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多维初中部2023级14班 杨亚煊 天还未大亮,南津关码头的石阶还沁着夜露。嘉陵江在此拐出一道碧玉弯,晨雾漫过千年古渡,将对岸的白塔晕染成水墨剪影。摆渡人撑着竹篙,乌篷船推开薄雾,船头撞碎的水珠在朝阳里迸溅成碎金。我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走进古城,仿佛踏入一方未启封的青铜镜匣。 转角处的张飞庙正门半掩,古柏枝桠间漏下铜钱状的光斑。正殿里张飞塑像怒目圆睁,青石碑上“义薄云天”四字被熏得发亮。隔壁药铺的铜秤砣在晨光里泛着幽绿,老药师正用竹刀剖开川贝母,细白的粉末落在泛黄的《本草纲目》上。忽闻街角传来“张飞牛肉”的叫卖声,腊肉在竹匾里泛着琥珀光泽,与檐角悬垂的辣椒串构成流动的色谱。 站在中天楼俯瞰全城,北斗七星的风水格局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脚下青砖叠压着唐宋元明清的层层夯土,每块砖缝里都嵌着说书人的惊堂木、镖师的铜烟锅、盐商的银票纸屑。想起落下宏在此制定《太初历》时,是否也曾在子夜登上此楼,看北斗柄指东方,飞檐角铃铁马叮咚,恍惚听见三国战鼓与科举铃声在时空褶皱里重叠。 穿过九道牌坊来到天官院,四合院的雕花门楣上“大夫第”三字已斑驳如星图。天井里的黄葛树冠遮天蔽日,树影在青砖上织出流动的云纹。老宅主人正用木杵捣制保宁醋,酸香混着院角桃花的动人妩媚,在穿堂风里酿成独特的时空味道。忽见厢房窗棂透出微光,原是老匠人正在修复古琴,铜木声在寂静中震落梁间积尘。 在春节文化馆触摸《太初历》复刻卷轴时,指尖传来竹简般的粗粝触感。展柜里的铜针投下细长阴影,与窗外北斗星位悄然重合。忽然明白这座古城何以被称为“春节源地”。那些观测星辰的智慧,制定历法的执着,庆祝新春时的欢愉,早已化作血脉里的基因,在每块青砖黛瓦间静静流淌。 沿嘉陵江畔登临锦屏山,山道旁“张宪祠”石碑已生苔痕。半山腰的观星台遗址上,汉代石柱仍指向苍穹。暮色漂过山背时,整座古城在脚下铺展成发光的棋盘,北斗七星的格局在灯火中愈发清晰。江风送来远处皮影戏的唱腔,与山寺晚钟在暮色里交织成流动的乐章。 回客栈时,见守夜人提着灯巡街,光晕扫过墙头的瓦当纹样。那些刻着北斗七星的古砖,此刻正与天上星斗遥相呼应,忽然懂得阆中为“中国风水第一城”,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天人合一,更是文明传承的星火相传。当晨雾再次渡过南津关,那些观测星辰的智慧,守护传统的执着,延续文脉的信念,仍在古城的血脉里静静流淌,如同北斗永远指向苍穹。 点评:本文以阆中古城为背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气息的画卷。作者善用意象组合(如“青铜镜匣”“北斗七星的风水格局”),赋予古城神秘而厚重的质感。行文时空交错,既有当下漫步的实景描写,又融入历史想象(如落下闳观星、三国战鼓),使文章兼具画面感与纵深感。语言典雅凝练,如“青砖叠压着唐宋元明清的层层夯土”,以具象之物承载抽象时光,体现高超的文字驾驭力。结尾升华主题,将古城比作永恒的文化坐标,彰显对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全文情景交融,既有诗性美感,又含哲思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