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的平湖南河头

不老松

<p class="ql-block">南河头景区历史十分悠久,它古称“鸣珂里”,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嘉佑传》 ,寓意贵人所居之处。早在明宣德五年,也就是1430年平湖建县的时候,南河头就已经初具街区规模了。它地处平湖市当湖街道老城区的南部,东与建国南路相接,西至八字桥日晖漾,全长406米。几百年来,这里始终保留着古城老街的古朴风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历史文化老街,集中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当湖城区的传统居住文化、生活生产文化、家族文化以及传统工商业发展文化 。</p> <p class="ql-block">南河头景区的一大特色就是河上众多的古石桥,利市桥、鸣喜桥、迎瑞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字桥)纵跨在东西向的南河之间 。这些古石桥大多是乾隆至道光年间重修的,它们不仅连接着两岸的街区,更是岁月的见证者。大家看,桥身的条石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坚固,桥面上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走在这些古石桥上,您可以想象一下当年这里人来人往、舟楫穿梭的热闹场景。</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前行,大家可以看到河两岸条石垒叠的石驳岸整齐划一,石板铺就的路面基本完好,岸边的河埠头半掩在水中,埠头边的船鼻子工艺精巧,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展现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和古人的智慧。街区内的民居大多是清末、民国初建造的,采用穿斗式或穿斗、抬梁式兼用的建筑形式,白墙青瓦,一门三吊闼,木构宅第,楼上是卧室,楼下为客堂,充满了生活气息。部分老街,如杨居弄、南台弄、北台弄、荷花池、永凝桥堍等,还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南河头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莫氏庄园。莫氏庄园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也就是1897年,历时3年才竣工,耗费白银10万两,在民国四年又增建了东侧三楼。整个庄园占地7.2亩,建筑总面积2636平方米,有大小房间77间,四周被6米高的风火墙围成一个整体,是江南典型的封闭式砖木结构住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排列,从南向北依次是轿厅、正厅、将军亭、堂楼;东侧是墙门间、账房、花厅、厨房;西侧则是书房、卧室、花园等。庄园内通过曲折有序的回廊和贯穿南北的便弄,将各个厅、堂、斋、室巧妙地连接起来。建筑采用深色油漆、白色墙面、彩塑屋脊的色彩搭配,尽显江南住宅建筑的素净与庄重,反差对比十分明显。这里的砖雕、木雕、彩绘更是精湛细腻,题材丰富,形象逼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整座建筑从南向北逐步升高,布局紧凑又灵活,庭院相隔间还辟有东西花园,里面有假山、石笋、池潭,还栽植了玉兰、桂花、蜡梅、芭蕉等花木,真正做到了宅邸园居合一,布局完整,左右对称,高低有序,构思巧妙,相映成趣,完美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就曾对莫氏庄园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它在江南乃至全国都屈指可数。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影视拍摄的热门取景地,1981年至2005年,《红楼梦》《家春秋》《原野》《半生缘》《画魂》等100多部电影、电视剧都在此拍摄,说不定您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场景呢。</p> <p class="ql-block">除了历史文化遗迹,南河头景区近年来也融入了新的活力。这里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比如每年举办的“当湖十局”纪念活动,吸引了全球棋友前来,让大家有机会感受围棋文化的魅力。在2025年的樱花文旅季,2万株樱花与“野米饭”民俗相结合,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樱花,还能品尝海鲜野炊,逛文创市集,体验独特的春日野趣,活动期间单日客流更是突破了25万人次 。街边还有手工艺坊提供非遗体验,大家可以亲手拓印木版年画,带走一份独特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在莫氏庄园西侧,是葛氏宗祠,南河头港南是葛家宅邸厅堂。葛家也是平湖的名门望族,祖籍东阳,以武科起家,和莫家既是邻居,又是姻亲关系,而且两家还都是在上海和乍浦两地开设木行发家。葛家的“传朴堂”藏书楼曾经名噪一时,集平湖葛家祖孙三代之力收藏,藏书涉猎广泛,包括方志、书画、刻印、科举试卷等,藏品非常丰富。葛家还乐于将藏书供学者研究人员查阅抄录,推动了人文历史艺术的传播。可惜的是,在抗战时期,“传朴堂”藏书楼毁于战火,藏品也大多烧毁流失 。不过,葛氏家族兴文办学的事迹依然被人们铭记。</p> <p class="ql-block">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稚川学堂旧址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南河头中段北侧。光绪二十八(1902)年,葛嗣涨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将传朴堂藏书楼部分房屋改为教室,独资创办稚川学堂,后改名稚川高等小学堂,1924年创办初中,葛嗣浵任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稚川学堂旧址</p><p class="ql-block">雅川学堂是我市第一所由私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办学严谨,教育质量很高,在三十五年办学史中培养出大批名人学士,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平湖市人民政府二 O 一五年一月十二日公布平湖市人民政府二 O 一六年五月二十日立</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八年,葛嗣浵在葛氏宗祠创办了稚川学堂,后改为稚川两等小学堂,民国十三年又开设了稚川初中,他亲自担任校长,直至1937年平湖沦陷才停办。在办学的30余年间,稚川学堂为平湖培养和输送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冶金专家邹元燨、水稻专家俞履圻、茶叶专家张堂恒、资深编辑专家周振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潘非、著名编辑徐调孚、妇科专家金问淇、台湾土壤学专家张守敬、台湾中医专家奚复一、抗战时期空军英烈梅元白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今,虽然稚川学堂和“传朴堂”藏书楼仅存遗址,但这些遗迹依然见证着葛氏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5日,日寇于平湖县全公亭至金山县金山嘴一带海岸线登陆。11月6日,多架日机空袭平湖县城,轮番轰炸扫射,居民纷纷逃避,遂成空城。此后月余,平湖陷入混乱,"传朴弃藏随之散佚"。最后,平湖鸣珂里葛氏住宅、祠堂、藏书楼连同稚川学校,在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40万卷藏书绝大部分也化作一堆劫灰。这是日寇毁灭中国文化的又一罪证。</p><p class="ql-block">在平湖史志办编写的《平湖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37年11月19日,日军第二次进城,在南河头葛氏稚川学校施放火枪,校舍被焚毁。后遭数次洗劫,两次纵火,于是住屋五进及宗祠、葛氏藏书楼(守先阁)悉付一炬。葛氏三代藏书,所储元、明古籍及两浙往哲文献不下数千种,各直省府厅县州志积至一千六七百种,而尤以方志之书最为难得。对于此事,冯养浩在《当湖蒙难录》中说:"此盖为吾湖文献所关,若仅仅谓葛氏一家之损失,抑末也。"</p><p class="ql-block">(扫描文字)</p> <p class="ql-block">被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略</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11月5日,日寇于平湖县全公亭至金山县金山嘴一带海岸线登陆。11月6日,多架日机空袭平湖县城,轮番轰炸扫射,居民纷纷逃避,遂成空城。此后月余,平湖陷入混乱,"传朴弃藏随之散佚"。最后,平湖鸣珂里葛氏住宅、祠堂、藏书楼连同稚川学校,在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40万卷藏书绝大部分也化作一堆劫灰。这是日寇毁灭中国文化的又一罪证。</p><p class="ql-block">在平湖史志办编写的《平湖抗日战争时期大事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37年11月19日,日军第二次进城,在南河头葛氏稚川学校施放火枪,校舍被焚毁。后遭数次洗劫,两次纵火,于是住屋五进及宗祠、葛氏藏书楼(守先阁)悉付一炬。葛氏三代藏书,所储元、明古籍及两浙往哲文献不下数千种,各直省府厅县州志积至一千六七百种,而尤以方志之书最为难得。对于此事,冯养浩在《当湖蒙难录》中说:"此盖为吾湖文献所关,若仅仅谓葛氏一家之损失,抑末也。"</p><p class="ql-block">(扫描文字)</p> <p class="ql-block">南河头景区就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每一处建筑、每一座古桥、每一条弄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p>