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5月26日,邢台学院王春雷院长带来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塑造——从‘体’育到‘心’育的融合实践” 主题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授课围绕新课标要求展开,强调体育教学不应仅聚焦身体素质锻炼,更需重视心理素质培育。王春雷院长深入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将身体素质训练与心理素质塑造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开拓新思路、注入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院长对中小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危害剖析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业压力与适应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压力源:升学压力、家长高期望、 “内卷” 教育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表现:厌学、考试焦虑、自我否定,成绩下滑时出现失眠等躯体化症状;学习动力不足,拖延、逃避作业、沉迷游戏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原因:目标感缺失、长期挫败感、兴趣与课程脱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绪与心理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焦虑与抑郁:青春期女生、家庭关系紧张或遭校园欺凌学生易中招,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社交退缩,严重者有自伤或自杀倾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检查作业等,对特定场景过度恐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校园欺凌:形式含语言侮辱、肢体冲突、网络暴力 。受害者可能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施暴者或形成反社会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社交恐惧:部分学生害怕集体活动、难建友谊,因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家庭过度保护致 “社恐” 而拒绝上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断裂,如家长只问成绩、离异家庭情感忽视等家庭关系冲突场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期特定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自我认同危机:对性别角色、外貌、能力产生怀疑,如 “颜值焦虑”“成绩定义自我价值”,极端情况导致进食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早恋相关问题:早恋中面临单相思痛苦、恋爱控制与嫉妒,失恋后情绪崩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为与成瘾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网络与游戏成瘾:学生昼夜颠倒玩游戏,甚至为充值盗刷家长账户,线下社交能力退化。本质是想逃避现实压力,在虚拟世界寻求成就感。部分学生上课走神、行为冲动、作业拖拉,常被误解为态度不好,实际可能是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理与心理交叉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睡眠障碍:超60%中学生睡眠不足7小时(教育部推荐9小时) ,引发日间疲劳、情绪暴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身体形象与健康焦虑:学生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或因慢性疾病(如哮喘)产生病耻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群体的心理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面临情感缺失、归属感弱问题,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或抑郁情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资优生与特殊教育学生:资优生受完美主义压力、遭遇同伴孤立;特殊教育学生因学业落后或生理缺陷遭受歧视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绪调节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求:学生需学会管理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正确处理成功与挫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应素养:健康行为(情绪调控、适应能力) +体育品德(乐观进取) 。这意味着学生要能在体育学习及生活中,有效调控自身情绪,以乐观积极态度面对挑战,适应不同情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压与抗挫折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求:学生需在挑战性活动中体验压力,培养坚持、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应素养:健康行为(适应能力) +体育品德(体育精神:坚韧拼搏、永不言弃) 。即学生要在体育活动里,锻炼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信心与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求:学生需通过运动表现增强自我认同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应素养:健康行为(自我管理) +体育品德(体育品格:自尊自信、自我完善) 。学生要借助体育活动,了解并管理自己,建立自尊自信,不断追求自我完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作与竞争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求:学生需在团队活动中学会合作、尊重他人,合理处理竞争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应素养:健康行为(社会适应) +体育品德(体育道德:遵守规则、尊重对手) 。旨在让学生在团队体育项目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遵循体育道德,妥善处理合作与竞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规则意识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要求:学生需遵守体育规则,承担团队角色责任,形成公平竞争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对应素养:健康行为(社会责任) +体育品德(体育道德:公平诚信、责任感) 。强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要明确并履行自身责任,秉持公平诚信原则,树立强烈的规则和责任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邢台学院王春雷院长继续开展 “体育教学中心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主题授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院长将围绕目标设置、运动兴趣与动机、运动归因教育、自我效能培养、团队凝聚力培养等理论与实践展开讲解,旨在为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素质培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助力通过体育教学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推动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目标设置理论</p><p class="ql-block">1. 理论提出:1968年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该理论认为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将人的需求转化为动机,引导行为朝着目标努力,并促使人们对照既定目标调整行为,从而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2. 体育教学中目标设置的效果:合理设置目标,可让学生聚焦体育活动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调动能量,提升运动表现,促使学生长期坚持体育活动,还能引导学生主动规划实现目标的策略 。</p><p class="ql-block">3. 体育教学中目标设置需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契合实际能力:目标应依据学生实际能力设定,确保可行性。</p><p class="ql-block">◦ 目标特性:要明确、具体、可测量,兼具挑战性与可实现性 。</p><p class="ql-block">◦ 时间维度: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 。</p><p class="ql-block">◦ 反馈与优先:及时给予反馈,优先关注技术动作完成目标 。</p><p class="ql-block">◦ 共同制定: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目标制定 。</p><p class="ql-block">4. 体育教学实践中目标设置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体能训练:设定体能训练的数量和质量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培养坚韧意志 。</p><p class="ql-block">◦ 团队项目:在团队配合项目里,运用比赛和游戏形式设定对抗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p><p class="ql-block">◦ 挑战目标:教师采用 “讨价还价” 方式制定有挑战性目标,激发学生挑战意识,塑造勇敢品质 。</p><p class="ql-block">运动兴趣培养与体育参与动机的激发</p><p class="ql-block">1. 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下兴趣解析</p><p class="ql-block">◦ 运动能力:兴趣是技能学习的动力源泉。例如对篮球感兴趣,会推动学生提升传运投等技能 。</p><p class="ql-block">◦ 健康行为: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像通过课后自主运动打卡率对比,可体现兴趣对运动习惯养成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体育品德:在趣味竞赛中融入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体育品德教育。如游戏化教学采用 “诚信积分” 制度 。</p><p class="ql-block">2. 新课标对兴趣培养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结构化教学:避免技能训练碎片化,设计完整运动情境。如用 “3v3迷你足球赛” 替代单一射门练习,或在篮球教学设置不同障碍传球情境 。</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运动兴趣与德育、智育融合。如田径跑结合数学速度计算,游戏用英语口令 。</p><p class="ql-block">3. 分层策略:针对不同学段的兴趣培养路径</p><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水平一至水平三):目标是借助游戏让学生体验运动愉悦感。比如把 “投掷” 设计成 “炸碉堡” 游戏,融入思政教育和积分,锻炼手眼协调;“跳格子数学” 让学生答题后跳跃,融合运动与认知 。</p><p class="ql-block">◦ 初中阶段(水平四):目标为通过挑战和竞争深化专项兴趣。如篮球教学从 “运球突围赛” 到 “班级联赛”,构建比赛认知;足球赛引入 “自主裁判轮岗制”,培养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p><p class="ql-block">4.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道德,引入 “自主裁判轮岗制” 是颇具成效的方式。以初中阶段足球赛为例,这种制度让学生轮流担任裁判 。在履行裁判职责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学习并严格执行比赛规则,从而强化规则意识 ;同时,要公正、负责地做出裁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通过角色转换与实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公平竞赛、尊重规则的体育道德内涵,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实现体育品德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定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动机是指向某一目标,激发或抑制行为的愿望和意向,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运动动机则是由运动目标引发,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运动动机与核心素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运动能力:运动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进而实现技能内化 。例如,动机强的学生课后自主练习更频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健康行为:内在运动动机有助于学生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以上海某校追踪 “运动动机档案” 为例,高动机学生BMI达标率提升25%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体育品德:团队运动动机能培养学生责任感 。如某中学实行 “班级运动契约制”,减少了学生逃避训练现象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标对动机培养有以下三大导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构化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摒弃孤立的技能训练模式,创设真实运动情境。比如,不用单纯的原地投篮练习,而是采用“3v3篮球赛” 。这样的真实情境能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技能,增强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与参与度,激发运动动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学科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将运动动机与生涯规划相联系。例如在高中《运动与职业》课程里,分析运动员、教练等职业所需素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清晰认识到运动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明白运动在个人成长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参与运动的内在动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字化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借助智能手环等设备记录学生心率变化,生成“动机强度热力图”,直观呈现学生参与度。教师可依据这些数据,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投入情况,有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更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动机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主感培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新课标对接:对应健康行为素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学案例:采用“运动超市”模式,每节课提供跳绳、软梯、小足球等5种器材 ,让学生自主选择组合创编游戏。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偏好,据此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创造空间,增强其对体育活动的掌控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学工具:使用《运动目标契约书》 ,学生每月签订个性化目标,如“突破引体向上0记录” ,并由同伴监督执行,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管理能力,提升运动自主参与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任感建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新课标对接:关联运动能力素养中的技能进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分层挑战系统:以初中排球为例设置不同挑战等级 。青铜级要求对墙垫球20次,完成可获“稳定之星”徽章 ;白银级需3米线发球过网,解锁战术学习资格 ;黄金级是参加班级联赛,进入校队选拔范围 。通过分层设定目标,让学生逐步提升技能,在达成目标过程中获得胜任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动态分组策略:每周依据学生进步情况重组训练小组 ,避免给学生贴上固定能力标签,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持续感受自身能力提升带来的胜任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归属感营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新课标对接点:对应体育品德素养中的团队精神培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学实践方式:采用“联盟制”教学,将班级分为4个运动联盟,开展积分赛,如篮球技巧赛、体能接力赛、知识竞答等。积分规则中技能得分占70% ,团队互助分占30% 。通过团队竞赛与互助,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归属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学实践方式:使用运动伙伴盲盒,每周随机匹配运动搭档,共同完成“双人任务包”,如配合跳绳30秒不中断 。以随机组队合作方式,让学生在互动协作中感受团队温暖,营造归属感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义感赋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新课标关联内容:对接跨学科主题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项目案例:开展《校园运动改造家》项目,学生团队调研课间活动痛点,设计运动游戏并落地实施、收集反馈。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器材制作)、数学(空间计算)、美术(场地规划)等学科内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运动对校园生活的改善意义,增强运动参与动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工具运用:利用AR运动地图,运用AR技术将校园变为“虚拟运动战场”,学生完成定向任务可解锁校史故事。借助新颖科技形式,为运动赋予文化内涵和探索乐趣,唤醒学生运动动机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动归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为何关注运动归因:消极归因会带来不良影响,如学生将跑步成绩差归为“天生体质弱”,某校调查显示此类学生课后运动参与率下降40%,放弃锻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新课标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运动能力:正确归因有助于精准改进技能。例如把“投篮不准”归因为“发力顺序错误”,而非“没天赋” ,引导学生找到提升技能的具体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健康行为:可控归因可增强自我效能感。像引导学生将“体能进步”归因于“每日坚持”,而非“运气” ,让学生相信通过自身努力能实现健康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体育品德:责任归因能培养团队担当。比如篮球赛失利后反思“配合不足”,而非“裁判不公” ,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新课标中的归因教育契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结构化教学:在完整运动情境(如小组赛)中观察学生胜负归因模式,暴露其归因倾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跨学科链接:体育与心理课联合设计“归因认知工作坊”,借助跨学科力量深化学生对归因的认知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运动成长档案》增设“归因分析”专栏,持续关注学生归因情况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运动归因理论解析与教学转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韦纳归因理论三维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内外源:涉及能力/努力(内源)与运气/任务难度(外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稳定性:区分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可控性:明确个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 。通过课堂互动实验,教师分组分析典型学生语录(如“我永远学不会跳马”)并标注三维度属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四类典型归因模式及干预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能力固化型:学生表现为认为“我天生体育差” 。新课标应对策略是设计微目标达成体系,如“连续3天完成基础动作”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打破能力固化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运气依赖型:学生觉得“赢球全靠对方失误” 。采用录像复盘技术细节的方式,突出努力与策略的价值,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努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责任外推型:学生称“队友拖后腿才输” 。引入团队共担机制,如“失误积分转化制” ,培养学生团队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可控努力型:学生表示“下次调整起跳角度会更好” 。通过强化正向反馈,树立班级榜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积极归因和努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运动归因教育里,新课标倡导分学段引导。小学阶段(水平一至水平三),着重建立“努力 - 进步”的初步归因关联。“进步可视化墙”如“小青蛙跳远晋级榜”,每进步1厘米就贴上荷叶,直观展现成长;归因儿歌《运动秘诀歌》朗朗上口,助力孩子理解努力价值。初中阶段(水平四),目标转向从“结果归因”到“过程归因” 。“赛局归因日志”促使学生赛后梳理做得好的技术细节与可改进战术;结合物理课分析投掷角度与距离关系,打破固有认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运动过程,实现归因思维进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书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邢台市信都区职业教育集团教师,副高级职称,《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联络员;2019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评委;河北省“贯彻体育卫生条例”先进个人;邢台市优秀共产党员,邢台市桥西区督学,邢台市桥西区优秀教师,邢台学院外聘教师;邢台市私立英华教育集团外聘体育专家;多次担任邢台市教师招聘及资格证面试评委工作,2019年担任邢台市桥西区体育教师优质课大赛评委工作,多次受邀到邢台市多所中学讲课和培训,先后发表过《抛强体之砖、引育人之玉》《爱的传播、美的收获》等的十几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为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下午,冯老师开展了关于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专题分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授课目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预防警示:通过讲座,让教师们提前认识到师德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明晰重要性:帮助教师理解师德修养不仅关乎自身职业发展,还对学生成长以及自身子女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促使教师重视师德建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寄予祝愿:以“平安”和“成功”两座桥梁为喻,表达对教师工作生活顺利、事业有成的美好期望,激励教师提升师德修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师德修养缺失现象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贪财、好色和侮辱打骂学生这三种现象严重损害教师形象。贪财可能涉及收受礼品礼金、违规谋取私利等行为;好色表现为与学生存在不当情感或肢体接触等违背师德伦理的行为;侮辱打骂学生则直接侵犯学生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这些行为破坏教育公平与和谐,必须引起教师高度重视,加强师德修养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师德修养定义剖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师”:强调教师需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有深厚学问功底且能有效传授知识,达到“学高为师”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德”:注重教师道德品质,要有高尚品德,在诚实守信、关爱学生、敬业奉献等方面成为学生榜样,即“德高为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修养”:侧重于教师日常言行举止和处事态度,要在为人处世、言行表达上规范自律,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正面示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只有将专业教学能力、道德品质、言行处事态度有机统一,才是有师德修养的教师。同时,当代教师师德核心还包括增强法制观念、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加强人文关怀、提升人文修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育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对其身心发展影响深远。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更是意义重大,它不仅塑造着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像在赛事里传递公平公正,在社区活动中播撒健康理念;还在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成为教师走向成功的有力支撑。提升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就是为学生的未来、教育的发展筑牢根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育教师肩负着培育学生身心的重任,然而,部分失德行为却如毒瘤般存在。满腹牢骚,传递负面情绪;污言秽语,有失师者风范;醉生梦死,罔顾教育职责;滥竽充数,难授专业知识;暴力倾向,伤害学生身心;利欲熏心,违背师德底线;色迷心窍,触犯道德伦理;江湖义气,扰乱教育秩序。这些失德行为,严重损害教师形象,提醒着我们师德建设刻不容缓,需时刻警醒、坚守底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危害不容小觑。于自身,仕途发展受限,个人成长之路受阻;对学生,消极态度易误导,影响其正确三观塑造;论家庭,不良状态延伸,难以为子女树立积极榜样;观健康,长期倦怠积压,侵蚀身心健康。可见,摆脱职业倦怠,于教师、学生、家庭皆为关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倦怠如烟》 玉田田广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鲜衣怒马曾年少,耕耘不辍在教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岁月匆匆光阴转,弹指一挥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多有辛劳多付出,少有收获少有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有老来下有小,柴米油茶酱醋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年迈常住院,儿女学步正蹒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呴以湿另一半,茹酸饮苦已苍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资职称评不上,学生愚野劣皮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职业难免怠和倦,压力山大扛在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观存在终难免,教师不避克时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何卸下千钧担,轻装上阵奔向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只需观念一转变,豁然开朗有洞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活不乏闪光点,总有感动一瞬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作纵使风霜苦,云销雨霁有晴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找点滴春光暖,惠风化雨润心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孩子一声老师好,体育课上勇登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金不昧垃圾捡,小小礼物放桌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善于发现生活美,总能感动泪潸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设定一个小目标,翘翘脚尖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赛评比常得奖,提高修为眼界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减少胸中负能量,增加自己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书听歌打打球,有滋有味要乐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勿以恶小而斗胆,勿以善小而不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笑看山海惊涛乱,宠辱不惑志如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生恍如菩提树,好因好果好循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人师表作垂范,吾辈当有如是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漏洞百出多破绽,粗言俗语请包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祝愿大家宏图大展,克服倦怠一马当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倦怠如烟》道尽体育教师心声。是为玉田老师所写。诗中表达从年少鲜衣怒马投身教坛,到历经岁月沧桑,生活的柴米油盐、工作的职称压力、家庭的重担,让职业倦怠如影随形。但诗中也传递着希望,转变观念、发现生活美好、设定小目标,就能驱散倦怠阴霾。鼓励教师在比赛中收获成就,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坚守为人师表准则,以积极姿态克服倦怠,重燃教育热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交场合中,座位学问大。正门之位,藏着礼仪密码;圆桌旁,不同身份有序落座。商务宴请,主宾主次分明,彰显专业与尊重;公司聚会,领导员工各安其位,体现职场秩序。家宴里,长辈居尊,满是亲情温度;好友相聚,年龄、做东者等因素决定座次,融洽氛围尽显。乘车座次也有讲究,主人开车或司机驾驶,都依规范安排,细节之处,尽显礼仪风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冯老师就重要场合座位安排进行讲解。内容涵盖商务宴请、公司聚会、家宴宴请、好友相聚等不同场景的圆桌座位礼仪,还涉及乘车座位安排。通过细致讲解与图示展示,让大家明晰不同身份在各类场合的座位规范,助力参与者掌握社交与商务活动中的礼仪细节,提升礼仪素养。</p> <p class="ql-block">分享临近尾声,冯老师进行“重要问题回顾”,强化了关键知识点,巩固了大家的学习成果。最后,冯老师以诚挚的话语作“结束语”,激励全体体育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正能量。</p><p class="ql-block">此次分享会,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为体育教师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对推动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