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绘村颜

踏雪寻梅(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钱玉珍</span></p> <p class="ql-block">  5月17日,我和柏桂月老师从圣水峪镇小城子村讲完课后,下午便赶到苗馆镇郭家庄壹基金儿童服务站,给孩子们上课。这是我第一次来这美丽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郭家庄已有370年的历史,为清初顺治年间(约1644—1650)郭氏先祖郭彪之子郭思化,自博山西山峪上台庄迁此定居。乾隆四十二年四月(1777),郭家八世郭云修去世,其妻张氏带着年仅十七岁的儿子郭存龙及五个女儿,担起了养育家庭的重担。张氏持家甚勤俭,教子有义方。后郭存龙官至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诏,返乡后乐善好施,重修了三义桥,建起了宗庙。道光皇帝得知郭存龙至诚至忠的孝亲德操后,决定下诏予以表彰,并亲自撰书。道光十二年四月(1832),圣旨及道光书写的恩授荣光金匾,从京城一路锣鼓喧天,由官轿抬至郭家庄。村中的张氏牌坊坐北朝南,用84块花岗石建成,高8米,宽3.5米,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被誉为“齐鲁第一牌坊”。泗水苗馆郭家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开车缓缓驶入村委会,五星红旗在高处舒展,迎风飘扬。三层高的村委会办公楼成了村庄的脊梁。顶层中间固定的党徽如同一粒火种,铺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遒劲大字上。每一笔横竖撇捺都在蓝天下灼然生光,像是用滚烫的信念烙刻的印记,让每个人抬头凝望的瞬间,都能看见初心在云影间永恒闪耀。</p> <p class="ql-block">  此时,距离上课时间尚有一段空隙,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决定走进一旁的小区去一探究竟。刚踏入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楼房。它们错落有致,红墙青瓦在阳光的轻抚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墙壁上绘制着充满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的墙画,其中醒目的大红字瞬间抓住了我的视线。“争做文明邻居,共享社区温馨”、“幸福生活,和谐邻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它们以庄重而热烈的红色呈现,似跳跃的火焰,在乡村宁静的底色上燃烧出别样的激情与活力。这火红的大字,在黄色鲜花的衬托下,愈发显得夺目而生动。那簇簇黄色的鲜花,或如繁星般簇拥,或三两枝俏皮地探出头来,它们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颤动,宛如一群身着黄裙的精灵在翩翩起舞。 “争做文明邻居,共享社区温馨”,这几个字宛如一条温暖的纽带,将邻里之间的情谊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无声的约定,在村民们心中种下文明与友善的种子。在这乡村的一方天地里,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要以真心换真心,以热情待邻里,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温情与关爱的社区环境。我想象着平日里,邻里间互帮互助,孩子们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口谈天说地,那该是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而这几个大字,无疑是这幅美好画卷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  而“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则宛如激昂的战歌,奏响了时代奋进的旋律。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也展望着未来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它激励着村民们继承先辈的奋斗精神,立足当下,向着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奋力前行。这红色的大字,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点燃了村民心中的梦想之火,让他们明白,在时代的浪潮中,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红花配绿叶,大字衬繁花。在这黄色鲜花的映衬下,墙壁上的红色大字仿佛拥有了生命,它们不再仅仅是生硬的文字,而是化作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奋进精神的生动象征。它们与乡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完美融合,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富有内涵的乡村新画卷,让人在欣赏这美景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乡村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与独特魅力。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在不经意间受到文化的熏陶。 小区的道路干净整洁,路旁的绿植郁郁葱葱,仿佛是大自然派来守护这片家园的使者。那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热情地向我点头致意。 </p> <p class="ql-block">  笔直的东西大路,像是村庄的脊梁,坚毅地贯穿其中,道路两旁的绿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宛如梦幻的拼图。路北,村委会与苗馆小学并肩而立。村委会那庄重的建筑,承载着村庄发展的重任;而小学,则像一座知识的摇篮,孕育着无数希望。路南,一片杨树林随风轻吟,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低声诉说着乡村的故事。与之相邻的麦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麦浪。</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一份悠然的心情,踱步走向那片与校园毗邻的杨树林和麦田。 当我踏入杨树林的边缘,瞬间被一种静谧而祥和的氛围所笼罩。高大的杨树,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笔直地挺立着,它们的枝干相互交织,在头顶上方编织出一片绿色的穹顶。林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那是树叶的青涩、泥土的芬芳以及草木特有的香气交织而成的味道,深深地吸上一口,仿佛五脏六腑都被这清新之气涤荡一新,让人不禁感叹,这是多么美妙的天然氧吧啊。</p> <p class="ql-block">  穿过杨树林,眼前便是广袤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此起彼伏,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荡漾。每一株麦子都精神抖擞,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像是在向世界展示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麦叶相互摩擦,宛如大自然演奏的轻柔乐章,为这片宁静的田野增添了一份灵动的韵律。 </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这片大自然馈赠的美好之地,我内心的喜悦如潮水般涌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起来,歌声在杨树林与麦田之间回荡。那歌声,或许并不专业,却饱含着我对这片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每一个音符,都随着微风飘散,融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环境之中。我仿佛与这片杨树林、这片麦田融为了一体,成为大自然交响乐中的一个独特音符。在这一刻,尘世的纷扰都被抛诸脑后,我尽情地享受着与自然相拥、放声歌唱的美好瞬间,感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慷慨与恩赐。</p> <p class="ql-block">  正沉醉于此时,转眼间到了上课的时间,在村委会三楼壹基金儿童服务站里,有趣的一幕正在上演。为了搞好班级管理,柏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宣布要选举班长。同学们的眼神瞬间明亮起来,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热烈而紧张。经同学们推选,小胖子同学脱颖而出,成功当选。只见他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讲台,那模样,仿佛真成了一位大权在握的大干部。他清了清嗓子,表情严肃,语速不紧不慢,那派头引得台下同学忍不住笑出声来。柏老师也被他这模样逗乐了,笑着问道:“你怎么这样讲话呀?”小胖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模仿的一位老师。”柏老师问同学们:“大家觉得他这样好不好呀?”同学们齐声回答:“不好!”小胖子听后,挠了挠头,随即端正态度,开始认真地演讲起来。他讲述着自己对班级管理的想法,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这一次,他真诚且认真的模样,赢得了同学们如雷般的掌声,那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间充满朝气的教室里,柏老师宛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引领着同学们踏入《弟子规》的文化殿堂。朗朗书声瞬间响起,那声音清脆而响亮,似能穿透墙壁,飘向远方,仿佛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最诚挚的敬意。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力量,每一句诵读都充满了热情。提问环节,孩子们纷纷踊跃举手,一只只小手如破土而出的春笋,急切地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那光芒热烈而纯粹,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柏老师对孩子们写的作业一一点评,并买来小礼物作为奖品,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p> <p class="ql-block">  随后,柏老师话锋一转,结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庄重的主题,娓娓讲述起泗水的红色故事。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事迹,在柏老师的讲述下,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孩子们眼前徐徐展开。同学们个个听得全神贯注,眼神中时而流露出敬佩,时而充满愤慨,完全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渴望从柏老师那里获取更多关于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探索那段厚重历史背后的精神力量。 </p><p class="ql-block"> 柏老师又讲起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里的小英雄潘冬子,怀揣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在艰难险阻中不断成长。孩子们被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潘冬子一同经历着风风雨雨。讲完故事,柏老师教唱《红星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跟唱,那歌声虽然略显稚嫩,却充满了力量,仿佛要将心中对英雄的敬仰、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歌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一曲终了,孩子们都兴奋地喊道:“太好听了!”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下课铃声响起,柏老师从包里拿出在小城子讲课时乡亲们送的金黄色的小杏,分享给孩子们。这些杏,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仿佛带着小城子乡亲们满满的情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接过杏,跑去洗净后,最先把杏递到我和柏老师手中。看着他们纯真的笑脸,我不禁问道:“甜不甜?”孩子们齐声回答:“甜!”那一刻,他们纯真的笑容如同春日里最灿烂的阳光,照进我的心田。这些孩子们,不仅模样可爱,那懂得感恩、尊敬师长的举动,更让他们显得可亲至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家庄,美丽的乡村、文化的传承、历史的铭记、朴实的民风与师生间的温情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无比美好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