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水是清澈的,我们下放到这时,喝的就是这河中水,如同常语讲:它如母亲的乳汁,滋润抚养了我们。当然也可以想象,当我们从城市自来水系统一下过渡到肩挑手提的饮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河水,其适应的艰辛该是如何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静谧的河水还是很舒缓和美丽的,一副田野自然美画。河的流速不快,特别是在少雨季节,水中水草清晰可见,在水的带动下,会轻轻和缓慢的摇曳着它翠绿而修长的蔓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看见这河水,安静的慢慢流淌,耳边似乎响起了音乐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特别是它开头的引子部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友《再访第二故乡:钟祥市旧口镇郑堤村》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3.21”见面会后,孙友写过一篇活动纪实。当时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纪实,对整个活动情况,做了比所有人的回顾,都要更详细的归结。有了他的这篇纪实,“3.21”见面会的基本情况,就有了可供随时备查的“备忘录”。给我的感觉,他很务实,也很细致。他为我们的活动做了很必要和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 节选的这三段,出自他2023年3月25日应邀重返下放地郑堤(原名双桥)的纪实“美篇”。之所以节选这三段,是因为我感觉这样的一些段落,并不再是单纯的纪实,而是有了生发。也就是说触景生情,他动情了。</p><p class="ql-block"> 节选的第一段里,“它如母亲的乳汁,滋润抚养了我们”这句,透露出来,他情在动;</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里,他写河水之美,有一种沉醉之感,情为之而动,才会如此;</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耳边响起《沃尔塔瓦河》的乐曲,那是情动之而有声了。 </p><p class="ql-block"> 在原文中,所节选的这几段都对应一幅照片。图文映照,构成了以图蕴情的文章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他爱摄影,会摄影。他的摄影很多时候,本身就是情思创作。以图蕴情既在文字的生发之前,那么,文章的文字释图,我以为实际上是释说自己摄影的创作意图。</p><p class="ql-block"> 有创作意图的摄影,显然与实况实录的摄影有区别。他的这篇纪实,与“3.21”见面会纪实,所以而有区别。我特别择出来这几段品读,也是有区别感使然。</p><p class="ql-block"> 那么,他蕴图而生发的,到底是什么情?</p><p class="ql-block"> 显然,是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 赞美来之于亲切。</p><p class="ql-block"> 他文章的标题把下放地叫“第二故乡”、并把重返叫做“寻亲之行”,就是亲切。</p><p class="ql-block"> 但他在把这里的水比作乳汁的同时,又写到对这样没经过处理的水,有过“适应的艰辛”。这又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还是他耳边响起 的《沃尔塔瓦河》“引子”的乐曲,启发了我。因为,“引子”的乐曲,并不是一上来就“清澈”、“静谧”的,而是听起来并不舒缓甚至还有些躁动,然后再有舒缓,这时才可以感觉有所“清澈”、有所静谧……</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来普希金的一句诗(大意):</p><p class="ql-block"> 一切过去了的,</p><p class="ql-block"> 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友纪实而生发出来的赞美之情,我以为,源自一切过去了而回忆美好的亲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