫释迦塔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后人追寻历史、感悟文明的道路,也让每一位来访者在震撼与感动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来到云冈石窟。。踏入云冈石窟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裹挟着塞外风沙的风掠过耳畔,眼前,依山开凿的洞窟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矗立在武州山南麓。斑驳的石壁上,五万余尊佛像或庄严肃穆,或慈悲含笑,将北魏王朝的辉煌与虔诚,永远凝固在这方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步道前行,石窟群渐次展露真容。窟龛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有的仅容一人躬身而入,有的却如巨型宫殿,气势恢宏。轻抚冰凉的石壁,粗糙的纹理间刻满岁月的痕迹,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坚硬的岩石,更是千年前工匠们的汗水与信仰。风蚀的岩壁上,依稀可见当年彩绘的残痕,红的热烈、绿的明艳,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象出它们初成时的绚丽模样。</p><p class="ql-block"> 走进第16至20窟,被誉为“昙曜五窟”的巨作令人震撼。主佛顶天立地,高达十几米,袈裟衣纹如行云流水,面容融合了西域的高鼻深目与中原的温润端庄,展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大佛双目微阖,唇角似含一抹浅笑,那目光仿佛穿透千年,既俯瞰着芸芸众生的疾苦,又传递着超脱尘世的宁静。站在佛像脚下,渺小的身影在其庇佑下,心中的浮躁与不安瞬间被抚平,只余对信仰与艺术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继续深入,第5、6窟的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窟内的浮雕如同一幅立体的佛教画卷,佛传故事、本生故事依次展开: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悟道、说法,每一个场景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飞天仙子身姿轻盈,衣带随风飘舞,手中的乐器仿佛正在奏响天籁;供养人面容虔诚,身着北魏服饰,为后人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工匠们以刀为笔,在坚硬的石壁上雕琢出生命的灵动与鲜活,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代艺术的鬼斧神工。 </p><p class="ql-block"> 然而,岁月的侵蚀与历史的沧桑也在石窟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许多佛像的头部残缺,有的洞窟壁画斑驳脱落,这残缺之美既诉说着曾经的劫难,也提醒着人们珍视文明的传承。站在一处破损的佛像前,望着它依然悲悯的神情,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些静默的石像,见证过王朝的兴衰、战火的洗礼,却始终以包容的姿态,守护着信仰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为石窟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飞鸟掠过窟顶,惊起一片尘埃,光影在佛像的轮廓间流转,恍若时空交错。离开云冈石窟时,回望那绵延一公里的洞窟群,它们不仅是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见证者。那些凝固在石壁上的线条与面容,跨越千年,依然在向世人诉说着:信仰的力量可以穿透岁月,艺术的光芒能够照亮人心,而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与融合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观赏云冈石窟以后继续游览大同古城。登上大同古城墙时,初夏的风正裹着塞外特有的粗粝掠过耳畔。青灰色的砖石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每一道沟壑都藏着六百年前的霜雪,每一处垛口都曾托起戍边将士眺望故乡的目光。这座以"凤凰城"闻名的城池,此刻在脚下铺展成一卷泛黄的长卷,任游人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p><p class="ql-block"> 城墙根下的护城河早已不见当年金戈铁马的倒影,取而代之的是蜿蜒的绿化带,垂柳拂过水面,惊起几尾锦鲤。沿着夯土筑就的马道拾级而上,指尖触碰到斑驳的城砖,冰凉的触感里渗出岁月的体温。明代的工匠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用黄土、糯米汁和白灰夯筑的城墙,竟能穿越战火与风雨,在二十一世纪的日光下依然挺拔如卫士。</p><p class="ql-block"> 站在永泰门箭楼上远眺,古城新貌尽收眼底。华严寺的飞檐翘角刺破天际,鼓楼东街的红灯笼在暮色中次第亮起,与不远处万达广场的霓虹交相辉映。现代与历史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和谐,就像城墙内侧新修缮的民居,灰瓦白墙里藏着咖啡馆的香气,传统剪纸纹样装饰着时尚橱窗。这种时空的叠影,恰似大同这座城市本身——既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也是煤海明珠、新能源基地。</p><p class="ql-block">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斜斜地投在古老的墙面上。城砖间生长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恍若无数旌旗在猎猎作响。遥想当年,徐达将军督建城墙时,三十里城垣下必定人声鼎沸,夯歌阵阵。那些从全国各地征调的工匠,可曾想过自己的汗水会凝结成永恒的风景?而此刻漫步城墙的游人,又何尝不是在续写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城墙四周的灯光次第亮起,勾勒出蜿蜒起伏的轮廓。我忽然明白,这座城垣不只是砖石的堆砌,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收藏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见证着市井烟火的兴衰,也包容着现代文明的生长。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城西的武周山麓,城墙下的大同城依然热闹如往昔,车水马龙的街巷里,新的传奇正在诞生。</p> <p class="ql-block"> 5月18日是山西行的最后天,游览景点是\,“中华第一关”一一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车至雁门山脚,朔风裹挟着黄土扑面而来,似是千年的战鼓余音,裹挟着历史的厚重与苍凉。观雁门关广场杨家将塑像感怀。</p><p class="ql-block"> 踏入雁门关广场,凛冽的朔风掠过耳畔,十二尊杨家将塑像如同一座凝固的丰碑,在苍茫天地间巍然矗立。夕阳为青铜镀上一层血色余晖,将将军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恍若穿越千年,与历史长河中的金戈铁马重叠。</p><p class="ql-block"> 居中的杨业身披铠甲,银发飞扬,目光如炬凝望北方。他手持金刀的指节暴起青筋,紧锁的眉峰间似凝结着毕生未竟的壮志。遥想当年,这位“杨无敌”在此处率杨家儿郎浴血奋战,刀光剑影中,雁门关的黄土浸透了忠勇之血。铠甲缝隙里雕刻的云纹与兽形,在风中仿佛仍在簌簌震动,那是老将在绝境中发出的怒吼,也是对家国山河最深沉的守护。</p><p class="ql-block"> 杨大郎的塑像横枪立马,身姿如松。枪尖微微低垂,似在悼念逝去的兄弟,又似在警惕着远方的敌情。他铠甲上斑驳的凹痕,恰似被箭矢穿透的伤痕,无声诉说着“七子去,六子归”的惨烈。旁边的杨六郎则神情肃穆,目光坚毅如铁,手中令旗虽已定格,却仿佛仍在指挥千军万马,重现着三关守将保家卫国的英勇身姿。</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动容的,是佘太君的塑像。她银发如雪,凤目含威,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手中龙头拐杖重重杵地,尽显巾帼英雄的豪迈与沧桑。这位百岁挂帅的女中豪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剧痛中,依然扛起杨家满门的忠勇。她眼角的纹路里,藏着多少深夜的泪水,又蕴含着对家国怎样深沉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的战马雕塑同样栩栩如生,它们昂首嘶鸣,四蹄腾空,马背上的鞍具雕刻精美,却又带着磨损的痕迹,仿佛刚从战场上归来。这些无言的伙伴,曾与杨家将并肩冲锋陷阵,踏碎过多少敌人的营垒,又见证过多少生死离别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朔风卷着黄沙掠过塑像,青铜表面的绿锈与斑驳的刻痕,将千年的岁月凝在每一道纹路里。如今的雁门关早已褪去战火硝烟,唯有这些塑像依然矗立,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图腾。它们不仅是对杨家将忠烈事迹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精神的永恒礼赞。每一位驻足凝望的游人,都能在这些凝固的身影中,触摸到千年前滚烫的热血,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永不熄灭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穿过广场,仰望雄关,城墙如龙蛇盘踞山脊,砖石间苔痕斑驳,“中华第一关”的匾额在暮色中巍然高悬,仿佛一位身披铠甲的老将,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透着不容侵犯的威严。</p><p class="ql-block"> 沿着古道拾级而上,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深浅不一的蹄印与车辙,无声诉说着过往的金戈铁马。传说这里曾是昭君出塞的必经之路,想象着当年的她怀抱琵琶,在萧瑟的寒风中回望故土,一步一徘徊;也曾是杨家将浴血奋战的沙场,杨业的怒吼、辽军的嘶鸣,混着箭矢破空的锐响,在山谷间回荡。每走一步,都似与历史的某个瞬间重叠,脚下的土地仿佛还残留着热血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登上关楼,极目远眺,两侧山峰如刀削斧劈,中间峡谷蜿蜒如巨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峻,在雁门关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虽已入夏,但塞外呼啸的北风掠过耳畔,恍惚间,似有战旗猎猎、马蹄铮铮,千年前的厮杀声穿透时空而来。城墙垛口参差不齐,箭楼、烽火台静默伫立,砖石缝隙里生长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为逝去的英魂招魂。抚摸着冰凉的城墙,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粗糙的砖石,更是无数将士用生命镌刻的悲壮史诗。</p><p class="ql-block"> 穿行在关城内,杨家祠堂里的石碑记载着忠烈事迹,塑像前的香火终年不绝。杨家将满门忠烈,为保家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故事早已融入雁门关的每一寸土地。转角处,一座小小的昭君雕像静立,她身姿纤弱却眼神坚毅,手中的琵琶仿佛仍在弹奏着跨越民族的和平之歌。在这里,战争与和平、铁血与柔情,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历史的复杂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结束行程。回望雁门关,它不仅是一道军事屏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见证过战火纷飞的残酷,也见证过民族交融的温情;承载着保家卫国的热血,也承载着和平共处的期盼。这座屹立千年的雄关,像一部永不褪色的史书,告诉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中华儿女守护家园、追求和平的信念,永远坚如磐石。</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雁门关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苍凉。那呼啸的风声、斑驳的城墙、不朽的传说,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对“家国”二字最生动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晋地行吟</p><p class="ql-block"> 自闽入晋,最先在太原城郊撞见晋祠的周柏。三千年古木虬曲如墨,枝桠间悬着北宋仕女的胭脂香。圣母殿檐角的铁马被秋风摇醒,叮当声里,我看见侍女像的罗裙正漾出汴梁水波。</p><p class="ql-block"> 车辙沿着汾河碾过六百年光阴,平遥古城的市楼仍在俯瞰七十二行当。日升昌的算珠声浸着铜绿,镖局旗幡在瓮城风里猎猎作响。及至灵石静升镇,王家大院的砖雕雀替突然活了——喜鹊啄开石榴,葡萄藤缠住琴棋书画,富贵气象竟化作青石纹路里的暗香。</p><p class="ql-block"> 北上吕梁,黄河的咆哮先于水雾扑来。壶口瀑布卷起万斛金砂,崖壁凿刻着大禹治水的旧痕。浑浊浪花里分明有《兰亭序》的墨色翻涌,待要细辨,却被水汽润湿了镜片。</p><p class="ql-block"> 过霍山见琉璃塔通天彻地,广胜寺飞虹塔的釉彩在正午流转。八百罗汉乘着七彩祥云,明朝匠人把整部《法华经》烧进了琉璃鸱吻。忻州古城的瓮城月门后,打铁花艺人扬起千度星雨,烫红了半阙《雁丘词》。</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钟磬引我登上黛螺顶。菩萨顶的琉璃瓦承着北魏雪,显通寺铜殿映出唐朝月。忽见翠岩峰飘来悬空寺,如灰鹤敛翅栖于绝壁。四十根横梁刺进岩体,竟把整个北朝的信仰悬在云霞之间。</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悬在峭壁上的赭红色殿阁,像仙人留在崖面的半幅残帖。风是狂草的笔锋,把北魏的卯榫勾成游云。我数着铁杉木栈道上的凹痕——那些被历代脚印磨圆的木纹,浸透一千五百年的油脂与香灰。木楼梯在足底发出空腔音。工匠的指甲印还嵌在立柱内侧,与今日游客的指纹重叠。仰头望见檐角铜铃时,忽然懂得李白为何在此掷笔:所有关于飞升的诗句,都成了坠向深涧的墨点。廊柱投影正切割我的影子。佛殿深处飘来陈年彩绘的气息,悬空的斗拱咬住时间,而现代人的惊叹正从手机镜头里簌簌跌落。</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的斗拱层叠如莲,二十四种榫卯咬住辽代风雷。仰头数到第五层,檐角铁马突然齐鸣,惊起麻燕万点,恍若《营造法式》的书页纷飞。云冈石窟的佛陀们在武周山侧卧千年,第20窟大佛的袈裟上还沾着拓跋鲜卑的征尘。</p><p class="ql-block"> 最后驻足雁门关,阳光把李牧箭楼染成紫铜色。夯土城墙的裂缝里,汉瓦与明砖正在细数:这是李广失的第三十七枚箭镞,那是杨家将遗落的半片锁子甲。暮色漫过杀虎口时,听见守关老卒的梆子敲碎了秦汉月光。</p><p class="ql-block"> 归途在太行山褶皱里捡拾时光鳞片,山西把三千年光阴都窖藏成了老陈醋——那些在悬梁飞甍间流转的晨昏,在石窟古刹中凝固的信仰,在雄关漫道里风干的战血,终究化作喉头一抹酸涩的余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