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h3>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伊阙山龙门。龙门是洛阳南面的门户,伊水中流,两岸东山和西山相对而立,像天然的门阙,故称伊阙。传说伊水是大禹治水时凿山开通的。鲤鱼跳龙门,说的就是这里。 龙门山河壮丽,风景秀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推崇龙门山色为洛阳美景之首:“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杜甫《龙门》则描写了龙门恢弘的气势:“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龙门佛光与皇城祥瑞交相辉映,造就了洛阳自古帝王都的气象。 崇尚佛教的北魏孝文帝把佛教中心转移到洛阳,也从此造就了这座蜚声中外、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石雕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石窟的建造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400多年,有窟龛2000多个、雕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10座。 龙门石窟山水相依,如诗如画,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绵延东西两山,碧波荡漾的伊水缓缓流淌,清新富氧的空气沁人心脾。云树绕窟风帘动,佛像高悬日影斜。石窟清幽人自醉,佛光普照心自明。正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携友人同游览龙门石窟所写的《龙门游眺》:“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在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报身佛,即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丰颐秀目,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朝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卢舍那佛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参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由高宗亲自审定、指导,武则天则捐出“脂粉钱二万贯”。当地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龙门石窟雕刻工艺精湛,内容涵盖佛教教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展示了当时社会、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涉及宗教,还是医药、音乐、服饰、书法等的宝库,包罗万象。因此,来到龙门石窟,犹如走进一条穿越千年的文化长廊,耳听梵音声入耳,心随佛影见菩提。听闻佛音心底静,观赏石窟眼底明。雕像、壁画的壮丽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会不自觉地和眼前的伊水、石窟融为一体,成为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正如杜甫《游龙门奉先寺》所写:“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簌,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诗中描写了一幅这样美的画卷:在皎洁月光下,林中清影散在佛窟中,山谷中的鸟鸣随风声阵阵传来,望龙门两山对峙,丝丝云气萦绕在山腰。诗人正要入睡,忽闻佛寺传来晨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h3> 响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