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讲:巧言令色

桃子

<p class="ql-block">巧言令色,鲜仁矣</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7日 杨桃</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p><p class="ql-block">【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鲜: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一、析句子</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巧言令色。“巧言”中的“巧”:本义是灵巧、巧妙,但在这里有贬义色彩,指虚伪、花言巧语。它形容说话的方式不是出于真诚,而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故意修饰语言,使其听起来动听但缺乏真实内容。“言”指说话、言语。在这里特指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意思,但这种语言是虚假的、不真诚的。“令色”中的“令”在这里是“美好”的意思,但同样是贬义的。它形容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的样子,实际上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虚伪。“色”指脸色、表情。在这里指通过表情来伪装自己,用虚假的表情来取悦他人。</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鲜仁矣。“鲜”本义是“少”“稀少”,在这里表示“很少”“几乎没有”。它用来修饰“仁”,强调这种行为与“仁”的品质相去甚远。“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爱人、宽容、真诚、善良等。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道德准则,是内心真诚、善良的体现。“矣”是文言虚词,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在这里用来结束句子,强调前面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二、解读</p><p class="ql-block">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p><p class="ql-block">(一)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指出了一种行为特征:用虚假的语言和伪装的神情来取悦他人。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它违背了“仁”的本质。</p><p class="ql-block">(二)从道德层面来看:“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要求人真诚、善良、正直。而“巧言令色”的行为是出于虚伪和功利的目的,其本质是欺骗和伪装,与“仁”的品质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三)从社会交往层面来看:在人际关系中,真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花言巧语和虚假的表情来应付他人,很难获得他人的真正信任和尊重。孔子通过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以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手段来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四)从修身层面来看:这句话也体现了儒家“修身”的思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无法真正修身。修身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做到真诚、善良,进而影响他人和社会。</p><p class="ql-block">三、从阳明心学角度解读</p><p class="ql-block">(一)心即理</p><p class="ql-block">在阳明心学中,“心即理”是核心观点之一。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在人心之中,不需要外求。对于“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句话,从“心即理”的角度来说,仁是人心中固有的良知良能。巧言令色之人,其行为动机是出于虚伪、迎合等不良心态,而不是从内心的仁出发。他们没有遵循自己内心真正的良知,违背了“心即理”的原则。例如,一个人为了在上司面前获得好处,故意用甜言蜜语和虚假的神情去讨好,他的心已经被私欲(如对权力、利益的贪恋)所蒙蔽,失去了内心真正的仁义,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天理的,因为天理(仁)就在人心中,而他却背离了它。</p><p class="ql-block">(二)致良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实践方法。良知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仁矣”,从致良知的角度看,当一个人表现出巧言令色的行为时,他的良知是能够感知到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他可能被外在的诱惑(如名利、他人的认可等)所驱使,而压制了良知的判断。比如,一个商人为了推销产品,夸大其词地宣传产品的好处,用虚假的外表来吸引顾客。他的良知告诉他这是不诚实的行为,但为了经济利益,他还是选择了巧言令色。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良知,而巧言令色之人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行为是违背良知的,所以很难称得上有仁德。</p><p class="ql-block"> 四、从《四书》角度解读</p><p class="ql-block">(一)《大学》</p><p class="ql-block">《大学》中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诚意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巧言令色”恰恰是表里不一的表现。从《大学》心解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缺乏诚意的体现。一个人如果不能诚意正心,就无法真正修身。例如,在家庭中,一个巧言令色的子女,表面上对父母百般讨好,但内心却对父母不孝顺,只是想通过甜言蜜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获取父母的财物等。这种人无法做到“齐家”,更谈不上“治国平天下”。因为仁德是从修身开始的,而巧言令色之人连最基本的诚意都没有,仁德自然也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二)《中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巧言令色之人缺乏真诚,不符合“诚”的要求。仁德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内容,而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道德境界。巧言令色的行为是一种偏颇的行为,它偏于虚伪和矫情。例如,在朋友交往中,一个人总是用花言巧语来讨好朋友,而不是以真诚相待。这种行为会破坏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因为友谊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的。从《中庸》心解来看,这种行为违背了中庸之道的“诚”,也就很难达到仁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四书》则从诚意、中庸等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做到表里如一、真诚待人。巧言令色的行为都是违背这些原则的,所以孔子才会说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